小讀者連線

台北市再興小學/你不知道的虛擬網紅──進入虛擬網紅的真實異境

「線上探究」系列文章為「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的優秀作品,參賽者皆為國小、國中同學。同學們會組隊尋找自己關心的議題,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透過探索數位資料,一步一步形成問題,接著找到對應的資訊,據此形塑觀點和結論。

《少年報導者》鼓勵同學們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展開提問,在探索議題的過程中,漸漸認識自己身處的世界。本篇文章來自台北市再興小學,同學們長期追蹤自己喜歡的「虛擬網紅」(VTuber),甚至經常「Donate」(贊助)。因為想要更加了解自己心愛的偶像,他們決定探索虛擬角色形象的背後藏有的產業知識與問題。以下是同學們探討議題的經過與想法。

(文字/台北市再興小學六年級學生陳鍇絡關野優美高宇莘;指導老師/台北市再興小學老師郭書吟鍾篳藍;攝影/楊子磊;設計/王家琛黃禹禛;核稿/楊惠君;審閱/林玫伶;責任編輯/陳韻如


「虛擬網紅」前身即為大眾所熟悉的「吉祥物」,在寂寞經濟崛起、元宇宙概念升溫背景下,結合新創行銷手法、即時互動的虛擬網紅,創造超越真人網紅的經濟產值與商機,卻也帶來虛擬網紅背後「中之人」遭遇騷擾、勞動人權、版權等問題。我們在探究虛擬網紅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後,發現除了健全的法律、制度,虛擬網紅業者唯有秉持「以人為本」的終極願景,才能讓虛擬產業和真實世界共存共榮。

為什麼我們關心這件事?

我們會想要研究虛擬網紅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已經關注虛擬網紅兩年,對虛擬人物有一定的熟悉,但我們只有看到虛擬網紅的演出,我們想知道他們擁有的才藝、魅力、外表是如何而來,所以我們才想要研究這個題目。我們希望能真正去理解他們背後的故事,到底為什麼他們可以那麼受到大家歡迎?他們又對現實世界有著什麼影響?如果我們能透過對虛擬網紅的研究更認識他們,以後觀賞虛擬網紅演出時,能以不一樣的角度看到不同層次的內容。


我們好奇:虛擬網紅對真實世界有什麼影響?

我們聚焦在虛擬網紅和真實世界的互動情形,從虛擬網紅的由來、應用技術和興起背景,與涉及的商業模式所帶來的商機和產值,分析曾經引發的爭議,最後展望未來的發展趨勢,以了解虛擬網紅對真實世界所產生的影響。

你不能不認識的虛擬網紅

各家廠商單位其實原來都有使用吉祥物或動漫人物作為代言人,隨著數位技術發展,結合動作捕捉技術、可愛動漫外形,以及真實演員配合演出的虛擬網紅也就應運而生。

虛擬網紅又被稱為VTuber(Virtual YouTuber),一般公認最早的VTuber是日本的「絆愛(キズナアイ)」。影像製作技術賦予虛擬網紅全新的生命,突破過去動畫製作、真人布偶裝的表演形式,讓VTuber可以像真人直播主與粉絲進行即時互動,混合現實、全像影像的呈現方式則使人們能夠享受與虛擬人物更加沉浸的互動體驗。

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人們被迫居家,容易產生社交孤獨感,亟需心靈慰藉,寂寞經濟崛起,相較以往的親密互動關係,更願意轉往商業性,或「雲端」式的互動連結。VTuber雖然類似動漫角色,卻可每天跟網友直播、聊天,陪伴感強烈,久了就變成網友的心靈依託,於是趁勢而起。

虛擬網紅的吸「金」大法

虛擬網紅的商業經營模式主要有偶像育成、經紀藝人、品牌打造、支持個體獨創4種模式,重要的共同點是非常重視內容行銷模式,所以虛擬網紅人設必須鮮明,以及與粉絲交互過程完全偏向於互動,因此粉絲對VTuber的黏著率較高,而且更願意與他們進行互動。

我們發現我們常常被虛擬網紅美麗夢幻的外表和可愛有趣的影片所吸引,沒有想太多就直接Donate他們,但是Donate完虛擬網紅以後,不像買東西可以拿到真實的物品,反而有一種空虛的感覺。研究以後我們發現原來虛擬網紅背後有一套複雜的商業手法吸引觀眾,這讓我們提醒自己不要盲目的Donate。

以「假」亂真的商業新寵

虛擬網紅具有形象良好、低風險、符合年輕世代喜好、掌控度高、原創IP、黏著率和互動比真人高等優點,創造驚人的商機。在2020年全球前10名的超級留言(Super Chat)贊助榜單中,VTuber占7席,2021年更一舉拿下前9名,平均贊助金額超過新台幣2,800萬元。

我們在研究中逐漸察覺到虛擬網紅表面上光鮮亮麗的一面,只是我們從表面上看到的樣子,而讓大家被吸引,進而Donate他們,產生新潮流。現今虛擬網紅已經成為一種新穎的行銷手法,值得我們學習、探討。

不老不累的虛擬網紅是完美解方嗎?

「中之人」(虛擬網紅背後的真人演員)與虛擬網紅之間的關係常是引發爭議的原因,例如批評中之人真實形象、真實生活與虛擬網紅形象不符,甚至被肉搜洩漏個資而人身安全遭受威脅,中之人過勞、不合理薪資、工作傷害、職權騷擾等勞工權益問題有待保障。另外虛擬網紅本身遭受粉絲騷擾、言語攻擊、外貌批評和性別刻板印象也引發負面效應,還有VTuber直播出現的遊戲畫面、動漫影像、播放音樂都有可能構成侵權行為。以上都是虛擬網紅產業尚需改善之處。

在研究之前,我們覺得虛擬網紅只是喜歡偶像或是追星的娛樂嗜好,我們也以為虛擬網紅賺錢很輕鬆,但研究了解後才知道他們要承受很多酸民無理的批評。在更深入的探討之後,我們才發現要打造受歡迎的虛擬網紅其實並沒有很容易,中之人的收入和工作環境也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光鮮亮麗,還要面對人肉搜索或酸民騷擾的壓力,身處在真實世界的中之人,更需要法律的關心和保護。

虛擬網紅的未來進行式

在未來,虛擬網紅將逐漸透過AI驅動或是技術改善而更加擬真,隨著技術進步擁有更多應用空間,但是整體產業經營尚需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並善用「VTuber Plus」成長模式和將「以人為本」作為終極願景,以引導良性持續發展,使虛擬和真實世界共存共榮。

結論與發現:VTuber亮麗演出背後,隱私、過勞、版權問題待解決

2022年5月,VTuber桃鈴音音(桃鈴ねね)的粉絲募資近百萬,為偶像在高雄捷運三多商圈站等站購置應援看板。(攝影/楊子磊)

VTuber使用專業的虛實整合技術,運用硬體裝置、數位影像製作、角色設定和真人動作聲音演出,才能打造宛如真人般的虛擬人物和現實人類互動。由於軟硬體技術的進步、元宇宙概念和疫情後寂寞經濟興起,虛擬網紅頻繁即時互動的特性,更受到年輕世代的喜好,加上能依照商業需求打造形象,免除許多真人代言人的風險,在YouTube上創下的產值甚至勝過真人,也創造新的職業和商業模式。

但是中之人的隱私和勞工權益、虛擬網紅形象外貌和性別刻板印象所引發的騷擾行為、內容製作版權問題,都需要建立法律制度來規範。未來相關技術的進步將使虛擬網紅更接近真人,製作團隊所創作的內容深度會決定虛擬網紅能否在產業占有一席之地,經營者必須秉持「以人為本」的精神,才能引導虛擬網紅持續良性的發展。

我們探究的結論和原訂的預測標題相差不遠,但是內容深度差很多。對人類生活的改變並不如我們想像得那麼巨大,在未來發展的目標上,查詢資料也寫得相當保守,多數都是說「元宇宙概念模糊」。還有經營虛擬偶像所需要的技術很高,也要耗費很多金錢,以及非常複雜的商業手法,這些都出乎我們意料之外。

一開始我們對虛擬人物可能只是迷戀他的新穎風格和獨特外貌,但透徹閱讀資料後,我們發現經營YouTube的行銷方式非常多元,值得我們去了解,讓我們可以試著去想要怎麼樣把自己的想法和內容推銷給大家。當我們了解VTuber的行銷模式之後,以後追虛擬網紅偶像的相關產品或是Donate的時候會更加理性消費,所以我們也會更加謹慎於Donate這個舉動。

由於虛擬網紅是新興產業,相關技術發展十分快速,我們取用資料盡量找最新的,但是也許有「殺手級」技術突然出現,使得虛擬網紅的表現樣貌又有了迅速的進展,所以在未來發展趨勢只能針對資料中作者所提出的想像或呼籲來歸納結論。我們會繼續關注虛擬網紅,期待看到虛擬網紅在虛實整合的更多可能。

(延伸閱讀:〈走過VTuber粉絲應援牆:虛擬直播主的魔力從哪來?〉

(本文為「2022年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國小B組特優獎,亦獲《少年報導者》經濟小學人獎,可至閱讀基金會網站點選「再興小學-二次元の扉」隊伍,閱讀完整探究歷程青春研值

閱讀基金會×少年報導者,開創孩子數位讀寫能力

「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為「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主辦,由致力於台灣閱讀教育領域、已故柯華葳教授推動,《少年報導者》於2022年參與合作。我們希望讓孩子透過資訊探查,了解社會嚴肅事件的脈絡,並提升數位閱讀素養,也刺激老師的知能與創新教學。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可至「數位讀寫網」查詢。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陳鍇絡 再興小學六年級學生,專長是搜尋資料比對。過程中我遇到常常需要面臨選擇應該相信哪筆資料的問題,而我發現的解決方式是從作者專家背景和資料出處來選擇較有說服力的資料,而且新聞可... 了解更多 關野優美 再興小學六年級學生。研究中我很積極發表意見,帶動大家的討論氣氛。以前的我大多是看到資料就會馬上相信,但現在我會使用標題再次查看是不是真的有這件事情,比對別的網站的說明看看... 了解更多 高宇莘 再興小學六年級學生。組員中我對研究主題最為熟悉,所以我常會提問,檢查資料是否符合研究架構、邏輯是否通順。我也了解研究時必須不斷同步更新資訊,遇到困難的特殊名詞也要善用網路... 了解更多 郭書吟 再興小學五年級閱讀寫作科任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將研究主題從「虛擬人物」聚焦到「虛擬網紅」,是一個壯士斷腕的決定,但孩子們的研究報告也因此獲得「新生」。老師接觸虛擬網紅後宛如... 了解更多 鍾篳藍 再興小學三、六年級社會科任教師。「虛擬網紅」對高年級學生相當具有吸引力,但在開始蒐集資料時,常被新奇資料吸引偏離方向,加上部分相關主題資料來源多來自動漫宅缺乏可信度,因此... 了解更多 楊子磊 學過畫畫,直到有天發現自己總是在畫照片裡的人事物,於是轉而拿起照相機,將人的故事留在照片裡。 了解更多 王家琛 設計系畢業的插畫及手刺繡工作者,喜歡將生活中的見聞以不同媒材紀錄。理性設計;感性創作。透過雙手把模糊的感知化作具體圖像進行溝通,引導觀者走進故事。 了解更多 黃禹禛 從新聞系半路出家的設計師,主要任務是把複雜的資訊變成好懂、好讀的圖像。轉化故事不太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 了解更多 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了解更多 林玫伶 曾任台北市大橋、明德、士東、國語實小校長共19年,現為國立清華大學竹師教育學院客座助理教授、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數位閱讀推廣顧問、古典音樂台閱讀推手共同主持人、新加坡華文教...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