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大學

【孩子大提問】台大生最棒嗎?上大學會讓人生變更好嗎?

每逢選舉,就會出現候選人「戰學歷」的熱門話題,公立大學校長選舉也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有高學歷就能當人生「贏家」嗎?未來「準大學生」的中小學生對於上大學有什麼想法和期待?《少年報導者》採訪遍布台灣北、中、南、東部的同學,聽聽他們的心聲,以及對現在大學生及大學校長的提問。

(文字/陳麗婷;攝影/余志偉陳曉威王崴漢許𦱀倩;設計/黃禹禛;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陳韻如


【孩子發球】

我們採訪20名國小四年級至國中九年級的同學,以下實際收錄13名同學的訪問紀錄,點擊卡片翻到背面,看看同學對大學的想像:

【專家接球】

從學生的訪問中不難發現,學生們普遍受到台灣傳統社會價值的影響,認為上大學似乎是人生必經之路,有多位學生提出的疑問與「念大學就能找到好工作、能賺更多錢?」有關。我們也採訪大學校長和教育專家,請他們回應和分析孩子們的提問與期待。

解析1:大人的價值觀影響了孩子

從訪問中可以看出,多數學生對台灣大學的印象是「台大的學生很聰明」、「希望以台大為目標」,台東縣東海國小六年級古以勒提出他對大學選擇排序,首選以台大且為熱門科系為目標;新北市南山國中數理班七年級劉子禔也希望自己更加努力,以台大為目標;台東縣東海國小六年級邱梓庭因為想當醫師,再加上母親為台大校友,因此也將台大立定為第一志願。

3年多前曾帶領八年級學生參加「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的台北市再興中學資訊組長陳俊宇,當時與另名老師挑選「為何大人都希望小孩上台大?」為題,帶學生探討教育議題,便是發覺台灣社會氛圍仍有「選校不選系」的狀況。

「每到大學放榜時,各校貼滿台大錄取榜單,」陳俊宇說,不管是補習班或社區高中,幾乎清一色貼出台大榜單,尤其社區高中過去上台大比例相對低,後因繁星計畫特殊選才等多元入學方案,增加了學生上台大的機會,即使上榜的是台大冷門科系,「仍代表夢想實踐了。」

陳俊宇從與家長、老師互動觀察,學生念不念台大,與師長的意願有很深的關係,例如不少學校及補習班為了招生,會說服家長,並且鼓勵學生們以台大為目標,這是當時普遍存在的現象。

陳俊宇說,現今的網路資訊透明,這幾年受到半導體產業薪資高、前景好的各種消息面影響,學生及家長逐漸了解,念台大冷門科系,還不如與半導體產業沾上邊。因此,近年來資訊工程、資訊科技與通訊、電機工程等科系的分數大躍進,但總體來說,仍與未來出路與薪資為考量。

「台積電或半導體業搶人才,從頂大頂尖大學,簡稱頂大。教育部於2005~2017年推出「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為了提升國內研究水準、建設世界級的頂尖大學,給予重點大學經費補助之計畫。 包含台大、政治大學在內共12所大學獲得補助,台灣海洋大學、中正大學等5所大學獲特別補助。目前本計畫已經結束,由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接續。搶完了,又搶中字輩大學,一路搶到科大。」陳俊宇說,台大迷思這些年正逐漸消退中,甚至其中像是過往曾排名前十大的土木工程等科系,選填分數也直落,這樣的現象在未來應該會愈來愈明顯。

解析2:上大學不必是人生唯一方向

孩子大提問台大教育專題_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_許𦱀倩
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提及,學生若從小開始探索興趣,能夠擴展對未來的想像,而非將上大學當作人生唯一方向。(攝影/許𦱀倩)

雖然社會仍普遍存在上好大學,對未來工作及薪水有加分效果,但在訪問中也能看出,因為大學入學管道趨於多元,也鼓勵學生多方培養興趣參加徵選,甚至強調專長的重要性,因此也有不少學生認同選系不選校,且應更重視自己的興趣。桃園市龍潭國中七年級詹皇奕認為,並不一定鎖定台大,而是以喜歡的科系及專長為優先。

108課綱上路後,雖遭受不少質疑,不過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認為,108課綱透過讓學生們自主學習、興趣探索等方式,協助他們以自己的興趣為主軸,讓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想像愈來愈多元,逐漸導向自我實現為主,擺脫上大學是唯一方向的迷思。

「這樣的社會價值觀氛圍正在慢慢發酵中,」林從一坦言,雖然現今也許還只是小眾,但社會價值觀也會慢慢改變,「大學應該是適性揚才的場所,而不是嘉勉、證明我比別人好。」

解析3:成功的定義是自我實踐

透過訪問北、中、南、東部的學生也發現,學生對於未來大學教育或學習的選擇,仍存在家庭背景,尤其是父母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陳俊宇認為,雖然繁星計畫、特殊選才方案希望縮小城鄉差距,不過在教學現場仍可看出,都會區父母或社經地位較好的父母,相對願意花時間規劃、陪伴孩子未來的興趣發展,像安排畫畫課程等,提供更專業的學習機會;但有些家長因忙於工作,無法給予孩子更多關注,或替孩子規劃學習特殊專長。

整體來說,台灣的整體社會氛圍形塑了多數學生的價值觀。不過幸運的是,林從一認為,現今的網路世代,學生透過網路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並且了解世界的變動,未來他們將更有機會改變與翻轉。

 「社會價值觀對學生是潛移默化的,」林從一認為,舉例當身邊親友獲得高薪工作,或賺一大筆收入,家人的讚賞與羨慕的眼光、口吻,就容易影響了孩子的想法,讓他們覺得「成功的定義就是高收入」。

林從一想對同學們說,其實成功還有很多面向,以美國為例,有很長一段時間,消防員工作是男孩子想擔任的第一首選職業;德國的技職教育也讓孩子們不見得以大學為目標,「成功的定義應是『自我實現』。」

特別感謝

台東縣東海國小前校長黃裕敏、羅山小學堂負責人李國盛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陳麗婷 踏入媒體圈10多年,採訪帶著我看見不同人的人生百態。 了解更多 余志偉 與攝影一同死去,在影像中追尋人生、體察社會,浮游於知識的汪洋。 了解更多 陳曉威 努力用影像連結訊息與感知、在溝通與表現之間尋找平衡。 了解更多 王崴漢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以前喜歡做廣播,現在更常背著相機。沒有改變的是我對聽故事還有說故事的熱忱,以及追求友善社會的初衷。 了解更多 許𦱀倩 自由攝影師,目前的工作是接案拍攝,面對多元的案源與題材,將感受與看見透過影像傳達。不管是物理上或是感受上,這項工作都能帶我看見更多的世界。目前正在進行移地創作的計畫,在不... 了解更多 黃禹禛 從新聞系半路出家的設計師,主要任務是把複雜的資訊變成好懂、好讀的圖像。轉化故事不太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 了解更多 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