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法後,擋得下新型菸品的襲擊嗎?
歷經16年未修法的菸害防制法,今年(2023)1月12日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案,新法全面禁止電子煙,並納管加熱菸。不過,在校園的第一現場,新型菸品真的會消失嗎?還是會以什麼型態再起?青少年又要如何辨識出菸品「概念置換」的行銷手法?
《少年報導者》邀請多位菸害防制領域專家與老師,探討在校園裡如何對抗這個龐大的新型菸品產業。
(文字/陳麗婷;攝影/張家瑋;設計/鄭涵文、黃禹禛;核稿/陳榮裕、楊惠君;責任編輯/陳韻如)
I・新型菸品的挑戰
14歲的阿澤(化名),2年前在學長遞給他第一根紙菸後,就過著無法沒有菸的日子。後來接觸了電子煙,他手上拿著一款黑色外殼、看似3C產品的煙具,只要塞入外套裡,在學校長廊轉彎處、轉角處,都能和幾名同校菸友抽上一兩口。
近年來,國高中校園周遭街頭陸續出現不少「蒸氣館」、「煙霧果汁」、「煙霧館」等為名的店面,學生甚至會拿到店面宣傳單,乍看誤以為販售的是3C、iPhone產品,其實正是以時尚、新奇形象搶攻青少年市場的新型菸品──電子煙與加熱菸。
2014年台灣出現電子煙專賣店後,短短8年,形成巨大地下產業。擄獲數十萬使用者,其中更有數萬名像阿澤這樣的未成年青少年。
新型菸品擺脫紙菸的傳統造型,少了菸嗆味及臭味,業者不斷推陳出新,滲透年輕世代,快速打入青少年市場,形同「第二波的菸害戰爭」。比起傳統紙菸,新型菸品更容易讓青少年失去戒心,行銷的穿透性更強大,也讓菸害攻防的挑戰更大。
市場包圍:學校周邊和網路都買得到

用了電子煙,國中八年級的阿澤菸癮更大,才過幾個月,感覺「最近抽太多了,運動變差」,也放棄了跑步,跑200公尺就會喘,但手上仍離不開電子煙。
阿澤偶爾會光顧距學校半小時車程的電子煙實體店面,但更方便的是,滑開手機,從網紅開箱文、Instagram或蝦皮購物等通路,都能買到電子煙煙具和煙油,按下訂購鍵,根本不用驗明身分,而且快速到貨。
阿澤的故事是許多學生的縮影。新型菸品在不知不覺中,滲透校園,全面攻進青少年網路世代。
有別於傳統菸品,新型菸品電子煙的銷售方法更加多元。夜市、學校周邊、六都的大街小巷裡,都能看到新型菸品的身影。在1月《菸害防制法》修法通過前,僅以《藥事法》處罰含有尼古丁的電子煙與加熱菸,以及透過《菸害防制法》針對外形狀似長條型菸品的電子煙加以稽查,因此,政府未能掌握全貌,也不清楚根扎得有多深。
根據向各縣市衛生局詢問與統計,目前人口較密集的六都,地方政府掌握有192間電子煙店;但長年對抗菸害的董氏基金會透過Google資訊,粗估全台已有300到400間,這些還不包括Facebook、Instagram、LINE、TikTok、蝦皮等網路社群或平台的賣家。
長期在校園推動菸害防制的新北市積穗國中健康教育老師龍芝寧與學生相處得知,在網路上搜尋「電子煙」,反而找不到賣家,以「糖果」、「維他命E棒」等字眼搜尋,才能找到潛藏在網路「含尼古丁煙油」的賣家。
學生利用網路的能力比大人想像中厲害。龍芝寧曾赴金門的學校協助菸害防制,發現金門雖沒有電子煙實體店面,學生卻能輕易透過網路取得,但家長卻都不懂什麼是電子煙。
在多重管道下,新型菸品順利推向青少年族群,從衛福部2014~2019年的調查數據中,進一步從在學人數推估使用者(註)根據國健署新聞稿,推估超過5.7萬名青少年正在使用電子煙,但《報導者》自行透過抽樣比例、當年度在學人數進行推估,使用人數為5.1萬,與新聞稿有些微落差。 ,國中生在5年間的吸食比例從2%上升到2.5%,推估有約1.5萬人使用電子煙;同期高中職從2.1%增加到5.6%,推估有約3.6萬人使用者。保守估計,這5年間在國高中使用電子煙的學生從約3.3萬人增加到約5.1萬人,成長54%。
傳播包圍:網紅宣傳快速揪團

從紙菸到電子煙及少數學生使用的加熱菸,新型菸品傳播手法與時俱進。
一開始是透過人脈傳播,例如大學生找到有興趣打工的國高中生當下線,由他們向其他同學銷售電子煙,方法是透過LINE群組叫貨,群組中會提供宣傳照片與影片,學生們再利用個人或另設的Instagram帳號,向生活圈裡的同學和朋友介紹並兜售。
從事校園菸害防制的陽明交通大學護理學院臨床護理研究特聘教授黃久美說,以往青少年被要求戒菸,通常是在校外或校園角落吸菸被發現,但現在愈來愈多案例不是因為吸菸被抓,而是因為「交易」。
例如,電商在「雙11」促銷活動推出電子煙買10送1,「只要我去揪團,我就有1支免費使用,」其他學生拿到電子煙後,揪團的學生卻收不到錢,導致同學間的糾紛,才引來學校關注。還有的學生改用第二代產品,而將第一代舊貨賣掉,被老師發現,從這些交易行為也能看出,學生之間的傳播快速。
隨著新型菸品的宣傳手法推陳出新,龍芝寧拿出手機,從YouTube搜尋,就找到一位網紅的影片,透過實驗混淆青少年對電子煙的認知。
影片中,網紅左右各擺放棉花,並以各種器具實驗紙菸及電子煙對棉花的改變,結果看到,紙菸煙霧會讓棉花變黃,但電子煙卻不會。影片最後沒有下結論,只提示「如果二選一,你可以選什麼?」,一旦學生相信了「電子煙比較沒傷害」,或引發好奇想嘗試,就能透過網路搜尋購買。
龍芝寧說,影片中進行了實驗,所以,你也不能說它完全是偽科學,學生會覺得「我都實驗給你看了,怎會是偽科學?」但這個實驗沒有揭露完整的訊息,就誤導學生,讓學生落入思考陷阱,「你還可以有第三個選項、是更健康的選項 : 不要吸菸。」
(你對新型菸品了解多少?透過測驗釐清新型菸品迷思,請點:〈真相只有一個!菸害柯南你來當〉)
II・修法後的灰色地帶
16年未修訂的《菸害防制法》,於今年1月12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案,全面禁止電子煙,納管加熱菸,禁止吸菸的年齡也從18歲提高至20歲。即便如此,修法後能否有效抑制青少年吸菸率,不少老師及民間團體都仍感到憂心。
擔憂1:健康風險評估的字眼易誤導
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表示,其中,加熱菸採納管而非禁止,且管理機制以「健康風險評估」取代「上市審查」,這將是未來推動菸害防制最大的隱憂,菸商勢必以此洗腦民眾,並以「加熱菸是危害比較少的菸品」來宣傳。
「健康風險評估的用詞較為模糊,」黃久美表示,尤其國中學生開始會搜尋資料,從不同來源獲取資訊,他們很可能將「通過健康風險評估」與「完全無害」劃上等號,也可能以為是經過官方掛保證,且在老師教導菸害問題時,直接引用網路上資料來反駁。
擔憂2:加熱菸館掩飾電子煙
目前存在的菸館,依規定不能販售電子煙,但以過往海關查扣走私的新型菸品龐大數量來看,電子煙其實一直存在,而修法後加熱菸只是納管卻未禁止,學者擔心未來業者會以加熱菸館掩蓋電子煙銷售。
長期參與菸害防制工作的羅東聖母醫院社區醫療副院長賴志冠表示,菸商既然想販售菸品,未來還是會以其他形式或換個名字繼續販售,新型菸品不可能消失。
雖然加熱菸較為昂貴,載具售價就要2,000至3,000元,但在日本,已有業者降價促銷,甚至有人推出租借服務,這些手段的目的都一樣 : 讓青少年尼古丁成癮,背後是龐大的菸草商機。
擔憂3:未全面禁止加味菸
賴志冠提出,加味菸可說是青少年的入門菸款,菸商及跨國菸草公司為了改變青少年對紙菸的臭味及嗆鼻的觀感,以添加各種花香、果香、薄荷味行銷,大幅降低青少年對菸品危害的戒心。
此次修法,行政院所提的修訂版本,原本採正面表列,規定不得使用花香、果香、薄荷等口味添加物,但立院審查最後卻改為「菸品不得使用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禁止使用的添加物」,恐怕成為管理的灰色地帶。
黃久美認為,即使《菸害防制法》修法禁止電子煙,但未來也許還會以不同的陷阱,讓青少年卸下心防。有很多問題靠立法無法達成,更重要的是告訴學生:陷阱在那,不要傻傻踩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