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大學

【宅宅×媽媽】上大學,可以像點一份快樂兒童餐嗎?

宅宅是一個國小六年級的學生,他的爸爸Pawel Gu是來自中歐的政治哲學家,正在申請台灣國籍,他的媽媽林蔚昀是在台灣推廣波蘭文學的台灣作家。

宅宅是一個自學生,對於上學和觀察世界,有滿腦子的疑問與看法。宅宅媽也不會給他「標準答案」,而是喜歡用對談的方式,讓宅宅多想、多問。宅宅和宅宅媽是一對「問題母子」,「宅宅×媽媽」是他們的日常對話。第一回合,他們要一起談論:高等教育。

(文字/林蔚昀宅宅;設計/黃禹禛;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陳韻如


  • 宅宅,以下簡稱宅。
  • 媽媽(林蔚昀),以下簡稱媽。 

媽:宅宅對高等教育有什麼想法?人需要這個嗎?

宅:看情況、看家裡。看你是不是富二代、看你要做什麼。富二代直接接收家業,如果要當業務員,還是要上大學,畢竟需要學歷,自己創業就不一定。

媽媽發問:當YouTuber和上大學有關嗎?

媽:你說過你想當YouTuber,你喜歡的那些YouTuber呢?他們有沒有上大學?我們來Google一下。維基百科說:

  • 英雄:崑山科技大學視訊傳播設計系
  • 六指淵:雲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
  • 阿神:明志科技大學電子系
  • 胡子:教育系、當過國小實習老師,教育研究所肄業⋯⋯

宅:⋯⋯

媽:他們上大學和當YouTuber有關嗎?大學可以給他們能力嗎?

宅:不知道。

媽:宅宅你要上大學嗎?

宅:不知道。

媽:那我們換一個問題來談好了,畢竟大學對你來說很遙遠。或許我們來談談,你覺得學校裡面可以學到東西嗎?

宅:學校是一個綜合包,它把各種東西拼在一起,把生活中零零散散的資源還有知識總合成一個套裝。買一送一,就是你付一個學費可以得到很多東西。

媽媽發現宅宅喜歡用零件組合成自己的東西呀

媽:像是快樂兒童餐嗎?

宅:不是快樂兒童餐,因為快樂兒童餐可以選擇。

媽:但是快樂兒童餐也沒那麼多選擇啦,就是陽光鱈魚堡、漢堡、雞塊這三個選一個。

宅:哈哈哈。但是比學校教育好啦,學校教育沒給你選擇,就是要你上什麼,你就上什麼。套餐有很多多餘的東西,無聊的課不能不上。

媽:所以你不喜歡綜合包,你比較喜歡單點。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這也像是玩樂高,你雖然會買樂高大盒組(比如盆栽、飛機、瓶中船等),但你比較喜歡用零件組合成自己的東西,是嗎?

宅:對,但放久了會積灰塵,我想拆掉再去做別的東西。

媽:其實知識也是這樣,它們就像零件,你可以用不同的知識加起來做成不同的東西,然後也可以拆掉去做別的東西。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怎麼運用這些東西,也就是應用知識的能力。知識本身,我覺得倒不一定要記住,畢竟維基百科很方便。當然啦,你也要會判斷,網路上面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啦。

宅:哦──哦──哦──。

宅宅申論:玩手遊也可以長知識呀!

媽:但學校也是有在訓練你這些應用知識的能力,也有給你知識。只是或許不是那麼適合你而已。你開始自學了,如果不去上學,你想你可以從哪些地方學東西?

宅:很多啊,比如手遊。我今天在玩一個叫「大總統」的遊戲,我是在逛Google Play商店時看到的。這遊戲是玩家要扮演候選人(可以選辣台妹、宋神掌、柯P、果凍、發財種子等人),然後要在選舉前三天回答群眾的問題,有時候也會有記者來發問。根據你回答的答案,你的支持度、資金和投票率會上升或下降。你也可以用驚喜卡幫助自己或陷害對手,讓別人破產或是沒有支持者。我覺得這遊戲很「ㄎㄧㄤ」,尤其是徽章,但它也可以讓玩家學到很多東西、思考很多議題。

媽:謝謝你發現這個遊戲,我也去下載了,真的很好玩。我記得裡面有一題是關於193縣道,我忘了我怎麼回的,但是我也沒聽過193縣道的問題,我們要不要來Google一下?

(媽媽和宅宅Google中:媽媽發現《報導者》2016年有做專題,但是宅宅比較喜歡看影片,所以兩人看了一個2016年東華大學學生拍的影片,還看了2018年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拍的影片)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花蓮193縣道的拓寬爭議影片。

媽:哦,原來如此,所以就是一個開發(發大財)遇上環保的難題。

宅:我想看一下七星潭的Google地圖。

(媽媽和宅宅看地圖中)

宅:影片(公視《我們的島》)有說,會塞車的地方是民有街到七星潭停車場那段,我覺得它這個停車場的位置設計不好,進出道路只有一條,我覺得可以把停車場設在前面一點的位置,然後用接駁車把人送到七星潭風景區。

媽:所以就像影片中的民間團體講的那樣。

宅:對啊。

媽:所以你覺得拓寬193縣道無法解決問題?

宅:對啊。你拓寬就會有更多人來,更多人就要再蓋新路,有新路就更多人乘以N次⋯⋯但是塞車問題還是沒解決。

媽:嗯,你講的滿有道理的,所以我們從你玩的手遊也學到了新東西。最後要不要講一下你對教育的整體看法?

宅宅結論:學校是社會對你的投資

宅:人生就是一個股票週期,你可以投資所有人,所有人可以投資你,所有人都是一個股票,也是買股票的人。出生,就是家人對你的投資,所以他們就像合夥人。他們對你做的任何一個事情都是投資,可以是好的,或壞的投資,不管他們有沒有想要。學校是社會對你的投資,社會期望每個人可以帶著國家「起飛」,醫療是國家對你的保險。

媽:好有哲理。那如果國家或爸媽說,我投資你,所以你是我的財產,我要你做什麼都可以,那怎麼辦?

宅:人最深處有一份保險,就是人權,或是自己心裡的道德。你有道德的話,就不會強迫別人做他們不想做的事。

媽媽OS:對話式教育,大人要有誠意

本文來自我和宅宅的實際對話,我有稍微引導、編修。我其實一直都會用對話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這概念來自巴西教育家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他的觀念是「受壓迫者的教育」,意思是說如果老師只是教,學生還是受壓迫,要解放這樣的狀況,就要讓老師和學生可以對話。台灣有出他的書《受壓迫者教育學》,但我讀的是英譯版,我寫學士論文時,有用到他的概念。他提倡對話性的教育,我受到他啟發,於是想出了對話性的劇場,用這個理論來分析劇場中的互動。後來我沒有繼續念戲劇了,但還是很喜歡互動和對話。

我和宅宅的一些其他對話和思考,可以在我的書《大人和小孩的一千零一夜》中看到。我覺得,要用對話式教育,大人首先要放下「我和你講話是為了教你/說服你」這樣的想法,太沒誠意了,而你有沒有誠意,小孩看得出來。對話時,大人要傾聽小孩(而且要聽小孩講好幾年,小孩才會信任大人、願意和大人對話),允許小孩講不出東西,或是允許小孩挑戰大人,並和小孩一起學習、查資料(Google很好用),而當大人放下權威,也能夠擁有很多收穫。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林蔚昀 作家,波蘭文學譯者。英國布紐爾大學戲劇系學士,波蘭亞捷隆大學波蘭文學研究所肄業,現就讀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史學組)。曾在波蘭生活工作11年,多年來致力在華語界... 了解更多 宅宅 宅宅是一個國小六年級的自學生,對於世界上的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心,常常提出疑問與自己的看法。 了解更多 黃禹禛 從新聞系半路出家的設計師,主要任務是把複雜的資訊變成好懂、好讀的圖像。轉化故事不太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 了解更多 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