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回關鍵時刻現場
關鍵時刻(第0天):7月21日下午5點53分,微地動系統偵測到芮氏規模4.2的地動
關鍵時刻(第5天):7月26日成立應變小組,測出壩高200公尺
關鍵時刻:8月底美國陸軍工兵團研究報告對台發出警示
關鍵時刻(第60天):9月19日,台大團隊重新估算溢淹影響範圍
關鍵時刻(第63天):9月22日上午7點,溢流潰壩前31小時發布紅色警戒強制撤離
二、3億立方崩塌體的馬太鞍堰塞湖怎麼形成的?
三、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嗎?
(圖片來源/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設計/黃禹禛)
圖解新聞

還原關鍵64天:崩塌量體比小林村大10倍的馬太鞍堰塞湖怎麼發現?科研團隊如何即時監測?美國也提供資訊協助?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楊惠君
楊惠君
文字、核稿
《少年報導者》總監。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吳冠伶
吳冠伶
文字
《少年報導者》編輯。成長過程中最喜歡用自己的雙眼、雙腳去探索世界的各種可能,相信文字是力量。
謝佩穎
謝佩穎
攝影
《報導者》攝影師。
黃禹禛
黃禹禛
設計
《報導者》資深設計師。從新聞系半路出家的設計師,主要任務是把複雜的資訊變成好懂、好讀的圖像。轉化故事不太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
江世民
江世民
設計
《報導者》設計師。唸設計系的香港人。從沒想過踏入新聞界的我,卻因為近幾年的社會事件而體悟到新聞的價值,從而期望透過設計技能讓讀者更直覺地感受到報導中的人事物。
王崴漢
王崴漢
責任編輯
《少年報導者》記者、攝影師。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以前喜歡做廣播,現在更常背著相機。沒有改變的是我對聽故事還有說故事的熱忱,以及追求友善社會的初衷。
林奕甫
林奕甫
數據分析
《報導者》Data小組召集人。持續用資料跟視覺化傳遞故事與資訊。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