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記者報導】向「神明」學做人,天震堂醒獅團的少年
走進金門縣金寧鄉一處加油站旁的巷子,幾間並連的鐵皮屋映入眼簾,耳邊傳來一陣陣鑼鼓聲,伴隨孩子的嬉鬧聲。從正門望進屋內,道館正中央供奉著各尊神像,兩側則整齊置放獅頭、大鼓還有神轎,團員們在下課時間換上獅服,在神像面前演繹獅子的各種姿態。
這裡是天震堂醒獅團的練習基地,團裡有一群6~18歲的青少年團員,他們年齡與金鼎的小記者們相仿。看看小記者筆下的少年醒獅團日常生活與功夫。
(文字/金門縣金鼎國小四年級學生蕭羽姍、許辰漢、賴翊銘;攝影/金門縣金鼎國小四年級學生蕭羽姍、許辰漢、賴翊銘、洪沛歆、廖采婕;帶隊老師/金門縣金鼎國小老師陳欣蘭;攝影指導/王崴漢;核稿/余志偉、楊惠君;責任編輯/陳韻如)
苦練醒獅技藝之路,神明成為團員教練

「我喜歡這裡全部的人,尤其阿偉教練,上他的課很開心,但如果沒專心練習就會被罵,」目前就讀小學三年級的隆隆說。
天震堂聚集一群不同年齡層的青少年。幾位小學二年級、三年級的團員說明,團員大多由長輩或朋友介紹,也有人透過學校社團認識天震堂。他們都對傳統民俗,尤其舞獅有興趣而來到這裡。隆隆分享了練習最辛苦的事情,像是蹲功架時大腿會痠、打鼓演出時腳必須畫大圈,一不注意褲子就會破掉。
這些訓練雖然辛苦,但每到練習時間,小朋友便呼朋引伴,一人扮獅頭、一人扮獅尾,培養彼此的默契。「我希望可以像那些大哥哥一樣,成功將我的腳站在他的(獅尾)肩膀上。這是很高難度的,上次我們拜拜有許願,結果下次就成功,」小學二年級的團員佑佑說,他也曾向神明許願考試及格,下次就拿90幾分。在這些孩子心中,神明似乎成為他們的教練,除了傾聽煩惱,也為每次的挑戰帶來信心。小朋友口中的師公、也就是天震堂的負責人許績才則說明道館供奉神明的意義,
「練習過程有很多危險,這邊要有神明保護小朋友的安全,而且神明在這邊,也讓他們學習如何尊重,你會尊重神明,相當於你得尊重長輩還有老師。」



醒獅文化傳承之路,陣頭小孩成為運動選手

早年天震堂是教導武術及舞獅技巧的道館。許績才接手後,國術館正一間間收館,眼看金門的陣頭文化逐漸式微,就此扛起傳承工作。「舞獅是我的興趣,雖然這條路不好走,但如果放棄了,這個(民俗技藝)就沒了。還是很多人想學啊!」許績才說道。
天震堂傳承路,並不順遂。最初培養的學生上國中後,升學壓力日益增大,一個個退出練習行列,許績才只好回到小學從頭再來。10多年後,終於有批學生從小學練到大學,長年的耕耘也讓讓經營困境有了轉機,當地居民一個個贊助道具、服裝還有經費。如今,天震堂成為金門最聞名的陣頭,迎城隍的活動現場,常見來自天震堂的工作人員,那群由孩童扮演的小獅子們也成為遶境隊伍裡最吸睛的存在。
「雖然這些孩子不是我們生的,我們卻有義務要教導他往好的方向走,」許績才提到,小朋友們在團隊中互相磨合,學習如何尊重彼此。這樣的生活帶給孩子教科書外的收穫,他們在這找到自己的定位——有人舞獅,有人敲鑼打鼓,團員從訓練中訂下目標並努力實踐。「這裡不是學數學、英文,而像小型社會,你要在這裡找到專長,要懂得為自己認錯,(待久了)小朋友會變得比較圓融,」許績才的乾女兒筱筠說道。






天震堂不僅是小型社會,許績才營造大家庭的相處模式,由年紀稍長的國高中生照顧年紀小的團員。在孩子眼中,許績才就像爺爺,他把團員當自己小孩、孫子對待,透過以身作則和諄諄善誘,結合信仰的力量,天震堂呈現出不同於傳統陣頭的形象。
「以前人家說玩陣頭的小孩子是不好的,」許績才提到,接下來天震堂希望將團員培育成運動選手,讓不了解陣頭文化的人也能認同他們。他已著手成立民俗體育運動委員會,針對民俗體育項目進行推廣。許績才透露出對信仰及陣頭文化的堅持,「我的初衷是因為這些小孩,我希望我們可以一直讓小朋友有個地方,我也希望把舞獅的路傳承下去,傳給下一代,天震堂舞獅的技藝也是民俗的傳承。」
天震堂裡神人共處,團員彼此間沒有血緣關係,卻有家人般的熟稔。新舊世代文化的思潮,隨著香煙繚繞默默交織而成一種新型的文化,綿延不斷。


*本篇文章由《少年報導者》與金鼎國小師生共同完成,歷時4個月的校園蹲點計畫中,完整的計畫內容、課程設計、執行成果,詳見《不滅的文化香火,小記者迎城隍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