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小小記者會】藝術總監的任務有哪些?
【小小記者會】什麼人可以到兩廳院工作?
【小小記者會】兩廳院和其他場館有什麼不同?
小記者採訪觀察報告
廳院報導仔
【請問總監】小記者 vs.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什麼是「貓道」?兩廳院有什麼數字密碼?總監工作除了「看表演」還要「會算錢」?
刊出日期 2024.05.02
《少年報導者》與國家兩廳院合作招募文化藝術小記者「廳院報導仔」,不只帶小記者們走進劇場後台,用自己的角度感受、記錄,並詮釋表演藝術的無限魅力。第一場培訓,小記者們不僅學拍照、認識記者工作、參觀劇場排練,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也親自上陣介紹兩廳院四大藝術節背後的節目理念,並分享自己一路以來從事劇場工作的心路歷程。劉怡汝同時更接受小記者的「靈魂拷問」,逐一解密兩廳院的神祕傳說,以及小記者對兩廳院、總監工作的好奇。
小記者們對於兩廳院最多的提問,便是關於兩廳院究竟有沒有外傳的「祕密通道」呢?劉怡汝笑著與小記者澄清,「以前有傳聞說兩廳院有通道可以通到圓山飯店,但沒有這回事!我們的祕密通道在舞台上面,叫做『貓道』。當底下表演得如火如荼,上面都可能有人在走,因為他們在調燈光。為什麼叫『貓道』,因為你走在上面就得安靜地跟貓一樣啊。」
除了「祕密通道」,小記者也輪番提問──「如果表演者無故缺席,或是舞台燈光突然壞掉該怎麼辦?」、「想進兩廳院工作需要具備哪些專業能力?」、「什麼樣的表演可以登上兩廳院?」這麼犀利、直接的問題也讓劉怡汝不禁嘆道:「他們真的是5年級?」她打趣地稱讚小記者很快就可以來兩廳院工作了。

採訪結束前,劉怡汝也勉勵小記者,記者不能只會說話,還得很會「聽話」,「他會聽別人講,然後思考,為什麼人家的想法跟我不一樣呢?想法不一樣,是不是表示你一定是錯的?並不是這樣的。我們也很希望在劇場裡面,大家看完節目後開始會有討論。」在劉怡汝眼中,劇場除了提供精彩的表演節目,也得讓更多過去沒有機會看戲的人來到兩廳院。她希望兩廳院不只是劇場,也能開啟更多公共討論與對話。
【小小記者會】
以下是廳院報導仔小記者採訪總監劉怡汝的問答:
藝術總監的任務有哪些:除了會選好的節目、還要會賣票
小記者簡子婷:總監是什麼樣子的工作呢?除了喜歡藝術,什麼樣的人可以擔任總監?
總監劉怡汝(以下簡稱「總監」):總監要負責所有兩廳院發生的事情,就是要訂出一個方向,定位現在兩廳院是個什麼樣的劇場,然後要管理同事,讓大家都朝著這同個方向去做。
所以我的工作不是天天在那裡看節目,躺在那裡說:「節目、現在、來!我用點的!」沒有,並不是這樣。很多人以為藝術總監不就是在那裡看節目嗎?不是的,我很多時候是在「算錢」,比方說這個節目要花這麼多錢,那我能不能賣出這麼多票?有沒有企業贊助能夠幫我們?有什麼樣的人可能沒有機會看到這個演出?我們可不可以幫助他?還有到底這個演出冷氣總共要開多少天?我們怎麼樣才能比較節約能源?要不要換掉什麼器材讓我們以後付電費會付得比較少?雜七雜八什麼事情通通都有,但是我很幸運的是,我們有8個部門、260個同事,大家一起工作,所以我的很多工作都是這260個同仁一起幫我完成的。
(小記者:為什麼想當總監?)誤打誤撞!不小心的!這是真的,就是不小心走上了這條路。因為我不是學藝術的,我學的是文學跟大眾傳播,我的目標本來跟你們一樣,是想要當記者,只是我畢業之後找不到記者的工作。不過之後莫名奇妙地找到了一個在朱宗慶打擊樂團的工作,我從那個時候開始便一直都在藝術的領域裡面,工作到現在。所以一開始(進入藝術領域)不是故意的,是不小心的,但是我覺得做起來好像還不錯耶,就一直做到現在,已經30年了。

什麼人可以當總監呢?嗯⋯⋯頭腦!我這樣講,是一直在誇讚自己嗎?是呀,我們要誇讚自己,就是要頭腦清楚一點。像剛才我說我都在算錢,對不對?很緊張,每天都在算錢虧多少?錢要從哪裡找?所以我覺得頭腦清楚很重要。
很多人覺得,藝術家不就是瘋瘋癲癲?做藝術工作的人每天都不知道在想什麼亂七八糟的事情。但是沒有喔,如果大家以後有興趣做藝術總監的話,除了平常可以多看看節目之外,也可以把數學⋯⋯真的不好意思,我年輕的時候數學很爛,但是我後來發現數學跟賺錢是兩件事,要很會算錢,或者是至少知道怎麼算錢,我不是很會賺錢,但是我知道怎麼算。
所以,(當總監需要)喜歡藝術、覺得看到好的表演會很開心,以及腦袋清楚一些。當然其他的像你們剛才講的,當好記者能夠會說話,但是你要會聽話。我覺得是這樣,聽話不是說乖乖的,媽媽叫你幹嘛,你就幹嘛,不是那種;而是知道別人在講些什麼,人家已經比較不高興了,你還一直戳他、一直戳他,這種就有點不會「聽話」了,不知道人家其實是這個意思,要能夠耐著性子。
小記者張恩雅:請問總監現在做這份工作,最傷腦筋的是什麼?
總監:最傷腦筋的就是能不能夠找到很好的節目給大家看。因為有些人很喜歡這個節目,可是他不一定喜歡其他的啊。那有些人喜歡看戲劇,有的人喜歡聽音樂,每一個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有些時候我們找了這個節目,另外一群說:「可是我不喜歡,你不能做,你不應該做這個。」所以有些時候我覺得最難的,就是找到一個絕對不會是所有人都喜歡,但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說:「我好高興喔,今天看到這個節目,這個節目真的給我很多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我學到很多,或者是打開了我的眼界,原來事情可以這樣做。」這個是我的很大的目標。

但是要達成這個目標之前,因為人有百百種,所以(節目)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有的人不喜歡他就會寫在Facebook上,說這個節目演得好爛或者是總監沒有品味,但是那個時候就沒辦法了,要有一點點忍耐,還要去說服人家說這節目還是要看啊、這個節目很好啊等等,這大概就是總監工作最傷腦筋的部分。
什麼人可以到兩廳院工作:不是只有懂藝術的人,需要的人才很多元
小記者劉姵岑:如果當上總監後,就可以一直看戲嗎?
總監:其實我沒有天天看戲,因為看戲看太多也會累。而且也不是所有的節目真的都好看,但是只要是兩廳院辦的節目,我每一場都看。因為我剛才說我的最大目標,是大部分的人都喜歡我們舉辦的活動,所以我要確保我們每一個活動都有一定的水準,它的品質應該要很不錯。我們的每一場戲我都看,但是外面的演出我就不一定,就比較沒有辦法常常看。
小記者莫雅欣:要進入兩廳院工作,需要具備哪些專業能力?
總監:首先要看你要進哪一個部門──如果大家想要去節目部工作,那真的很早就要開始訓練自己看節目。你們從現在開始就來得及,每年都來看好幾檔,這樣的話到那個時候,你就會很清楚地知道什麼節目可能真的很好看。
這個可以訓練可以這樣進行,你每一次看完一個節目之後,就回家跟媽媽或爸爸討論一下,這個節目好不好看啊?喜歡它的原因是什麼?不喜歡它的原因又是什麼?久而久之,你愈看愈多,會愈清楚知道比如很多人會喜歡這個節目的原因,或是這個節目不太會受到歡迎的原因等。當你有這個能力的時候,就很歡迎你到兩廳院工作了。
不過,每一個部門需要的(特質)不太一樣,大家可能要更明確知道你想要去哪一個部門工作。好比如果你是想要去財務部、算錢的部門,那按計算機就不能按錯。
小記者盧妍安:我很好奇,兩廳院的員工遇到突發事件會如何處理?
總監:如果有突發事件的話,第一個,先看總監有沒有在劇場裡面。兩廳院是這樣,因為我們每一天都有演出,所以總監不可能每天從早上10點工作到晚上10點。所以通常演出的時候,總監已經下班了,那當總監下班後卻發生突發狀況,該怎麼辦呢?
我們每一場演出都有一個當天值班的負責人,也就是如果有什麼問題,這個負責人就要跳出來處理。比如說我們常常遇到觀眾不高興,觀眾可能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不高興啊,像是我們曾經遇過觀眾進到觀眾席之後,一直滑手機,因為進劇場一直滑手機,隔壁的人就會瘋掉,雙方可能就吵起來了啊。那吵起來了,這時候怎麼辦?當然第一個,先請他們到外面去,不要讓他們影響到別人看節目,然後呢?這時候當天那場演出的最高負責人就要出來,先讓大家冷靜下來,搞清楚爭執原因。
處理突發狀況都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要「冷靜」,因為每一個人發脾氣都有他的道理,可是你要是跟他一起發脾氣,那這個大概就提油救火,這件事情就會沒完沒了,所以一定要冷靜下來。

兩廳院和其他場館有什麼不同:除了呈現藝術文化、還要成為「社交空間」
小記者鄧宇鈞:台灣近年有愈來愈多的表演場地,請問兩廳院跟其他表演場地的差別是什麼?我也想請問總監,兩廳院怎麼挑選可以上台的表演團體,有沒有什麼特定的期待?
總監:你真的是5年級?好厲害喔,快要可以來兩廳院工作了。現在我們大家都知道台中跟高雄也有很棒的場館,對不對?台北有另外一個新的場館也是比較像兩廳院這樣子的一個劇場,那這時候兩廳院會不會生意都被人家搶光、觀眾都不來?
其實這不用太擔心,就是會有人來。第一個,因為在台中跟高雄,(北部的)大家都還要坐高鐵下去,很麻煩,所以有些時候大家就不會去。但是呢?我們也不能只靠人家因為坐高鐵很麻煩不去,而是我們要敦促自己把節目愈做愈好,讓它很吸引人。如果你帶進來很多很棒、只有在兩廳院看得到的節目,這時候大家就不會跑了。
因此,這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挑戰,可是也是我們一直進步的動力吧。當你知道有人有機會跟你一樣好,或者是他還在跟你做同樣事情的時候,我們最大的目標就是做得比他好,那這樣的話,我們就不太擔心。
至於怎麼選表演團隊呢?第一,當然就是他的節目要好看,所以(平常)沒看表演,我怎麼會知道好不好看,對不對?兩廳院在挑、或者是在邀請團隊來演出的時候,我們都會看他以前做的東西好不好,像是這個導演、寫劇本的人以前的作品好不好看?如果說好像都很好看的話,我們現在就可以邀他來再做一個作品,看看他會不會再做出一樣很好的作品,或更好的作品。
一般而言,大家會覺得劇場大概有這幾個功能──可以來看好的表演;可以學到一些以前的人、或者是現代人對於藝術創作或文化的觀點;也可以是社交的空間。但你覺得現在的社會會像以前的社會那麼簡單嗎?其實這個社會變得好多、好多,像30年前我沒有遇過的事情,現在都在發生。所以我們就開始去想,劇場還得跟以前的劇場一樣嗎?劇場它一定還有一些功能要被發揮。有很多人從來沒有進到任何一個劇場裡面,那到底是劇場缺了什麼?或沒有做到什麼?
另外,在我們的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裡面,我們常常要告訴人家,全世界現在最流行、最重要、最前衛的藝術是什麼。通常我們會放在TIFA裡面的節目,像大家剛剛已經看過一個木魚表演,那是今年(2024)的節目一公聲藝術《共振計畫:拍頻》。但今年還做了要戴著頭盔的節目,大家應該知道MR頭盔是什麼,對不對?你戴上去之後,就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所以我們有這樣子的節目告訴人家,現在科技在藝術裡面很重要。

再來,我們常常也要邀台灣不同族群的藝術家進到兩廳院裡面。大家知道有各式各樣的人住在台灣,比如我們現在有16族的原住民,也有客家人,還有也許是從東南亞、亞洲的其他國家、歐洲國家來的人也有,我們想要在劇場裡面都看到他們。所以我們有很多的節目,例如我們曾經有邀請農村武裝青年表演,他們就是在家裡種田順便出來開演唱會的年輕人;我們也有請到桑布伊(Sangpuy),一個很有名的原住民歌手,唱歌唱得真的很好聽喔。所以我們也希望不同族群的人來兩廳院,讓大家看到他們的文化。
小記者林恩羽:我想請問兩廳院之間有祕密通道,是真的嗎?
總監:你說兩棟之間有祕密通道嗎?兩廳院對外沒有,我們以前有人傳聞說兩廳院有一條通道,可以通到圓山飯店,但沒有這回事!通通沒有。我們兩棟之間,就是音樂廳跟戲劇院中間也沒有祕密通道,唯一的通道就是你從上面的廣場過去,不然你就走下面的停車場過去。
不過,我們有個祕密通道在舞台上面,叫做「貓道」。演出不是有一個舞台,對不對?上面有各式各樣的通道,都是底下演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上面都可能有人正在走,因為他們在調燈光。
為什麼叫「貓道」?因為你走在上面就得安靜地跟貓一樣;不然的話,下面的人在看戲,上面的人「咚咚咚」跑過去、跑過來,那就完蛋了。在上面的人要輕手輕腳,彷彿是一隻貓走過去一樣地聽不見。所以兩廳院的祕密通道都在兩廳院的屋頂裡面,只有通舞台跟舞台之間而已,之後我們有機會安排的話,再帶大家去看貓道。

小記者葉品妡:可以從小看表演的小朋友並不多,請問總監可以怎麼樣讓更多人有機會來到兩廳院觀看演出?
總監:這個要通力合作。第一個,如果你不能進劇場,是因為爸爸、媽媽在偷懶,那你就要花力氣去說服他。剛才我說可以叫爸爸、媽媽來這邊跳舞、演戲啊,然後你可以一直瞎鬧,叫他一定要帶你進來,這是一種方法。
還有一種就是人離兩廳院很遠啊,比如說如果是住在花蓮山區的小朋友,他可能很少機會來到兩廳院,原因是為什麼呢?因為太遠嘛。有些時候是因為一次要到台北來很麻煩,也要花一些錢。
不過,請大家一定要注意,兩廳院一直有在跟學校合作,就是請學校去訂巴士,把大家載來兩廳院,有的時候是觀賞演出,有的時候是參加其他活動。因此,現在大家回去的時候,除了鬧爸媽之外,還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去鬧老師,請老師多注意一下兩廳院在做什麼事情。
我們有很多、很多的計畫是學校可以報名參加,學校報名參加不是為了讓老師跟校長來看,是為了讓大家都可以來看。此外,兩廳院還會帶藝術家到學校裡面,但因為大家跟兩廳院聯繫的管道通常是老師,所以一定要常常提醒老師看一下兩廳院的官網,跟他說:「現在有很多活動,你可以考慮一下,帶我們去參加,好不好?」大家回去之後可以提醒老師,跟提醒爸媽一樣重要。
小記者採訪觀察報告

小學5年級的鄧宇鈞過去認為藝文工作者都給人充滿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感覺,「但在聽完總監分享之後才發現,原來藝文工作者反而需要冷靜、務實的頭腦。」
參與第一批「廳院報導仔」培訓的21位小記者,有些過去正是兩廳院的忠實觀眾,有些則從小就對藝文表演很有興趣,這場小小記者會不僅揭開國家級藝文場館背後的神祕面紗,更擴展小記者對藝文工作者的職業想像。例如有小記者認為藝文工作者要事事追求完美,也有人認為總監工作不是只有看表演,還得一直算錢很辛苦。
「擔任一位藝文表演工作者不是一定要有天分,而是要有一顆熱愛表演藝術的心,」小記者楊晴瑜聽完總監的分享,更加確定自己成為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志向,「表演藝術工作需要了解觀眾對一場演出的感受,我認為這項工作非常特殊,也想要試試看。」
「廳院報導仔」第一次出擊,有小記者發現,原來問問題會有緊張的感覺,也有人無法忘懷與重量級人物訪談的成就感。總監劉怡汝則期許這次計畫可以吸引更多人來到兩廳院,真正落實「文化平權」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