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把日圓縮小了?

【貨幣篇】紙鈔政治學:日本如何用「鈔票人物」塑造國家形象?

日本紙鈔的人物肖像選用,隱含了國家的歷史驕傲、對內宣揚的價值觀,以及對外宣傳的國家定位。對於外國人來說,從紙鈔人物來看現代日本,是一個有趣的切入點。

(文字/李世暉;攝影/林彥廷;設計/陳品蓉;畫面動態設計/余志偉黃禹禛;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陳韻如


戰後日本不同的紙鈔版本,是由英文字母來代表其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1946年發行的A號券,最大面額為100日圓紙鈔。之後隨著印刷技術精進、經濟發展,日本於1950年發行了B號券,最大面額為1,000日圓;1957年開始發行C號券,最大面額為10,000日圓,上述3種型號的最大面額紙鈔人物肖像都是聖德太子。台灣人比較熟悉的日本紙鈔,則是1984年發行的D號券,以及2004年發行的E號券。

現在大家所使用的日本紙幣,是2004年發行的E號券。E號券的人物,包括萬元鈔的福澤諭吉、5,000日圓紙鈔的樋口一葉,以及千圓鈔的野口英世。其中,福澤諭吉是明治時期重要的思想家與教育家,一方面,他的「脫亞入歐」思維影響了日本的現代化發展;另一方面,他創立的慶應義塾大學是日本第一所私立大學,為日本各領域培育許多社會菁英。樋口一葉是明治初期主要的女性小說家,其對女性社會地位的關注,讓她成為日本紙幣上的第一位女性。野口英世則是20世紀初期享譽國際的細菌學者,在日本國內享有很高的評價。

日本紙鈔上的人物,是怎麼選出來的?

2024年,日本銀行發行的紙幣設計樣式,即將出現全新的圖樣F號券。而相隔20年發行的新紙幣上,也將出現全新的人物肖像。F號券紙鈔上的人物依序是萬元鈔的澀澤榮一、5,000日圓的津田梅子以及千圓鈔的北里柴三郎。澀澤榮一是建立現代日本金融體制最重要的人物,他透過金融體系協助了超過500家日本企業,被稱為「日本資本主義之父」。津田梅子在明治後期積極宣揚女性教育與自立的重要,並創辦了女子英學塾(津田塾大學的前身)。北里柴三郎則是明治時期傑出的細菌學、免疫學家,是血清療法的發現者。

從「紙鈔政治學」的角度來看,這些被選為紙鈔上的人物肖像,都有一定的政治意涵。究竟日本紙鈔上的人物肖像,是怎麼決定的?

依據日本《銀行法》第47條第2款的規定,日本紙鈔的人物肖像樣式是由財務大臣決定。決定人物肖像的條件,主要有下列4項:

  1. 必須是歷史上實際存在的人物,並擁有高知名度
  2. 必須留下歷史考證後的明確相片或肖像畫
  3. 其生平事蹟必須符合現代日本社會的價值觀
  4. 必須具有一定的國際性
誰把日圓縮小了_貨幣篇_戰後日本紙鈔人物表格_陳品蓉

若以戰後日本發行的紙鈔人物肖像來看,屬於政治象徵的人物只有伊藤博文(日本第一任首相)。聖德太子雖然也是政治人物,不過他的功績在於確立天皇國家體制與佛教信仰,並不是單純的政治象徵。其他的則是分屬文學家,包括夏目漱石與樋口一葉;屬於思想與教育家的包括新渡戶稻造(將武士道精神宣揚於國際)、福澤諭吉與津田梅子;屬於科學家的則有野口英世、北里柴三郎。

女性代表人物為什麼只用在5,000日圓紙鈔上?

若以價值觀來看,過去20年的紙鈔人物肖像,都有一個共通的特質,即專注於日本現代社會的普遍議題。也就是說,這些人物的思想與功績既符合日本社會的期待,也屬於跨越時空,放諸四海皆準的價值觀。而這些人物的選用,也有一定的政治意涵。例如,選用樋口一葉與津田梅子,意在宣揚現代日本強調女性的社會參與。不過,把兩位女性放在發行量較少的5,000日圓紙鈔上,也隱約地呈現了日本女性社會地位提升的「侷限」。而選用野口英世、北里柴三郎這兩位科學家,除了宣揚科技的重要之外,也特別強調對國民生活有貢獻的科技。

比較特別的是澀澤榮一肖像的選用。澀澤榮一在明治初期的活躍,建立了日本資本主義基礎,也協助日本從農業國家轉為工業國家。在日本式資本主義發展出現瓶頸、經濟發展失落了30年之際,日本政府提出新資本主義的思維。與此同時,在萬圓鈔上選用澀澤榮一,也象徵日本必須重回初心,回到原點思考日本資本主義的未來走向。

總的來說,從過去以來日本紙鈔人物的選用,以及透過對這些人物生平事蹟的了解,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已逐漸從國家、政治議題優先,轉為國民、民生議題為主。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李世暉 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教授。研究專長是日本經濟,但關注日本社會的大小事。2021年,有感於日本研究的重要,籌組「台灣日本研究院」,並擔任首屆理事長。 了解更多 林彥廷 有志於影像書寫的紀錄者,相信說故事是開啟深度交流的關鍵鑰匙。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畢,享受在攝影過程中觀察人與人的互動,並試著將人文社會學和行為經濟學的知識運用在生活... 了解更多 陳品蓉 不學無術設計人,努力達成創作自由的人生。 了解更多 余志偉 與攝影一同死去,在影像中追尋人生、體察社會,浮游於知識的汪洋。 了解更多 黃禹禛 從新聞系半路出家的設計師,主要任務是把複雜的資訊變成好懂、好讀的圖像。轉化故事不太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 了解更多 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