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時間2022年11月16日,美國一個巨大火箭搭載「獵戶座」太空船向太空發射,這個名為「阿提米絲計畫」(Artemis)預計會有1、2、3號任務,分4年進行,最終目標在展開人類「第二次」登陸月球的行動。
在阿提米絲之前,人類史上第一次登陸月球,同樣是由美國人所完成,當年執行任務的是「阿波羅計畫」(Apollo),從1969年首次登月,到1972年最後一次離開。之後的50年來,人類再也沒有登陸過月球。這不只是一個單純的科學問題,「阿提米絲」升空後,有幾個重要的願望:包括國際競爭、太空秩序、性平意義,還有人類探索太空的夢想與野心。
這期專題,我們一起來思考「阿提米絲」5個願望背後的意義:
1. 以女神命名的意義
「阿提米絲」在希臘神話裡是「阿波羅」的姊姊,50年後,登月計畫名稱由男神變女神,代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女性的機會與能力是否一直被壓縮和輕忽?
2. 背負上火星任務的義務
阿提米絲計畫最終是預計2025年把一名女性及一名有色族裔的太空人送上月球,彰顯族群平權外,同時也希望作為前進火星的前置作業。為什麼月球探索是前進火星的準備?
3. 國際合作的意義
登陸月球是非常花錢的事,阿提米絲計畫預計要花費超過新台幣2兆9,000億元。50年前已經證明有能力登陸月球的美國,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嘗試第二次?並且還與歐洲、亞洲、美洲多國跨國合作,這透露什麼樣的國際關係?
4. 維持太空秩序的意義
太空其實是有法律的,如果在外太空犯罪也可能要被追究。此外,阿提米絲計畫有一份美國和歐洲跨共同簽署的「阿提米絲協議」,要制定太空國際規範、安全和利益。歐美聯手背後,中國、俄羅斯的太空發展給了什麼壓力?
5. 太空旅行商業化的意義
「太空」、「宇宙」這些字眼代表了浩瀚無邊,但你知道,具體上地球大氣層與太空的「交界」在哪裡?究竟有多遠呢?現在太空旅行已經不是科幻片,不少有錢富豪已經到太空一遊了。未來,太空旅行有可能平價化,你想去嗎?但太空旅遊造成的環境汙染也將是值得關注的重要議題。
「阿提米絲」外,我們還想讓你知道,台灣也很努力地打造自己的科學研究火箭。2022年7月台灣打造的全球第一枚具備飛行導航控制系統的混合式火箭,在屏東旭海試射升空,我們用3D圖解讓你感受一下臨場感;而這支國產混合式導控火箭背後,有很多不放棄的科學家不怕失敗的堅持和努力,來看看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這個「阿伯的太空夢」裡,有多少愛與勇氣。
監製|楊惠君、張鎮宏
文字|王琳茱、王立柔、張鎮宏、李雪莉、陳麗婷、陳潔、柯皓翔、陳韻如
攝影|林彥廷
插畫與設計|黃禹禛、鄭涵文、江世民、一百隻熊、殷子衿
封面圖片來源|freepik
封面動態設計|黃禹禛、余志偉、黃世澤
編輯|陳韻如
社群企畫|汪彥成、陳韻如
編輯顧問|陳明蕾、林玫伶、黃惠鈴、陳榮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