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與性的話題,常常在我們的社會中被打上「兒童不宜」的馬賽克或保護牆,但我們對身體主權的界線,該如何掌控?我們又如何意識到,這條界線被「侵犯」了?有時候,長大後再回頭補課,往往成長過程中已造成了傷害與遺憾,甚至成為一生擺脫不掉的陰影。
2017年美國媒體《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及《紐約客》(The New Yorker)的報導,披露了好萊塢知名電影製作人哈維.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長期對演員進行性侵犯,讓很多演員勇敢在網路社群上揭露自己的經歷,並以「#MeToo」做標語,除了陳述自己同樣遭遇了不幸,更是表示自己與其他被害人站在一起。#MeToo形成了翻天覆地的運動,從美國捲動到全世界。
#MeToo運動的效應,代表這些發生在校園、職場,或是原本最信任的親友間的不當性騷擾、性侵害,比想像中更普遍,即便性別平權或性自主發展相較先進的歐美社會也是如此。在亞洲、包括台灣在內,過去幾年都有類似個案被舉發和揭露,但直到2023年4月,在話題台劇《人選之人──造浪者》中職場性騷擾情節引發話題: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
捲動了網路撲天蓋地的討論,一位又一位受害者紛紛在Facebook上呈述自己遭遇性騷擾的經驗,而不少被指控的加害人都是台灣政界、文化界、影視界以及媒體圈的重量級知名人士,被認為是一場 「台灣的#MeToo元年」。這波#MeToo事件仍在擴大中,對於從社會幽暗角落中現身的受害者,除了給予支持、表達同理,更重要的是,如何預防這樣的事件未來在台灣社會持續上演:
此時此刻,我們希望拿掉對孩子的性話題「屏障」,再也沒有比和孩子一起討論、溝通與認知「身體界線」,對他們更好的保護方法了。這次讓我們先由3篇文章做為媒介,讓大人和孩子一起進入#MeToo運動背後,最核心的身體主權意識建立:
1. 法律面
由「法律白話文運動」研究員白廷奕執筆,從日常小故事引導,再接著討論身體被侵犯的界線怎麼劃設?身體自主權落實在法律上,有哪些紅線?越界的後果又是什麼?
2. 認知面
由關注兒童權益的作家諶淑婷開書單,介紹6本繪本與讀物,談及情感、性的各式疑惑與想法,適合親子、班級共讀,一起充實情感教育與性教育必備知識,建構正確的性價值觀。
3. 行動面
我們取得國際研究型非營利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授權,介紹TikTok青少年版的#MeToo運動。許多研究都證實,一旦遭遇不幸,尋求社會支持和面對壓力源,永遠是比淡化或忽視問題更為有效的應對策略,專業諮詢和求助管道當然最重要。對網路世代而言,在社群上誠實揭露自己的經驗,有助他們與他人建立連結,進而在現實生活中更有勇氣發聲。
這系列的3篇報導,只是開始。無論是#MeToo運動、身體自主權、性別平權到兒童權利⋯⋯,都是《少年報導者》重點鎖定的議題,我們會持續報導,與大家一起探索。
同時,我們全新企畫的「新聞關鍵字」兒少Podcast節目也上架,未來將邀請各領域專家擔任我們「客座總編輯」,與兒少談論正在發生的重要新聞,第一集即邀請法律白話文站長楊貴智及研究員白廷奕,以法律角度和大家討論#MeToo與身體自主權的關鍵字,未來將也會持續以聲音平台和大家談新聞。
▶▶訂閱《少年報導者》電子報,最新文章一上線就通知你來看!◀◀
http://eepurl.com/idk8VH
監製|楊惠君
文字|白廷奕、諶淑婷、王琳茱
攝影|黃世澤
插畫與設計|王家琛、黃禹禛
封面插畫|王家琛
編輯|陳韻如
社群企畫|汪彥成、陳思樺
編輯顧問|陳明蕾、林玫伶、黃惠鈴、陳榮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