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動物園上課的3個月,讓我立志想成為設計動物園展場的人

台灣大學「探索學習」課程打破了學習場域與修課的界限,讓學習不再只限於校內。學生得以運用校內及外部資源,自行制定學習內容、也能拿到課堂學分。學生透過探索計畫找到學習方向、甚至尋回學習動機。

本文作者張恩瑋喜愛動物,2022年參與探索學習課程,她便選擇探索「動物園」產業,推助她從農業化學系轉系到動物科學技術學系,申請上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文字/張恩瑋;設計/王家琛黃禹禛;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陳韻如


我的人生啟蒙老師,是乳牛

我在高中的時候,哥哥曾帶我到台大牧場參觀,那裡的乳牛們成為了我的啟蒙導師,我從此對純真好奇活潑的動物們感到興趣。高中畢業時也和朋友們探索了台灣各個動物園,然而升學時並沒有如願考上動科系,轉而走進了同為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的農業化學系。

我在高中讀的是第二類組,所以在大學的普通生物學實驗課才第一次遇到了解剖的課程。儘管理解解剖學很重要,當下我仍感到恐懼,也很困惑自己是否應該轉系至動科系?是否該放棄對動物們的美好想像?這時我才發現我好像還沒準備好面對我明明很喜歡的這些動物們,再加上我需要較多時間適應新環境,和同儕、室友的相處上也不是很順利,在種種的壓力下,我決定給自己喘口氣的時間,並想藉由這個機會重新補足自己缺乏的部分。

在準備探索學習計畫時,回想起高中三年級時曾和朋友們參與教育部主辦的「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其中的探索台灣各大動物園經驗,因此決定利用探索學習期間更深入了解「展演動物產業」,進入六福村野生動物園動物管理部以及原野馬術中心實習,最後則到了台大動科系丁詩同指導教授的分子生物研究室向學長姊學習。

遊客看不見的動物飼育員心血

Subtitle for This Block

Title for This Block

Text for This Block

實習期間的工作內容以餵食、打掃為主。每種動物的習慣不同,照顧飼養方式當然也會不同,六福村的物種多樣,也就有許多細節需要記得,例如每個物種的數量以及牠們的名字、特徵、個性、人際關係還有飼料重量分配等,這些都攸關動物們的健康和安全,沒有一項可以馬虎。

動物園的動物有醫療需求,這時便需要協助保定「保定」指的是讓動物保持穩定,降低緊迫。或訓練,我也參與到北非髯羊、冠鶴、鴕鳥的保定以及犀牛、斑馬、迷你馬的目標訓練,讓動物自願聽從指令,便於醫療操作。

在訓練過程中可以看見每隻動物各自獨有的個性,如犀牛酷妹特別不喜歡從尾巴抽血,經常因為每個星期二的血檢生氣,這時獸醫和飼育員的默契、指令的下達、訓練用目標棒的控制都很重要,否則人獸雙方都會有受傷的可能,那是亟需技巧與經驗的專業動作。

我在這段時間裡見證了許多動物們的生離死別,看著牠們來來去去,不斷讓我回想起解剖實驗的痛,但這次我決定不把情緒關機,而是正視這些生命與我的連結。

在開始實習之前,長頸鹿布丁妹去世的消息就四處流傳在網路上,到了現場,正職飼育員常告訴我許多他們和布丁妹相處之間發生的小故事,也感慨在長頸鹿的照養上付出的心力都是一般遊客看不見的用心,最後也動員了整個動物管理部花了好幾天將布丁妹做成標本,強忍難過,讓牠的生命發揮最大的價值。

除此之外,在我實際實習期間也有遇上水豚豚美的生育、新生羊駝晏餃的出生與死亡等。面對每一個生命,那裡的每一位員工都是盡心盡力,儘管結果可能不是最理想,可以感受到對於在場的每一個人而言,不管目睹過多少次新生與死亡,生命的重量永遠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出的。我認為對我來說也是如此,雖然在過程中所承受的心理負擔可能比其他人多,我不需要強迫自己變得麻木,反而正是因為生命對我而言並非理所當然,我相信一定有只有我才能為動物們做到的事。

從馬兒Nice身上學到的事

張恩瑋在原野馬術中心幫馬綁布綁腿、做騎乘準備。(圖片提供/張恩瑋)

在接下來的時間,我前往原野馬術中心實習,因為物種和數量都比六福村少,和每一隻動物相處的時間拉長許多,多了觀察牠們的個性和習慣的機會,讓我對馬的習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看見牠們可愛的一面也讓我更加確定自己喜歡動物的心情。

在這裡也需要注意每匹馬的飲食習慣,再加上馬術馬比展演動物對體態的要求更加嚴格,觀察牠們吃的食物量、排泄物的形狀是每天的例行公事,我不禁慶幸自己已經在六福村鍛鍊過,否則不知道要多久才能上手呢!

每匹馬也都很有個性,正職員工在指導我時曾說過「當馬無法配合我們時,就要由我們來配合牠們,」另外,馬術教練也曾說過:「馬術這個運動最有趣的是兩個生命在互相配合,」讓我體會到,我們與馬的關係是建立在互相尊重與配合之上,而非單方面的上下關係。

在原野馬場的經驗裡,我想我永遠忘不了耐斯(Nice),牠因為皮膚病嚴重惡化導致全身瘦弱,大家幾乎所有心思都放在牠身上,每天量至少兩次體溫、天冷為牠穿馬衣、放各種牠喜歡的食物,天晴的日子也會讓牠到室外場散步。然而食慾不振的牠,儘管情況有幾次好轉的跡象,總是過幾天又開始發燒、無法站立,讓我光是看著都心疼。每次進入Nice的房間我都忍不住給牠一個擁抱,幾天後牠開始會慢慢向我走近,當我叫牠多吃一點時,牠也像是聽得懂似地開始一點一點吃草。牠的各種行動讓我想起英國獸醫師兼作家詹姆士.赫利奧特(James Herriot)的一句話──

「如果擁有靈魂代表有能力去感受愛、忠誠以及懂得感激的話,那麼動物們比許多人懂得還多。」

透過和Nice的相處,馬兒的細膩出乎我的想像,同時也更是感受到自己對動物們的愛不會是徒然,而面對仍無力幫助牠們的自己,我也期許未來回到學校,能夠學習各種相關知識,充實自己,有一天也能為牠們盡一份心力。

我不再只是愛動物的人,更有了可以投身這個產業的勇氣

結束原野馬場的實習,我再回到分子生物科技研究所丁詩同老師的研究室中向學長姊學習。我原先以為研究室的人僅把動物視為實驗器具之一,但漸漸在相處過程中發現,其實研究室裡的大家也都很喜歡動物們。

在研究室裡,我們會討論各種動物的趣事,學長姊也教了我許多先前及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如牛樟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關係,能夠實際看見物質對細胞的影響讓我相當驚艷;同時也觀摩了細胞解凍並培養的過程,讓我學到為了對動物們有更深入的認識,知識和技術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實驗的觀摩,學長姊也帶我到小鼠房參觀並練習保定,大一時只解剖過犧牲過後的大鼠,第一次面對活生生又如此嬌小的小鼠,我始終掌握不到要領,但當幾次碰巧成功時,牠們乖巧地躺在手心中的模樣真是惹人憐愛,牠們可愛的樣子成為了我繼續練習的動力。同時我也嘗試了從翅膀幫雞抽血,在第二次的嘗試中成功抽了1毫升(ml),給了我許多成就感,也稍微克服了對血和針的恐懼。

大一上的我還沒學會如何面對這些實驗動物們,而藉由這幾次和實驗動物們相處、和學長姊聊天的過程中,感受到光是喜歡牠們是不夠的,足夠的知識、感謝的心態、嘗試的勇氣,或許就是要具備這些,才能讓動物犧牲得有意義。

經過一連串的探索,我最大的收穫是對動物產業有更多新的想像,如果沒有做這些事,原本我心中刻板印象裡的動物產業就只是每天和動物打滾,單調、無趣又賺不了錢,如今我發現這其實是一項需要知識與經驗互相配合的、每天都需要學習與成長的領域。

一路上遇到的每個人和動物們都教會了我要勇敢面對喜歡的事物,不只讓我更加堅信正是因為我喜歡著牠們,這些回憶才有了價值,更是推了我一把,讓我成功轉系至動科系,並申請上了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決定往動物園展場設計邁進,相信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這段時間裡遇見的動物們也都會成為支持我的勇氣。

少年報導者×台大D-School,由探索學習中認識自己

「探索學習」是台大「未來大學」方案之一,由創新設計學院執行,自2021年開始,成為台灣第一個施行探索學習計畫的大學。

《少年報導者》希望開創兒童少年多元價值的視野,不受刻板框架束縛,透過與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台大D-School合作,由台大學生自述的探索學習歷程,看見大學生如何面對自己、找到自己,給予自己打開生命窗戶的機會,勇敢追尋內心嚮往,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張恩瑋 就讀台大動物科學技術學系並雙主修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因為高中時期與台大乳牛們的相遇,從此步入動物領域這條不歸路,在大一下藉由探索學習計畫前往六福村及原野馬場實習,並進入... 了解更多 王家琛 設計系畢業的插畫及手刺繡工作者,喜歡將生活中的見聞以不同媒材紀錄。理性設計;感性創作。透過雙手把模糊的感知化作具體圖像進行溝通,引導觀者走進故事。 了解更多 黃禹禛 從新聞系半路出家的設計師,主要任務是把複雜的資訊變成好懂、好讀的圖像。轉化故事不太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 了解更多 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