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大學

【調查篇】我台大,我驕傲嗎?台大學校生活滿意度調查

最新公布的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特刊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中,台灣大學排名全球第187名,仍是台灣第一。在不少中小學生眼裡「台大學生很強!」、「台大好像都是怪物!」但被大家視為優秀「怪物」的台大學生,實際進入台大就讀後,身為「台大人」他們感受是什麼?

《少年報導者》與台大學生會、台大研究生協會合作進行「台大學生大學生活滿意度問卷調查」,看見台灣第一學府的學生,對學校有驕傲、也有無力感,擁有台大學歷,也不一定對未來充滿信心。

(文字/陳麗婷;攝影/王崴漢許𦱀倩;設計/黃禹禛;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陳韻如


這項針對台大全校學生發出的線上問卷調查,從今年(2022)9月30日到10月5日止,共回收688份有效問卷,希望了解台大學生在求學期間對於學校整體的看法,包括研究與學習、校園自由度、未來發展等面向,也問及台大人應扮演的社會角色。除了問卷調查,我們也實際訪談多名台大學生。 

無論問卷或訪談,普遍可以感受多數台大生對自己的學校感到認同,也有人直言:「取得台大學歷,如同取得人生勝利入場券。」但是,學生對台大最感「驕傲」的部分不是學歷本身,而是相較其他大學,台大給予學生更豐富且多元的學習管道及資源。

如果以不同院所的學生來分析,很多學生認為工學院、管理學院、法律或醫學等科系,通過台大的窄門後,對應的職場方向可能相對明確;但對人文等科系的學生來說,不少人認為,大學不只是培養職場能力,更重要的在於自我探索。

【問卷調查】

【大學生看法】

台大資源多,課程多元、輔修盛行

調查篇台大教育專題_孫語謙、高鉦詠_ 王崴漢
台大學生會會長、台大心理學系五年級孫語謙(右)與台大研究生協會副會長、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班三年級高鉦詠(左),兩人皆同意台大課程資源豐富,讓學生得以跨領域學習。(攝影/王崴漢)

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台大學生對於在學期間的整體生活滿意度高,約67.5%學生對台大整體表示滿意。其中,在課程學習上的滿意度都很好,在多元的教學及課程選擇滿意度上,同意及非常同意的高達近87%,代表在課程多元的方面,多數學生抱持肯定的態度。

「如果拿台大與任一所大學相比,很明顯可看出台大的資源相當多。」與《少年報導者》合作設計此份問卷的台大學生會會長、台大心理學系五年級孫語謙不諱言,曾與就讀私校的朋友討論,光是選「通識課」即為大學為讓學生培養專業以外的興趣,安排不同領域的多元選課。,私校與台大課程的數量差距就相當大,台大的選擇有數百筆課程,除去少數科系的特殊狀況,課程及選擇相當多元。

台大研究生協會副會長、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班三年級高鉦詠,大學時期就讀政治大學,可以具體比較兩個學校的差異。他說,政大在人文及語言學習的選擇上非常充足,不過,台大學系領域組成更多元,選擇又更多。而與其他頂尖大學相比,台大老師接的研究計畫及政府委託計畫等,讓學生有很多機會提早接觸到專業研究,「碩士論文口試委員來說,因老師的人脈和資源廣,能連結不同資源,例如我就讀的城鄉所,可以連結農經(農業經濟)、地理、社會學與國發(國家發展)領域等。」

「身為台大生,我是驕傲的,」台大戲劇學系三年級林宜臻也認同學校在課程具有多元性的選擇,資源非常充足。不過,因戲劇系相對於管理學院或社會科學院、醫學院等,是較小的科系,這一部分的資源上就比另一所藝術專業學院台北藝術大學少,有些課程學生必須透過徵選制度才能選課。

但林宜臻說,台大的跨科系選課或雙輔修相當盛行且自由,「我自己就經常選修教育社會等課程。」同為台大戲劇系三年級的邱奕穎也說,台大與台灣科技大學、台灣師範大學等校成立聯盟,還能跨校選修,因為對劇場影像設計等藝術類型有興趣,他也選修不少台科大相關設計課程,以及師大書法等,「好處是不會局限於一項專長,能夠增加不同領域的知識。」

「老師和學校的人脈資源也很重要,」邱奕穎也認同台大給了學生很多機會和資源,例如不少戲劇系老師已在劇場工作,若有需要則會請學生一起參與劇團實習,或是社會科學學院等老師們的大型研究計畫,也有機會讓學生參與,這對於即將步入社會的學生來說,無形中累積經驗及人脈。總體來說,台大生多數肯定學校資源的多元及豐富。

台大學歷,如同就業「保護傘」

調查篇台大教育專題_台大戲劇系學生林宜臻_王崴漢
台大戲劇學系三年級林宜臻認為,大學並非只是職業訓練所,求學期間除了學習專業知識,還能培養自己的思辨能力。(攝影/王崴漢)

讀大學是不是為了進入好的職場?這是多數人對大學的期待。從問卷調查也發現,當問及「我希望進到台大期間可以學習到什麼?」的複選題中,有89.2%的台大學生希望培養獨立思辨的能力,比例最高,想要培養職場專業能力也有64.5%。

被問及既然北藝大相對在戲劇上的資源更完整,為何選擇台大?林宜臻坦言,父母親對於台大迷思很重,從小灌輸一定要讀北一女、台大,「但我喜歡戲劇,小時候經常於電視台擔任外景兒童主持,所以,選擇台大戲劇系也算是與家庭的折衷。」

「台灣真的習慣將大學當成職業訓練所,」林宜臻說,父母親或社會大眾常以「吃飯的角度」來衡量一所大學,不是不行,只是很可惜。例如讀台大除了學習專業,還能培養思辨能力,甚至哲學、社會學思考或藝術思想,這些是社會上花錢也不見得有機會能學習到,但多數人只將「吃飯」考量擺在最前面。

高鉦詠也提及,雖然父母不曾要求,但他從小告訴自己要努力考上台大,並來到台北工作,他相信:「教育及台大,能夠調整自己的階級位置。」因此,填志願時,就連傳統上較冷門的等台大科系都填,只為了能上台大。即便大學未能如願,他在研究所考上有興趣的台大城鄉所,他認為:「台大是一個保護傘,容易贏得信賴,也獲得尊重。」

對未來,台大生一樣感到迷茫

調查篇台大教育專題_配圖學生迷惘_王崴漢
在找尋人生方向的途中,不少大學生曾感到迷惘無助。(攝影/王崴漢)

問卷調查更看到,台大學生也高度期待,能夠經由大學教育,更認識自我。問卷結果顯示,有82.1%的台大學生希望進到台大期間,能夠「開發自我認知」。

「我一直在了解自己的路上,」台大公共衛生學系四年級陳彥蓉說,開發自我認知很關鍵,因為從高中時期就不斷變換著對於未來及工作的想像,直到大學仍是如此。由於高中時對於大學系所的認知相當模糊,「我是上了大學才有機會尋找方向。」

當她漸漸了解公衛系的政策與研究,發覺並非興趣所在,自己比較喜歡第一線的工作。「我感到很迷茫,但仍決定要出走,」大三時她也開始跨修新聞研究所的課程,而新聞的第一線工作剛好符合自己的喜好,「因為台大在跨科系選修上很自由,給了我探索自己的機會。」

相對於就讀高雄一所大學經濟系的姊姊,陳彥蓉說,即使姊姊念了後發現不喜歡經濟學過於理論、不夠實用,但姊姊的學校跨系選修很困難,課表清一色都與經濟相關,除非轉系,否則很難有其他出路。

尤其現今環境變化快速,陳彥蓉認為,不論是否為台大學生,在學習上確實應跨領域學習,多利用在學時期的機會,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

校務參與不夠開放,學生充滿無力感

相對於學校資源等選項的滿意度,台大生對於校務決策參與等相關指標,則顯得較具無力感,甚至關注度較低。

以「台大學生對於校務決策參與性有足夠的影響力嗎?」調查來看, 約近50%台大學生「不同意」或覺得「普通」,17.4%表示「沒意見」或「不知道」,而14.1%「非常不同意」。

孫語謙形容,可能多數學生不太在乎校園事務,主因是必須投入的時間跟成本高,但可能獲得的卻是少的,就乾脆以自己的方式解決,例如社團使用的空間不足,那就到校外花錢換取空間,更容易解決個人的需求。長久下來,學生也失去共同爭取、改善團體處境的意願。

對於從事公共事務的意願,高鉦詠反而認為,他就讀政大時,看見政大學生的參與較為熱烈,例如倡議婚姻平權、修改校歌歌詞等,學生有更高的表達意願。而從台大問卷結果來看,可以察覺學生對於校務決策無法改變的無力感很重,進而因為學生的影響力不夠,甚至希望增加學生參與的席次。 

「學生是這個世代的縮影,」高鉦詠認為,在資訊分眾化、貧富差距感受強烈的時代,改變現狀的無力感持續加重,年輕人的注意力無可避免地,只能更放在自己身上,解決自己的難題,而無論在校園內或社會上,參與公共事務的能量因而減弱。

【校長的觀點】

頂大品牌效益,無法終身保障

「台大學歷」看似在社會中佔有優勢,但專家指出,學生更應著重培養個人能力與特質,不斷精進自我,終身學習的態度遠比學歷來得更加重要。(攝影/王崴漢)

總體來說,台大學生對於學校教學滿意度頗高,也認為「台大學歷」在社會價值觀中占了優勢。

「台灣社會的品牌觀念很強,」擔任過國立、私立大學要職的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認為,教育部給予台大等頂大的資源相當多,一定也會反映在學生滿意度上。以華梵來說,學生數少,且地處交通不便的新北市石碇區,校長連學校餐廳的配菜都必須仔細「衡量」,教育部給予私校的補助款少,必須依靠學校募款,他笑稱:「(資源有限)的學校,或許學生滿意度就不會太高,」但很多私校開始走向精緻化,如同美國的小型私校營造出自己的特色, 如果學生想要學習某一項特殊的領域或專長,反而應找這些具有特色的學校。

林從一語重心長說,學歷在學生剛畢業時,也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為社會大眾通常依照排名來判斷,有「學歷主義」現象,「不過,通常經過10年後,個人擁有的能力與特質反而更為重要。」

「讀大學最重要是找好工作」這樣的說法,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並不完全反對,但他指出大學不只教導這些,大學是一個基本的出發點。他同樣認為,「人不能光靠一招半式闖江湖,」大學高等教育的本質不只是職業訓練所,「許多科技公司的董事長不見得與他當時所學相關。」大學要培養除了基礎專業能力,跨領域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態度也非常重要。

跨領域能力,才是王道

調查篇台大教育題_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_許𦱀倩
華梵大學校長林從一指出,學生應跨領域學習,並深化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而實現自我價值。(攝影/許𦱀倩)

由本次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台大生對台大學校課程的多元及豐富度感到認同,校長們也認為這是大學教育重要的指標。林從一說,跨領域學習很重要,單一學科雖然能讓學生學習較深入,但視野受限,然而,世界變化快速,跨領域的能力會愈來愈重要。

林從一說,學生就讀大學的過程中,學校應協助學生找出每位學生的主軸,並且環繞著學生有興趣的主軸深化,例如藝術、社會參與或想賺錢也好,都要發展出自己喜歡的方向,「人對於成功的定義,不是外界所認定的,而應該是自我價值的實現。」

何明果則以砂輪機來比喻,「砂輪鑽頭上有很多硬顆粒,需要黏著劑將這些硬顆粒黏在一起。人生職涯的發展,有人扮演硬顆粒,就有人要扮演黏著劑的角色,才能將所有人結合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要強調跨領域能力。」

找到快樂,才是受教育的目的

不過,何明果看見了台灣高等教育的危機。他以大學多少名學生分配到1名老師的「生師比」比來分析,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大學生師比平均16比1,日本10比1、美國史丹佛大學8比1,相較於台灣,即使是公立大學生師比也是20比1到23比1左右,與先進國家比較,台灣高等教育資源仍有很大落差。

何明果說,台灣面臨少子化現象,累積至未來10年恐缺40萬名學生,也就是職場上面臨大缺人,這是很大的危機。當未來就業人口減少三分之一時,等同於要用三分之二的人撐起社會全部的工作,「投入的教育資源反而應該要增加。」

林從一認為,大學高等教育應回歸初心,就是幫助學生找出主軸以及實現自我價值。他以英文裡「教育」這個字「Education」解釋,字首e來自於古希臘字ex,是「出來」的意思、字尾duco則是「我引導之」,「教育的古希臘文原意是『將你原來擁有的特質引發出來』,而不是外加給你。」

「技職學校與大學教育都一樣,對於滋養人生快樂的程度都一樣,」林從一認為,遵從自己的性向所走的路,讓人生幸福、快樂,才是受教育最重要的事。

問卷調查說明
  • 問卷發布期間:2022年9月30日至10月5日
  • 回收份數:688份
  • 系所分布:分布於台大各學院,其中社會科學院最多,約佔1成9;其次是文學院約1成6;理學院1成2。
  • 性別分布:男性約4成2、女性佔約5成2、非二元性別及不願回答未滿1成。
  • 大學/研究生分布:大學部學生占7成、碩博生則占約2成6。
  • 合作單位:台大學生會、台大研究生協會
  • 特別感謝: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陳麗婷 踏入媒體圈10多年,採訪帶著我看見不同人的人生百態。 了解更多 王崴漢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以前喜歡做廣播,現在更常背著相機。沒有改變的是我對聽故事還有說故事的熱忱,以及追求友善社會的初衷。 了解更多 許𦱀倩 自由攝影師,目前的工作是接案拍攝,面對多元的案源與題材,將感受與看見透過影像傳達。不管是物理上或是感受上,這項工作都能帶我看見更多的世界。目前正在進行移地創作的計畫,在不... 了解更多 黃禹禛 從新聞系半路出家的設計師,主要任務是把複雜的資訊變成好懂、好讀的圖像。轉化故事不太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 了解更多 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