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讀者連線

小評論員劉豫瑄/寫給迷惘中的你,一個國三生的「保命實驗」

這是《少年報導者》評論員劉豫瑄的文章,她是一位國中三年級學生,國二時就對台灣教育制度有所想法,未來立志要當一個「不一樣」的老師。她發現考試占據學生的生活很大一部分,曾經她靠分數定義自己,成績好才肯定自己學習有成效,一旦分數掉下來,就陷入沮喪否定自己的深淵,難以自拔。不過,現在的她找到一個不會再被成績綁架的「保命方法」,想要分享給同是國三生的同學們。

各位同學也可以寫下你對生活和時事的觀點與想法,投稿給我們,文章一旦被刊載,就能成為《少年報導者》評論員,並獲得專屬於你的證書和獎勵,投稿相關資訊和規則請見投稿辦法

(文字/劉豫瑄;設計/黃禹禛;責任編輯/楊惠君陳韻如


今天考試考多少?

這次段考校排多少?

班排多少?

等會兒補習嗎?

幫你報了個衝刺班,明天開始就去⋯⋯

依然是這麼「有規律」的國三生活嗎?這篇文章致為了課業而忙但迷失自己的你,你還好嗎?

同為國三生,讓我分享一個我也正在實踐的「保命方法」吧!一個讓我們不會再在排名、分數中淪陷的信念。

對著分數大笑或哭泣,不知道自己為何如此

分數,到底是什麼?

它什麼都不是。

自古以來,考試制度就存在了。我們一路走來,或許是戰戰兢兢,或許是麻木不仁,或許是徬徨無措。而為什麼在意成績的自己,會對那發下的考卷,存在那麼多種情緒呢?難過的、沮喪的、雀躍的、驕傲的⋯⋯。

因為我們在比較。

暗自竊喜自己比前面的同學還要高一分、輕視旁邊的同學考得比自己差、驕傲自己是班上最高、質疑為什麼不讀書的人居然考得比自己高等等,全都是比較。

話說幸福是比較出來的,那麼成績也是:我們藉由和他人相比的結果來定義自己,來肯定和否定自己。而真正的自己在哪裡?我們無從知曉,只知道這次是班排第幾名,校排又是第幾名。我們淪陷其中,在那鮮紅色的數字照耀下猖狂大笑又或者沮喪哭泣,甚至每次在情緒過後,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為何會那樣。

成績,或是比較出來的成績,都不是衡量個人價值的準則,一切都只是打給那些自己以外的人去看的,家長、老師、同學等,誰都好,但就不是打給自己看的。

只有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

一張張的考卷發下,第一個動作不是深吸一口氣或是馬上陷入數字比較的泥淖裡,而是去看每一個不會的、錯的、猜對的題目,那才是試題的真諦──自己真的會了嗎?

考卷是學習輔助所生的工具,僅此而已。只有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不論用什麼方法都要把自己教會,用考卷檢視自己學習不足的地方,讓學習不再是為了考試,讓自己真正懂得學習的收穫。

問問自己需要的是什麼?

你我是因為什麼而補習?如果問問自己,你的答案又會是什麼呢?

補習對你我來說的意義又是何種存在?

像是必需卻又折磨的愛嗎?還是沒有必要卻又不敢輕易割捨的依賴呢?

其實我們都必須學習的事──問問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麼?

是因為覺得學校上的內容不夠豐富、太過簡單,或是不滿老師的教書風格?是因為不會規劃進度或是沒有讀書方法,而將一整週的時間都賭在補習班?是因為覺得補習班會先上課超前學校進度,所以才去補習?

我現在有補習,但我發現,原來是因為我需要有人鞭策我,我需要有人幫我規劃進度而去補習。

但我深深地發現諸多問題的衍生,那和要補習的目的相違背:沒有時間讀其他科目、為了補習班的課業而擠壓自己原有的時間、補習後的我根本不需要學習自律,就會有人督促等等。

不是贊成不補習,而是我們要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也就是到底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

把課堂的留給課堂,把課後的留給自己

有的問題可以學校解決,就在學校解決吧!把課後的時間拿來做更好的利用,這才是真正學習如何專注於課堂的金鑰。

不是只有老師教,我們才能學習,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代表著我們也可以自己學習、自己教會自己。

專注於課堂不只是認真聽講,還要勇於提出問題。雖然提出問題需要勇氣,但我們可以學習實踐!只要有不會的東西,就積極地在課堂上發問吧!問題並不是只有在非上課時間才能解決,能夠在上課解決,下課後才有更多的時間讓自己學習更多的東西,懂得妥善分配自己的時間。

專注於課堂吧,立志專注在沒學懂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專注學習!

煉獄般的國三,可以換個心境面對它

在許多人眼中,國三彷彿人間煉獄或是水深火熱的一段旅程,甚至有些人是踏遍荊棘地走完這一整段路。或許我們沒辦法改變制度,但我們可以改變面對國三的心境。

面對每一次的考試不是急著看分數和定義自己的表現,是積極地把每一題從不會變成會的。

這才是正確的信念,一個讓我們可以不再在數字比較中淪陷的信念。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劉豫瑄 《少年報導者》評論員。 97年的水瓶。愛笑,會肚子痛那種。愛吃,想找到是否也有人在正餐吃鬆餅。愛書,但凡有故事的東西都是有意思的。愛籃球的熱血,但很少打。 國... 了解更多 黃禹禛 從新聞系半路出家的設計師,主要任務是把複雜的資訊變成好懂、好讀的圖像。轉化故事不太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 了解更多 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佈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