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的防彈背心──8,000公里的新聞連線
最可信的報導就是最原始的報導──是記者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身感受到後,再寫出來的內容。媒體要做出可信的新聞,就必須要用盡各種方法接近世界以及事件的現場。
但光是記者採訪和記錄,還不能成為報導。新聞是一個團隊工作,文字記者、攝影記者、編輯、設計,甚至工程、社群部門,一棒接一棒,才能完成一篇充實的報導。
「火線新聞台」單元,透過設計師黃禹禛的漫畫,帶領你走進《報導者》的編輯室,了解我們每一個重要專題是如何克服各種考驗和挑戰,並且與時間賽跑下完成。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發生了。台灣的我們身在8,000公里外,也同步關注這個世界重大的災難新聞,大家的心都被駭人的炮火撞擊著,該不該讓同事冒險挺進戰爭現場?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之下,戰爭地區又有重重的管制,又能用什麼方法接近現場?這些都考驗著《報導者》工作團隊。
戰爭爆發2個星期後,我們組成了「戰爭跨國報導」團隊,由3人一組的記者前往波蘭、烏克蘭邊境,靠近戰爭的邊緣地區。留守在台灣的整個內勤團隊,也不分日夜全力備戰、給予支援,跨越8,000公里的連線,完成一則又一則即時與深入的報導。
前線記者行李中備有一件重達5公斤的防彈背心,上面標註「PRESS」(記者)的身分,這件沉重的背心既保護記者,也代表新聞工作者肩負的責任與壓力。
以下就是《報導者》烏克蘭戰爭採訪團隊的紀實圖文故事:
- 相關報導:《扭轉世局之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全紀錄》
- 團隊成員心聲:〈向世界解釋台灣的觀點──在烏克蘭戰爭報導中,我們看見⋯⋯〉
8,000公里外,落下一顆震撼彈

頭盔、防彈背心、疫苗證明,組隊出發了!

抵達現場,跟隨難民母子的腳步展開採訪

支援前線,台北後勤團隊接棒完成報導

挫折發生,等了6天,還是無法往烏克蘭推進

B計畫上場,轉移德國擴大採訪面向

戰爭持續進行中,我們的任務還未結束

- 《時代革命》:〈愛裡沒有恐懼──周冠威與香港人的《時代革命》〉
- 228專題:〈走進視覺與空間現場,與當下持續對話的二二八〉
- 反送中運動:〈台灣人一定要知道的香港《送中條例》修法5大爭議QA〉
- 疫苗通行證:〈【不斷更新】COVID-19大事記:從全球到台灣,疫情如何發展?〉
- Fixer:〈隱形的新聞戰士──與記者和特派員出生入死的Fixer〉
- 世界街:〈【波烏邊境影像故事】逃離戰火的人們,跨越國界後遇見的「第一條街」〉
- 烏克蘭專題:
(1)《扭轉世局之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全紀錄》
(2)等待黎明──烏克蘭戰役4個月後,平民與兒童的戰場圖存記
(3)戰火與重生:走過俄軍肆虐的基輔與布查 - 烏克蘭利維夫省爆炸事件:〈俄軍開始空襲烏西,烏俄預備第四輪會談,中美代表也將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