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
火線新聞台

記者的防彈背心──8,000公里的新聞連線

最可信的報導就是最原始的報導──是記者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身感受到後,再寫出來的內容。媒體要做出可信的新聞,就必須要用盡各種方法接近世界以及事件的現場。

但光是記者採訪和記錄,還不能成為報導。新聞是一個團隊工作,文字記者、攝影記者、編輯、設計,甚至工程、社群部門,一棒接一棒,才能完成一篇充實的報導。

「火線新聞台」單元,透過設計師黃禹禛的漫畫,帶領你走進《報導者》的編輯室,了解我們每一個重要專題是如何克服各種考驗和挑戰,並且與時間賽跑下完成。

(漫畫顧問/阮光民文字、設計/黃禹禛;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陳韻如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發生了。台灣的我們身在8,000公里外,也同步關注這個世界重大的災難新聞,大家的心都被駭人的炮火撞擊著,該不該讓同事冒險挺進戰爭現場?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之下,戰爭地區又有重重的管制,又能用什麼方法接近現場?這些都考驗著《報導者》工作團隊。

戰爭爆發2個星期後,我們組成了「戰爭跨國報導」團隊,由3人一組的記者前往波蘭、烏克蘭邊境,靠近戰爭的邊緣地區。留守在台灣的整個內勤團隊,也不分日夜全力備戰、給予支援,跨越8,000公里的連線,完成一則又一則即時與深入的報導。

前線記者行李中備有一件重達5公斤的防彈背心,上面標註「PRESS」(記者)的身分,這件沉重的背心既保護記者,也代表新聞工作者肩負的責任與壓力。

以下就是《報導者》烏克蘭戰爭採訪團隊的紀實圖文故事:

8,000公里外,落下一顆震撼彈

戰爭與和平_火線新聞台_記者的防彈背心1_黃禹禛

頭盔、防彈背心、疫苗證明,組隊出發了!

戰爭與和平_火線新聞台_記者的防彈背心2_黃禹禛

抵達現場,跟隨難民母子的腳步展開採訪

戰爭與和平_火線新聞台_記者的防彈背心3_黃禹禛

支援前線,台北後勤團隊接棒完成報導

戰爭與和平_火線新聞台_記者的防彈背心4_黃禹禛

挫折發生,等了6天,還是無法往烏克蘭推進

戰爭與和平_火線新聞台_記者的防彈背心5_黃禹禛

B計畫上場,轉移德國擴大採訪面向

戰爭與和平_火線新聞台_記者的防彈背心6_黃禹禛

戰爭持續進行中,我們的任務還未結束

戰爭與和平_火線新聞台_記者的防彈背心7_黃禹禛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阮光民 第八屆金漫獎「青年漫畫獎」和「年度漫畫大獎」雙料得主。 擅長描繪屬於台灣社會的獨特溫馨故事,富含濃厚的人文關懷與細膩的家族、親子、人性糾葛等微妙情愫。作品有︰《刺客列傳》... 了解更多 黃禹禛 從新聞系半路出家的設計師,主要任務是把複雜的資訊變成好懂、好讀的圖像。轉化故事不太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 了解更多 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