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室的枷鎖】「人民王妃」黛安娜的悲劇:狗仔隊文化怎麼形成的?
「每一名報刊老闆或編輯,只要曾出資買下那些侵擾和剝削黛安娜的照片,都是在鼓勵貪婪無情的記者不顧一切地拍她。這些人的手上都沾了鮮血。」
史賓塞伯爵(Charles Spencer, 9th Earl Spencer),黛安娜王妃(Diana, Princess of Wales)之弟
已故的英國前王妃黛安娜是英國王室的傳奇,她生前形象親民、致力公益而擁有無數粉絲,儘管逝世25年,不少英國民眾每年都還會與兩位英國王子威廉(HRH Prince William, Duke of Cambridge)與哈利(Prince Henry, Duke of Sussex),一同憑弔他們的母親、大家口中的「人民王妃」(the People’s Princess)。然而,大眾的喜愛對她來說是種祝福,也像是一個詛咒。
1997年8月,黛安娜雖然已經與當時的王儲查爾斯王子、現為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King Charles III)離婚、不再是王室成員,狗仔隊仍對她緊追不捨。8月31日晚上,她與男友在法國巴黎遭到狗仔隊飛車追逐,座車最終失控撞毀,兩人與司機都不幸喪命。事發當下,多名攝影師還忙著拍攝她垂死的照片。11年後法院判決出爐,認定黛妃之死不只是因為司機酒駕,緊追不捨的狗仔隊也有責任。

中文的「狗仔隊」源自香港人的翻譯,而英文字典裡,paparazzi指的是「為了拍攝可以賣給報社的照片而跟蹤名人的攝影師」。這個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0年的義大利電影《生活的甜蜜》(La Dolce Vita);電影主角是一名羅馬的小報記者,他的搭擋是專門跟拍美國影星照片的攝影師,名字就叫作Paparazzo。這部電影出現後,漸漸開始有人以paparazzi(paparazzo的複數)形容跟拍名人的攝影師,美國《時代》雜誌(Time)更於1961年在專題文章中形容paparazzi是「飢渴的狼群」,讓這個字進一步發揚光大。
《生活的甜蜜》電影裡Paparazzo的原型人物,被認為是義大利的「狗仔之王」昆托(Felice Quinto)。但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為何挑選Paparazzo為這個角色命名?英國媒體《BBC》一篇「The Vocabularist」專欄文章指出,費里尼在自傳中表示Paparazzo出自歌劇的歌詞,「聽起來就很適合,」他也曾在其他地方形容這個字「就像嗡嗡叫的昆蟲,盤旋猛衝,令人刺痛。」
不過,費里尼的合作編劇費拉亞諾(Ennio Flaiano)有另外一套說法。他回憶道,當初他與費里尼發現這個詞,是因為隨手翻開英國作家吉辛(George Gissing)的遊記《在愛奧尼亞海沿岸》(By the Ionian Sea)。這本書在1901年出版,義大利文版本則於1957年面世。吉辛在書中提到,他去過義大利南部一處都是斷崖絕壁的地方,而下榻旅館的老闆名叫Coriolano Paparazzo。事實上,Paparazzo這個姓氏在當地很常見,字根papa-可能源自希臘語。
為什麼狗仔隊那麼猖狂?因為王室新聞向來是英國報業重要的一環,新聞機構有王室線記者負責採訪王室的公開行程,而隨著黛安娜的人氣愈來愈高,媒體對她的跟拍漸趨瘋狂,狗仔只要能拍到黛安娜,即使是模糊的照片也能向報社賣個好價錢,最高紀錄是50萬英鎊,約相當於現在新台幣1,850萬元。
喜愛刊登王室醜照的英國「小報文化」
過去,狗仔隊的照片常刊載於所謂的「小報」。小報是指尺寸較小的通俗媒體,多報導腥羶色與名人八卦。源起於1903年的《每日鏡報》(The Daily Mirror)被視為歷史最悠久的小報,與後來改版的《太陽報》(The Sun)和《每日郵報》(The Daily Mail),都是至今發行量前幾名的「重量級」小報──像是《哈利波特》裡的威農姨丈,正是《每日郵報》的忠實讀者。
當時,競爭激烈的小報時常將鏡頭對準王室,1991年《太陽報》發布一張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Prince Andrew, Duke of York)在河邊裸泳的照片;《每日鏡報》就不遑多讓,隔年也刊載約克公爵夫人莎拉(Sarah, Duchess of York)在泳池邊的婚外情照片。王室成員雖然地位崇高,面對狗仔隊卻無能為力。
1993年,黛安娜因為《鏡報》集團使用了健身房老闆偷拍她運動的照片而提告,但法律無法為她的生活帶來實質保護。在她發生死亡車禍的半年多前,兩位著名狗仔1996年兩位狗仔Mark Saunders和Glenn Harvey出版了Dicing with Di: 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Britain’s Royal Chasers。還出書暢談「追逐王室的精彩冒險」,封面不但是黛安娜的照片,內容更提及她曾情緒崩潰對他們發飆。
早年,以尺寸區分「大報」(broadsheet)與「小報」(tabloid),主流的「大報」尺寸一般為23.5英寸×14.75英寸(597mm×375mm),小報則是寬度為大報一半的報紙。
20世紀早期的小報,其實是以更精簡的寫作,生活題材與更多圖片,並且方便讀者在擁擠的通勤車廂內翻報閱讀。後來許多小報更專注在名人緋聞,讓小報成為腥羶色新聞的代名詞。不過,也有如《紐約每日新聞》(New York Daily News)等,雖然也是小尺寸的小報,仍然是以嚴肅新聞為主,並且多次獲得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的普利茲新聞獎(Pulitzer Prize)。
到了媒體網路化後,因為紙本發行量普遍大幅下降,成本考量之下,現在英國幾乎所有的報紙都縮小尺寸,已無法以尺寸區分「大報」與「小報」,而是依其內容和取向。
英國狗仔也盯上黛安娜的兒子

但就在黛安娜死後,英國社會瀰漫著仇視狗仔隊的氛圍,小報銷售量一度跌入谷底。英國的報業投訴委員會(Press Complaints Commission, PCC)也修改「編輯工作守則」,列出明確的隱私規範供媒體參考。
有短短幾年,黛安娜的兒子威廉王子和哈利王子獲得了暫時的安寧,但2003年,當年21歲的威廉王子與現在的凱特王妃(HRH Catherine, Duchess of Cambridge)開始交往,他們仍然成為媒體追逐的對象。《世界新聞報》(News of the World)甚至在2005年、2006年竊聽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哈利王子的語音信箱。
儘管《時代》雜誌分析英國媒體已變得較為自律,且如今有社群媒體,王室成員可以透過「自媒體」的方式掌握話語權,但近年來還是有不少爭議事件,例如2019年,《星期日郵報》(Mail on Sunday)公開刊登了薩克斯公爵夫人梅根(Meghan, Duchess of Sussex)寫給父親的私人信件,遭梅根控告侵犯隱私及著作權。
雖然被告辯稱她寫信時就已料到可能會被外流,但梅根最終在2021年勝訴──法官直指信件內容是「個人的、私密的,與正當公共利益無關」。
梅根在聲明中表示,小報產業靠著製造謊言和痛苦牟利,也讓人漸漸習慣於殘忍,這場勝利象徵「我們現在有了足夠的勇氣,要重新塑造小報產業的面貌」。
狗仔隊與新聞自由的界線在哪裡?
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小報」,但狗仔文化相當常見。「狗仔」中文名詞是香港人的翻譯,最初這個詞不完全是貶義,有時是形容記者像刑警一樣對案件緊追不放、揭發政商名流不為人知的醜聞。後來香港媒體專門成立「狗仔隊」,擴大為偷拍的單位,涉入私人領域,像是偷拍名人並刊載露骨的照片。2001年起,香港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更透過《蘋果日報》和《壹週刊》2021年,台灣《蘋果日報》停止發行紙本,現在只有網站。《壹週刊》2018年停止發行紙本、轉為網路媒體,2020年結束營運,2022年又開始小規模運作。將狗仔文化引入台灣,引發許多爭議,社會漸漸開始探討媒體專業倫理的界線。
媒體有新聞自由,民眾也有知的權利,但應建立在與大眾相關的公共領域上,狗仔隊文化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公眾人物應該接受檢驗的事務包括哪些層面?以長鏡頭竊錄明星在家中的活動,與以「臥底」手法揭露政府、學校或企業的重大弊案,兩者正當性是否不同?另外,媒體亂象是單方面造成,或是「有需求才有供應」?
「我們每一次的消費,都在為我們想要的世界投下一票。」
────美國環保倡議人士拉佩(Anna Lappé)
無論大家的答案是什麼,但讀者每一次的點閱,也在為自己想要的媒體環境投下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