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園市新路國小/越南新住民媽媽如何融入台灣社會生活?
「線上探究」系列文章為「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的優秀作品,參賽者皆為國小、國中同學。同學們會組隊尋找自己關心的議題,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透過探索數位資料,一步一步形成問題,接著找到對應的資訊,據此形塑觀點和結論。
《少年報導者》鼓勵同學們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展開提問,在探索議題的過程中,漸漸認識自己身處的世界。本篇文章來自桃園市新路國小,學生發想主題的起心動念便是同班同學的越南人媽媽。越南媽媽端出許多越南美食,除了收服同學的胃,聊天的過程中也讓同學好奇新住民的台灣生活,以下是同學們探討議題的經過與想法。
(文字/桃園市新路國小五年級學生蔡安絜、蔡沛軒、葉巧宜、羅湘琳;指導老師/桃園市新路國小五年級導師魏淑惠、註冊組長張稚君;設計/黃禹禛;核稿/楊惠君;審閱/林玫伶;責任編輯/陳韻如)
近年來,校園裡新住民子女的人數比例愈來愈高,班上剛好有同學的媽媽是越南新住民,我們因此好奇越南媽媽離鄉背井來到台灣,生活中最常遇到哪些適應問題。
我們透過線上探究蒐集資料,將這些適應問題分為食、行、經濟與心靈寄託4個層面,並總結出結論:越南新住民媽媽們利用台灣在地食材,搭配越南調味料,做出台越融合的美食。倘若想更進一步走出家庭、融入社會,考取駕照則是勢在必行。此外,她們還會進一步學習各種謀生技能,和丈夫一起支撐家中經濟。在這些適應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挫折或心情低落,這時用家鄉食物和同鄉友人相聚、閒談,便能獲得心靈上的寄託。
最後,我們還將這些結論製作成一張「攻略」,提供即將成為台灣新住民的越南女性作為參考。
剛升上五年級時,班上同學羅湘琳的媽媽親手烹煮越南稀飯、雞胸肉沙拉和大家分享,我們品嚐後發現越南的食物好美味。後來我們也現學現賣,學了幾句簡單的越南話和湘琳媽媽道謝,這讓湘琳媽媽覺得很親切,並分享當初嫁來台灣,語言不通的困境,也引發了我們探討的動機。
我們好奇:越南新住民來台生活,有哪些適應問題?
一個外國人離開家鄉到其他國家,除了語言不通,還會有其他的適應問題嗎?我們想了解越南新住民媽媽如何融入台灣的社會生活。首先,我們先從大家熟知的食、衣、住、行、育、樂開始討論。接著,發現衣服穿著和居住的地方似乎不會成為越南新住民媽媽融入台灣社會的問題,所以我們經由訪問及討論後,將適應問題聚焦在「食」、「行」、「經濟」和「心靈寄託」4個部分。
研究最後,希望能提供社會大眾了解越南新住民媽媽適應本地的困難,並能適時提供協助;另一方面,也希望能為即將成為台灣新住民的越南女性,提供可能遇到的適應問題及參考做法。
新路國小的探究架構

食:結合台灣食材,做出改良的越南菜
參照地球緯度來看,越南都在熱帶地區,台灣則橫跨了熱帶及副熱帶地區。越南是狹長型國家,大致分為北、中、南3個地區,各區越南人飲食文化上也有差別。但因越南比台灣更靠近赤道,對於食物的料理方式多半以涼拌菜添加辛香料製作,讓人較有食慾且食物保存期限較能長久。更進一步地說,在歷史背景方面,兩個國家都曾經被殖民過,所以也會影響飲食文化,例如越南曾被法國所殖民,其料理也帶有法國食物在內。
兩個國家都會因為氣候炎熱,而有涼拌菜,但調味的方式不太一樣。越南的涼拌菜會添加魚露、香茅等調味料,但台灣就會使用蔥、薑、蒜、醋來做調味;而且台灣因為冬天氣溫較低,所以還會有熱炒、燉補等不同料理方式。
越南新住民媽媽遠嫁台灣後,在適應新家庭和思念家鄉之間,會結合台灣在地食材,搭配越南的調味料,進而改良越南菜,製作台越融合口味的料理,來適應台灣飲食文化。
行:生活第一關,克服語言障礙考駕照
越南新住民要走出家庭、融入台灣社會,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交通問題,但不論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是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語言和文字都是她們第一個需要面臨的挑戰。
就便捷性或是考量居住區域(大眾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地方)來看,自己開車或是騎車是較方便的選擇。而適應台灣交通的第一關就是要考取駕照,因此新住民考照輔導班透過不同的方式協助她們考取駕照,像是透過越南通譯、多國語言題庫、圖片解說與人員輔導、電腦練習區與人員輔導、機器人翻譯等方式,讓越南新住民媽媽熟悉台灣交通規則,並通過駕照筆試。
此外,警察局也會邀請越南新住民媽媽擔任交通規則宣導大使,使用越南語向住在台灣的越南新住民宣導台灣的交通安全規則注意事項,加深她們對台灣交通規則的熟悉程度。
最後,從領取台灣駕照的越南人在台交通適應狀況的資料中發現,機車在馬路上行駛的數量在台灣和越南兩地差異很大,越南的馬路上常見到一群人騎機車,車速相較於台灣偏慢,因此在台的越南人騎車上路後還需要慢慢適應。
經濟:挑起家裡重擔,找工作卻限制重重
現今社會多數是雙薪家庭,因此越南新住民媽媽婚後也往往需負擔家中經濟。但受限於語言文字、受教育程度等因素,越南新住民媽媽大部分會選擇在學校進修,提升自身語言程度與知識。同時也會到政府機關提供的管道學習技能,如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婦女大學發展協會,這些場所提供豐富多元的課程讓越南新住民媽媽們學習。
透過這些技能訓練,越南新住民媽媽們讓自己更有能力投入台灣的勞動市場。根據搜尋的資料,我們將越南新住民媽媽從事的工作類型分成3部分:
- 與原鄉有關的工作:越南美食小店、越南語教學支援老師、越南通譯、推廣越南文化的咖啡館等。
- 與美容、美體相關的工作:美甲、按摩等。
- 與勞力相關的工作:木材廠搬運、屠宰場、魚苗養殖場等。
由上我們可以得知,越南新住民媽媽面對家中經濟重擔時,因為受限於語言、教育程度、知識等因素,會讓她們找工作受到限制。
但為了維持家庭經濟,除了進修提升自身的程度外,越南新住民媽媽還會尋求各種管道學習技能。之後,她們多半會選擇與越南相關的文化自行開業,另一部分的越南新住民媽媽則是從事勞力性質或技術證照類型的工作。
心靈寄託:以食物和新住民活動撫慰鄉愁
當我們遭遇到不如意、挫折時,第一個竄進腦海中的想法一定是想回到溫暖的家,讓家人給予自己溫暖的支持。
但是一個人離鄉背井隻身來到異國,家遠在海的那一邊,地圖上看得到卻摸不著,思鄉之情要如何宣洩呢?適度的發洩、調適,可以讓自己重新整理好心情再出發,而這些支撐越南新住民媽媽一解鄉愁繼續走下去的力量,根據我們所搜尋到的資料,可以分成兩大類:
- 以食物來表達對家鄉的思念:越南新住民媽媽們會研發越式沾醬,用家鄉味拉近彼此的距離;另一方面,在台越南小吃店裡,同鄉人相聚藉由共食家鄉食物,使用家鄉的語言聊天,串起了人情味與家鄉味。
- 藉由參加在台灣當地所舉辦的新住民活動來一解鄉愁:例如慈濟基金會舉辦的浴佛大典、台灣越南智德佛教文化交流協會提供聚會交流空間、「外星語 Be Happy Talker」團隊設計的「越說悅好」課程、擔任越南通譯關心同鄉、參加信義公益基金會舉辦的「我的媽媽NO.1」活動、雲林縣崙背國小舉辦製作越南國服、體育署舉辦「舞麗全開」姊妹同樂會的活動等。這也同時讓她們透過這些為新住民舉辦的活動,與同鄉友人相聚聯絡感情。

結論與發現:越南新住民媽媽走出家庭不容易,家人支持最重要
越南新住民媽媽的台灣社會適應問題是環環相扣,從一開始她們在台灣「食」方面的適應狀況中,我們發現越南媽媽嫁來台灣後,生活重心一開始會在家庭,以家庭為出發點。為了做出讓台灣家人能接受的食物,在舊有的烹煮食物經驗下不斷嘗試,利用台灣在地食材調和越南調味料,改良出台灣家人可以接受的食物口味。
接著越南新住民媽媽要面臨的是經濟壓力下需要找工作賺錢的挑戰,但要找什麼樣的工作也考驗著她們。不但要考慮自己的謀生技能,也需考量她們要如何到達工作地點,以及如何與台灣人沒有阻礙地溝通。
大部分的越南新住民媽媽從事與原鄉相關的工作,但無論是開店做越南小吃,或是美髮、指甲彩繪等,這些工作會遇到的首要問題都是語言和文字,接著就是交通的問題,因此考駕照是勢在必行。台灣政府或民間機構都在新住民的語言、文字學習以及在駕訓班考照上提供許多協助。
越南新住民媽媽們為了適應不同社會文化的生活,費盡力氣學習與調整,難免在心靈上也需要一些抒發與宣洩。因此,心靈寄託方面,家鄉料理、與同鄉友人相聚,或參加新住民活動,這些都是她們抒發心情的好方法。讓我們倍覺感動的一句話是:
「在台越南小吃店串起人情味與家鄉味。」
這句話讓我們感受到飲食的意義,已經從吃飽喝足,昇華為新住民對家鄉的想念和對家人的思念。
此外,在探究和整理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4個問題彼此息息相關。越南新住民媽媽為了台灣家人專心致力發展做出台越融合的料理,適應「食」的問題後,便能利用這項技能創業開店來解決「經濟」的問題。然而,要外出工作或是外送食物則少不了交通工具代步,又進而引發出「行」的問題需要解決。待這一連串的問題解決之後,小吃店便成為同鄉友人相聚的地方。當大家思念故鄉時,吃著共同的食物、說相同的語言,也是一種慰藉、情感寄託的方式。
從這次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我們得知,越南新住民媽媽們歷經重重困難後,幾乎都能順利適應。但我們在五年級的共讀班書《我也是臺灣人》書中讀到,主角對於適應台灣社會並沒有那麼順利。
因此我們有一個推測,也可能是這個探究的限制──新住民媽媽在融入台灣的社會生活時,丈夫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如果夫家不允許她們走出家庭學習或提升自身的能力,那新住民媽媽應該會適應得很辛苦,而且融入家庭相對要花費的時間也會多出許多。所以我們探究題目所探討的家庭,前提是在一個支持新住民配偶走出家庭、適應社會的開明家庭。
(本文為「2022年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國小A組特優獎、亦獲《少年報導者》社會小太陽特別獎,可至閱讀基金會網站點選「新路國小-『新』欣向榮」隊伍,閱讀完整探究歷程及青春研值)
「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為「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主辦,由致力於台灣閱讀教育領域、已故柯華葳教授推動,《少年報導者》於2022年參與合作。我們希望讓孩子透過資訊探查,了解社會嚴肅事件的脈絡,並提升數位閱讀素養,也刺激老師的知能與創新教學。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可至「數位讀寫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