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記者×小記者活動現場

由越南媽媽和登山興趣出發,新路、中山國小數位探究歷程分享

當收到一個網路訊息時,你有能力辨識真假嗎?知道該用什麼方法查證嗎?

《少年報導者》與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於2023年2月7日,共同舉辦「大記者×小記者:數位時代的線上探究與資訊識讀」教師研習課程,邀請2022年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獲獎的隊伍桃園市新路國小和新竹縣中山國小來到現場,分享他們〈越南新住民媽媽如何融入台灣社會生活?〉〈減少登山風險,安全向山行〉專題探索的歷程。

新路國小的女同學穿著媽媽替她們準備的美麗越南傳統服飾「奧黛」(Ao Dai),中山國小也精神抖擻一身登山勁裝,他們從報告內容到發表呈現,都讓人眼睛一亮,還與《報導者》記者有精彩的對談。

(文、責任編輯/陳韻如;攝影/陳星穎;核稿/楊惠君


兩位越南新住民媽媽阮清翠(左)、鄧玉錢(右)於台前和觀眾分享自己來台遇到的種種適應問題。(攝影/陳星穎)

「我在越南也不會騎摩托車,剛開始來台灣都是我老公在教我,教我騎摩托車、教我認得路牌的字,慢慢才會知道哪條路可以走。越南的同鄉也跟我說,台灣政府有開證照課,後來我有考到美體的執照,讓我可以開一個自己的工作室⋯⋯現在,在台灣,我真的很幸福。」這是越南籍新住民媽媽鄧玉錢的心聲。另一位越南新住民媽媽阮清翠想起當年從越南來台灣的心情,未開口先哽咽,「因為我家在越南,真的很窮、很苦,聽說嫁來台灣可以幫忙家裡,所以才決定來台灣,想幫忙改善家裡的生活。」

鄧玉錢、阮清翠在「大記者×小記者」研習活動上,和參與的老師、同學及民眾分享自己把台灣從異鄉變故鄉的心路歷程。而讓她們能夠有機會上台分享生命故事的,是自己的孩子。

透過數位探索與實際採訪,孩子更了母親遠嫁來台的心情

新路國小同學上台發表時,身穿著新住民媽媽替她們準備的越南傳統服飾「奧黛」(Ao Dai)。(攝影/陳星穎)

在台灣,大概每10個國中小學生,就有1個是新住民子女。新路國小的新住民家庭更是高達15%,不少來自越南。校長林恭賢提到,學校常會舉辦烤肉、聯誼活動,促進新住民家庭認識彼此,「而且新住民的孩子並不輸人,我們學校已經有兩屆自治巿小巿長是新住民小孩。」

當五年級導師魏淑惠帶著學生參加專題探究競賽時,有人想到了曾經嚐過同學羅湘琳的越南籍媽媽鄧玉錢親手製作的越南美食,便把專題焦點對準了「越南新住民」媽媽的議題,現已是六年級的蔡安絜、蔡沛軒、葉巧宜、羅湘琳,便組成了小隊,取名為「『新』欣向榮」。

他們分工後,以「食」、「行」、「經濟」、「心靈寄託」4大項目探索,「不過,進行資料蒐集後,我們覺得,不能只靠網路資料,應該要有真實人物的採訪,」於是同學們開始採訪越南新住民媽媽。這項研究採訪,不只深入整理出越南媽媽在台灣生活適應的脈絡,受訪的越南媽媽們一開始接到孩子約訪都非常緊張,但也很開心有機會能與孩子多談談自己的家鄉,以及自己的人生故事。

研習活動現場,兩位媽媽雖然十分害羞,但也因為成為舞台焦點感到興奮。阮清翠直說:「真的很感動。」鄧玉錢全家到齊,先生也到場替她打氣,女兒羅湘琳更是這次專題發動的靈魂人物,但報告獲獎不是最大的收獲,羅湘琳更說:「經過這次資料探索,也讓我對媽媽家鄉的食物,以及她當初嫁到台灣的心情感受有了更深的了解。」

《報導者》資深記者曹馥年也分享她在2022年9月推出的新聞專題〈異域生養──上萬名移工父母與他們孩子的崎嶇路〉產製歷程,經過發想、找資料、採訪、寫稿等環節,整個專題歷時約5個月才完成。曹馥年也勉勵小記者們全心全意參與探究歷程,並給予學生們未來報導採訪的建議。

不只整理關鍵議題,還提出推廣建議

中山國小的同學身穿登山裝備,與觀眾分享台灣山難意外發生的原因,並提出減少山難的方法。(攝影/陳星穎)

新竹縣中山國小的「K2 spirit」隊,探討的是「登山意外頻傳,如何減少山難事件發生?」,中山國小的學生同樣也是參加比賽時為五年級、現為六年級,他們頭戴登山帽、身穿排汗機能服飾、肩背登山包,站在簡報布幕前猶如氣象主播般,一邊指著簡報,一邊與台下觀眾分享探究歷程。

中山國小K2 spirit隊成員包括韓岩希、張弘毅、蕭博仁、曾繼慶,4位都經常與家人爬山健行,其中指導老師曾恕彰本身即是登山愛好者,小孩曾繼慶也是自己的學生,他們一家爬過多座百岳,更計劃在今年(2023年3月)挑戰高難度的中央尖山。

K2 spirit隊非常好奇,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山難意外發生?經過網路資料探查後發現,其實登山並非一項危險的運動,而是因為疫情爆發以來,登山人數變多,有些登山客在缺乏登山知識與應變能力的狀況下,才遭遇意外。

他們除了有問題意識,更有倡議家的潛力。不只在報告整理出7個減少山難的辦法,包含出發前準備、行進中的撤退計畫、自救應變措施、登山教育加強、山域安全加強、整合搜救能力提升,以及法規政策修訂等。當研習活動主持人、同為《少年報導者》及閱讀基金會顧問林玫伶問到,未來會如何向周邊的大人或小孩推廣自己的探究結果?學生們立即回應,可以舉辦讀書會與登山名人分享會,宣導推廣登山知識、自救措施等,希望能藉此增加大眾對山林的認識,減少山難發生。

孩子深度探究議題,培養高層次思考能力

中山國小老師曾恕彰有3年線上探究競賽的指導經驗,他將心法統整起來與台下老師們交流分享。(攝影/陳星穎)

兩個參賽隊伍的指導老師也和現場老師們分享了教學經驗,魏淑惠表示,學生從訂定題目,一直到在龐雜的資料中,學會選擇可信度高的資料,這些過程都非常不易。身為指導老師,必須與同學多次來回討論,引導大家如何聚焦題目,以及在網路上利用關鍵詞搜尋資料,探究題目才會成形。

曾恕彰則指出,他的指導心法之一便是「定時、定點、定量」,與學生約定固定時間、地點,讓同學從身體記憶上便知道這個時間、這個地點,需要靜下心來討論。而面對大量的研究資料,曾恕彰也發現必須根據同學的能力,給予適當的研究資料量,才不會讓同學負荷過度。「現在孩子很容易輕信網紅、懶人包等網路資訊,透過這樣的議題研究和探索,這些孩子的思辨能力能夠變強、資訊閱讀和理解的高層次能力變好,可以培養獨力思考能力。」

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孩子該如何辨別訊息真偽?研習課程中,《少年報導者》總監楊惠君當天也以「新聞生產履歷:認識原生報導與它們的產地」為題,分享了「原生報導」與「農場報導」的差異,也列出辨識好新聞的指標,包括採訪者、受訪者、回應者、查證者是否具名,而具名者是否具備該領域的專業能力,「了解新聞產製的流程、找到數個可信的媒體,同時保持多元資訊比對和交互查證,是對抗假資訊或不實訊息最根本的方法。」

研習課程結束後,許多老師給予回饋。桃園市成功國小老師陳韋樺表示,課程給予老師們許多教學提示。桃園市建德國小老師郭靜如也說,課程環節十分豐富,讓身為全校閱讀推動教師和高年級閱讀老師、資訊素養課程推動者的她有很多收穫和學習。桃園市文華國小老師吳雅苓則感動於大記者與小記者對話,認為媒體能進入教育現場,對媒體識讀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新路國小與中山國小的探究文章皆已刊載於《少年報導者》官網,點擊標題閱讀他們的精彩作品,其他2022年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優秀作品近期也將陸續上線於《少年報導者》。

閱讀基金會×少年報導者,開創孩子數位讀寫能力

「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為「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主辦,由致力於台灣閱讀教育領域、已故柯華葳教授推動,《少年報導者》於2022年參與合作。我們希望讓孩子透過資訊探查,了解社會嚴肅事件的脈絡,並提升數位閱讀素養,也刺激老師的知能與創新教學。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可至「數位讀寫網」查詢。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陳星穎 從農學院畢業、投入教育圈,再跨到新聞圈的行銷人,對於人與資訊的關係感到好奇,希望大家能享用有機、營養又美味的資訊! 了解更多 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