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南市南大附小/情不自禁──如何控制情緒
「線上探究」系列文章為「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的優秀作品,參賽者皆為國小、國中同學。同學們會組隊尋找自己關心的議題,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透過探索數位資料,一步一步形成問題,接著找到對應的資訊,據此形塑觀點和結論。
《少年報導者》鼓勵同學們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展開提問,在探索議題的過程中,漸漸認識自己身處的世界。本篇文章來自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同學們意識到自己常有無法控制情緒的時刻,如此「失控」令他們非常困擾,於是他們決定踏上探索內心的旅程,想要找出管理情緒的方式,以下是同學們探討議題的經過與想法。
(文字/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國小六年級學生李芝穎、陳品璇、陳媄溱;指導老師/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國小王品蓁主任、吳文妍老師;設計/王家琛、黃禹禛;核稿/楊惠君;審閱/林玫伶;責任編輯/陳韻如)
「明明就不想發脾氣,為什麼還是控制不了?」
這是我們常常會問自己的話,但壞脾氣就像一個沒有辦法完結的戲碼,每天影響著生活,烏煙瘴氣怎麼也擺脫不掉,除了吵架聲,更多的還有家人的怒吼聲。就算想改變,卻怎麼也停止不了自己的思緒與脾氣,彷彿掉落於深谷中,即便有他人的呼喊聲,自己也聽不見⋯⋯。
你跟我們一樣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感受嗎?
情緒不但是協助溝通的橋梁之一,更是我們身體健康的指標,情緒的好壞都會影響生活的效率。身為青春期的我們,常常受情緒所擾,想改變卻又不知從何做起。為了讓自己和別人可以更了解情緒,我們將許多對情緒的疑惑列入問題清單內,並透過這次數位探究的機會進行研究,希望能幫助我們自身不再為情緒而煩惱,也藉此告訴身邊的朋友和大家,我們可以如何有效地控制情緒。
我們好奇:該如何控制情緒?
情緒是一種狀態,是由大腦發出訊號,促使生理和心理產生變化,並可能驅使個體做出某些行為來反應情緒。然而,先經過大腦皮質「有意識」處理過的訊息,會比直接送往杏仁核「無意識」處理的訊息,來得更為理性、不情緒化。此外,所有類型的情緒都有助於人類適應環境、因應變化。因此,正向、負向情緒並無好壞之分,不應該一味追求「好脾氣」。
情緒會受心理影響到生理狀態,也可能因為經驗引起某種情緒。任何情緒存在都有意義,負面的情緒可以成為讓自己前進的動力;在控制情緒時,也要先接納自己的情緒。當情緒來時,可以先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歷經何種感受,再以適當的方式減少情緒對自己的影響。我們要以正向的態度面對情緒,冷靜、轉移注意力、換位思考或是利用S.T.O.P原則,都是很好的方法,擁有良好的生活態度也可以降低情緒對我們的影響。

情緒如何產生?
「情緒」是由大腦產生的身體和心理狀態,能驅使人們採取行動。情緒常和心情、性格、脾氣、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賀爾蒙和神經傳導物質影響。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情緒」與「心情」兩者的意思看似很像,但不同在於,心情指的是一個人所處在的感受狀態,會比情緒延續的時間長,波動起伏則不如情緒那麼強烈。
根據研究指出,情緒是出自腦內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邊緣系統是指主要由扣帶迴、杏仁核及海馬迴所構成的大腦結構總稱,一般認為是在大腦的正中央。
- 扣帶迴:處理血壓、心跳、呼吸調節、做決定、產生共鳴、認知等情緒
- 杏仁核:處理莫名的恐懼、不安、悲傷、喜悅、直覺等情緒
- 海馬迴:掌控來自眼、耳、鼻的短期記憶與資訊
1937年,詹姆士.巴貝茲(James Papez)提出情緒反應所包含的大腦連結區域有下視丘、視丘前端、扣帶迴及海馬迴等等,這個神經迴路現在被稱為「巴貝茲迴路」(Papez circuit)。1949年保羅.麥克連(Paul MacLean)將巴貝茲迴路進一步延伸到包含杏仁核、眼框額葉皮質及部分的基底核,他將整個連結區域稱為「邊緣系統」。
此外,人類的原始情緒主要由「原始情緒中樞」所掌管,而原級情緒中樞也就是「情緒腦」,由大腦中的邊緣系統,以及其中的視丘、下視丘、杏仁核及海馬迴等組成,這些都是大部分動物大腦的基本結構,能快速反應、逃離危險,具有生存功能。人類大腦中的新皮質,尤其是前額葉,也具有掌管情緒的功能,稱為「高級情緒中樞」,通常透過理性、邏輯、分析來管控情緒,接收速度和作用強度都比較複雜、多元、緩慢。
整體而言,人的情緒產生有兩個歷程:
第一個歷程是「無意識」的自動化歷程,由視丘接收到感覺訊息,經由杏仁核傳到下視丘,啟動自律神經系統去緊急應變,並由內分泌系統作長期抗戰的反應。
另一個使我們能控制情緒的路徑,是「意識」的歷程,視丘接收到的感覺訊息,先傳到大腦皮質,再傳到杏仁核,接著傳到下視丘,啟動人體自律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作反應,同時把訊息回報給大腦皮質。「意識」歷程透過大腦皮質的介入,可使我們有意識地調控情緒帶來的自動反應。
情緒的種類和變化
情緒通常是指由外來的刺激所引起的人體生理反應,情緒的產生和我們的意識、經驗及內臟機能有密切關係,太過於情緒化,思考和判斷會產生偏差。此外,一個人的文化背景亦會影響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
有人將情緒以x軸和y軸作不同維度的分類,x軸代表正負向情緒,開心或厭惡,y軸代表強度變化,平靜或激動。也有人將情緒分為8種基本情緒,或可分為正向或負向的情緒,正負向情緒是獨立的,也可以同時並存;當人們經歷到正向情緒時,左額葉會特別活躍,而接觸到負向情緒時,右額葉則會較活躍。
除此之外,多數人定義情緒有傳統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現代心理學把情緒分為「基本情緒」和「複合情緒」,基本情緒則有4種:快樂、悲哀、憤怒、恐懼,再由這4種基本情緒分類出更多更複雜的情緒,稱之為「複合情緒」。
產生情緒後擁有的變化,稱為「情緒變化三角地帶理論」,包含「核心情緒」、「防衛機制」和「抑制情緒」。核心情緒位於大腦的固定區域,包含喜悅、興奮、 憤怒、悲傷、厭惡、恐懼,它們不受意識控制,但有些人會想要逃避情緒,則會產生出「防衛機制」去面對事情。而當人不想去感受真正的情緒時,會產生「抑制情緒」減少可能存在的恐懼、悲傷、憤怒。
受到環境刺激時,情緒變化三角地帶理論告訴我們如何適應生活,並協助個人從失控的狀態回到冷靜的心態,理解掩藏情緒的影響,並教導人們如何順其自然的使用情緒,是一個漸漸好轉的過程。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當我們面對不同狀況,都會產生出不同正面及負面情緒。若我們在關顧他人的過程中,耐心的聆聽對方的分享,適時點頭回應。如果能同時能夠運用「反映感受」的技巧,聆聽後說出對方的感受,表達同理心,能讓對方格外感到被明白及支持!
了解情緒是什麼
情緒是主觀意識的經驗,會影響行為且不易自我控制,所以我們要了解情緒是什麼,才可以在產生情緒的時候有所因應。
我們可能因為曾經的經驗,而勾引起某種情緒,讓個人的心理狀態與生理狀態都受影響。首先,要確認個人當下是什麼樣的情緒,可以透過繪製「情緒粒度圖」了解當下的正向或負向情緒狀態。再者,思考目前的情緒是否有益,會不會造成行為上的衝動或不可收拾的後果,並釐清擁有情緒時個人的觀點,然後理解個人的需求,重塑個人的觀點或信念。
控制情緒的方法
我們可以透過認識自身的情緒達到妥善管理情緒,輔以自我激勵或認知他人的情緒來達成。平時若能維持平衡的生活形態,控制不利的環境刺激,並搭配充足的營養與適當的運動,養成理性與正向的認知思考,從生活中建立適當的社會支持網絡,就能幫助我們穩定情緒。
因此,遇到事情產生情緒時,我們應該先覺察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並找出引發情緒的原因、確認情緒對自己的影響程度和範圍,再尋求適當的解決途徑。透過深呼吸吐氣的調息,也可以幫助情緒穩定下來。
結論與發現:學著控制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
處於青春期的我們,因為賀爾蒙的改變可能會有許多情緒困擾,可能上一秒還十分興奮,而下一秒又開始垂頭喪氣;當有情緒時,成為情緒的主人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可能經常覺得情緒總是跟我們對立,但其實我們也能運用許多方法去緩解自己的情緒,達到緩解效果之後便能開始嘗試控制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
我們發現網路上有許多當遇到情緒的處理方式,但因為每個人都不同,適合的方式也不同,所以那些步驟不見得對每個人都能奏效,不過可以嘗試看看,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雖然這些步驟在我們有情緒的時候真的很重要,但其實也未必每個人都能做到,我們時常不斷告訴自己要冷靜,但情緒太強烈的時候也會忘了要冷靜。如果每個人都能妥善面對自己的情緒,社會上或許就不會再有那些因衝動而喪失生命的事件了!
(本文為「2022年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國小B組特優獎,可至閱讀基金會網站,點選「台南大學附小-SophiAmy」隊伍,閱讀完整探究歷程及青春研值)
「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為「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主辦,由致力於台灣閱讀教育領域、已故柯華葳教授推動,《少年報導者》於2022年參與合作。我們希望讓孩子透過資訊探查,了解社會嚴肅事件的脈絡,並提升數位閱讀素養,也刺激老師的知能與創新教學。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可至「數位讀寫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