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化縣寶山國小/「蟲食」招來──蟲蟲躍上明日的餐桌
「線上探究」系列文章為「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的優秀作品,參賽者皆為國小、國中同學。同學們會組隊尋找自己關心的議題,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透過探索數位資料,一步一步形成問題,接著找到對應的資訊,據此形塑觀點和結論。
《少年報導者》鼓勵同學們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展開提問,在探索議題的過程中,漸漸認識自己身處的世界。本篇文章來自彰化縣寶山國小,同學想起老師上課提到的世界飢餓議題,心想「吃蟲」可以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嗎?在探究議題的過程中,同學也實際到餐廳品嚐昆蟲料理,觀察食用昆蟲外觀,而一口咬下,酥脆的口感以及特別的味道,都讓同學對食用昆蟲有更多認識。以下是同學們探討議題的經過與想法。
(文字/彰化縣寶山國小四年級學生謝承晉、張馭珵、郭文慶;指導老師/彰化縣寶山國小老師白曉珊、莊珏姈;設計/王家琛、黃禹禛;核稿/楊惠君;審閱/林玫伶;責任編輯/陳韻如)
生長在台灣的我們雖然豐衣足食,但是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沒有食物可以吃,食物是人類生命不可或缺的東西,為了改善世界上糧食不足的問題,我們選擇昆蟲為材料,探討吃昆蟲是否可以解決糧食不足的議題。結果發現,聯合國已經在推廣吃昆蟲,而且具有人類食用紀錄的昆蟲大約近2,000種,台灣也有在吃。吃昆蟲很有多好處,不僅飼料轉換比高、營養價值高,而且繁殖力高、飼養方式環保等,真的值得推廣。
我們好奇:吃昆蟲能解決世界飢餓問題嗎?
老師上課時有提到SDG2消除飢餓,發現世界上還有很多人沒有糧食吃,「食物」是我們生命不可或缺的東西,所以我們想探討有沒有更多的食物來源。我們在新聞上看到吃蟲有很多好處,於是想知道昆蟲是不是可以成為我們現在的食物來源。
我們想了解是否有更多糧食可以供人類食用,首先要知道吃昆蟲的好處有沒有比牛、豬、羊來得多,以及對環境是否更友善。於是先從人類吃昆蟲的現況來探討,我們從食用昆蟲的種類和吃蟲的國家分布進行分析。再來,我們從資源利用、營養學、文化與社會、環保與疾病等5個面向來蒐集吃蟲的好處。
研究最後,我們提出一些未來須注意的事項,例如有些昆蟲有毒性,或者有致癌物,建議政府要落實嚴格管控,積極開發食用昆蟲食譜或創新料理方式,透過教育推廣,以提升消費者接受度,希望安全的食蟲可以解決人類糧食不足的問題。

原因:為什麼要吃蟲?
聯合國估計,依照目前人口增加的速度,到了2050年,食物供應量必須提高到現有的1.6倍,人口增加太快,導致食物供應量不足。昆蟲不但種類很多,其中不少種類適合當做食物來源,加上其營養價值高,可以提供相當多蛋白質。
而且昆蟲容易飼養、成本又低,還有飼養昆蟲需要的土地和水比飼養家畜還少,對環境衝擊較小,加上現代化畜牧業的發展已至極限,因此昆蟲被聯合國認為是解決人類糧食問題、環境汙染和全球暖化的最佳未來食物,值得推廣。
現況:哪些地方有人在吃蟲?
人類食用昆蟲已經有悠久的歷史,世界各大洲均有食蟲紀錄,亞洲最早食蟲的國家是中國的傣族;亞洲吃昆蟲本土化與永續性最高的是泰國。吃昆蟲紀錄中,國家數百分比最高的,美洲第一,尤其是南美洲,歐洲則是最少。
部分國家則早已習慣將昆蟲作為點心食用,如泰國的市場有炸蟋蟀和炸田鱉等昆蟲點心攤販、韓國有醃製蠶蛹罐頭,以及祕魯的傳統市場有象鼻蟲幼蟲串烤等。自從聯合國開始推廣,愈來愈多國家開始關注食蟲的議題,其中最擅長科學化管理食蟲資源的是日本。
根據研究記載,可以食用昆蟲的種類大約2,000種,可食用昆蟲有紀錄者169科,資料較完整的集中在18目,包含鞘翅目(擬步行蟲的幼蟲──麵包蟲)、鱗翅目(蠶蛹)、膜翅目(蜜蜂蜂蛹、螞蟻)及直翅目(螻蛄、蝗蟲和蟋蟀成蟲)等。
可食用昆蟲的種數,非洲最高,其次是亞洲,日本和中國就各有55種和177種食用昆蟲,南美洲的墨西哥食用昆蟲則有370餘種,目前在已知的昆蟲中,除了種類稀少的類群外,大多數無毒的種類都可被食用,而且包括成蟲、蛹、幼蟲及卵等各時期都有人食用,食用的種類非常廣泛。
台灣食用昆蟲的情況,在物資不豐富的年代,許多人會去採集危害香蕉、竹子的象鼻蟲幼蟲,以及田地裡的蟋蟀、蝗蟲等,用火烤或是乾煎的方式將昆蟲煮熟後,當成零食來吃。隨著經濟的發展,目前在一些餐廳或是小吃攤中仍經常可見昆蟲料理,但烹飪方式已較早年精緻,甚至在一些高級飯店餐廳也開始出現,台灣目前也已有民間企業對於食用昆蟲進行養殖量產。
就我們自己的經驗而言,有位同學爸爸、媽媽跟我們說他們以前曾經也吃過蜂蛹,因為這次的研究,後來那位同學爸爸還帶他到彰化花壇的餐廳,品嚐昆蟲料理──香酥蟋蟀和蜂蛹炒蛋。

香酥蟋蟀料理會把內臟清除洗淨再塞入番薯,口感酥脆,而蜂蛹吃起來有點苦苦的,口感咬起來像蛋黃,老闆說蜂蛹營養豐富很補呢!另外一位同學說,外型如果可以不要那麼像昆蟲,他會比較敢嘗試。
好處:吃蟲比吃牛、羊、雞、豬肉好處還多嗎?
吃昆蟲有非常多的好處,根據我們的研究,可以從以下5個面向來看:

從「資源利用」方面來看,昆蟲有較高的換肉率,例如,10公斤的飼料只能養出1公斤的牛肉,但是10公斤的飼料卻可以養出9公斤的蝗蟲,可大大節省飼料成本。此外昆蟲發育世代短,繁殖力高,經濟價值高。因為昆蟲體型較小,所以可以在較小的空間進行密集式的飼養,節省空間。
從「營養學」方面來看,昆蟲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含有許多人體必需胺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無機鹽和碳水化合物,還有豐富的維生素A、B1、B2、B6、菸鹼酸和胡蘿蔔素等,可以提供人體熱能、對蛋白質消耗產生保護作用,具有許多對人體有益的成分。
從「文化與社會」方面來看,食用昆蟲的飼養可以低技術、低成本投資,但也能以高科技方式進行飼養,無論居住在哪的人都能進行。養殖食用昆蟲還可能成為開拓財源和提供就業的好機會,在許多國家如泰國、柬埔寨、非洲及中南美洲國家因為生態資源豐富,對於食用昆蟲的採集、養殖可以做為人民增加收入的方法。對於弱勢團體、婦女及老年人而言,養殖昆蟲是個補貼家計的好選項。
從「環保」方面來看,因為飼養昆蟲使用的能源和土地比較少,碳排放量也比養牛、豬、羊等牲畜少,在量產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也是天然的動物飼料添加物或是良好的肥料基底,幾乎沒有廢料,所以飼養昆蟲造成的環境汙染比較少,可以說是相當的環保。
從「疾病」方面來看,昆蟲的生理特性與人類差異較大,所以比較不會有共通疾病的疑慮,也不需使用飼養牲畜必須應用的抗生素。
因此,我們會發現,吃昆蟲的好處真的非常多呢!
未來:吃蟲要注意什麼?建議推廣嗎?
食用昆蟲的好處有很多,但有以下幾點要考量審慎評估。首先昆蟲體內可能含有殘留化學成分對人體會造成不適,例如農藥等,再來,有些昆蟲可能具有毒性、病菌或致癌物,還有可能因昆蟲蛋白質含量高,部分昆蟲毒素可能會激發人體的防禦機制,或是蟲體若保存不當或死亡,也容易產生過敏風險。另外,生食昆蟲風險較高,建議食用前最好充足加熱的步驟。
各國食用昆蟲種類有差異,建議可藉由研究建立昆蟲可食部位營養性及毒性評估數據,作為飼用或食品可行性參考。還可導入食品安全管制系統方法,以及國家安全檢驗,提高品質與衛生及食用安全。
最後,因為台灣人還是比較習慣吃牛、羊、雞、豬肉,昆蟲外觀較不易被接受,建議可以積極開發食用昆蟲食譜或創新料理方式,透過教育推廣,以提升消費者接受度。
結論與發現:食安把關好,昆蟲可成為未來新食物來源
由於全世界人口增加太快,糧食供應量不夠,加上吃蟲有許多好處,因此聯合國推廣吃蟲。
首先,我們先研究吃蟲的種類與國家分布,目前食用的昆蟲大約2,000種,吃昆蟲紀錄中,國家數百分比最高的是美洲,尤其是南美洲,歐洲則是最少,台灣也有在吃,物資不豐富的年代,許多人會去食用昆蟲,現在還是有在吃,只是現在吃的比早年精緻。
再來,根據我們的研究蒐集的資料顯示,吃蟲的好處非常多,像是營養價值高,蛋白質含量豐富,飼料轉換比高,肉牛長1公斤的體重要吃約10公斤飼料,肉豬、肉雞分別需要約5和2.5公斤飼料,而昆蟲以蟋蟀為例子僅需要約1.7公斤飼料,還有繁殖力高。
此外,昆蟲的排泄物比牛、豬、羊來得少,碳排放量較少,飼養昆蟲需要的土地和水比飼養家畜又少更多,因此對環境衝擊小,比較環保,對環境較友善。而昆蟲因為和人類的生理特性差異較大,疾病也不容易傳染給我們人類。
最後,雖然我們知道吃蟲的好處有這麼多,但未來要吃蟲的時候,還是要注意有沒有相關法規、昆蟲是否具有毒性、是否殘留化學成分、是否會有過敏反應,或是會有致癌物等。建議未來政府要嚴格管控,制定國家安全檢驗標準,保障國人的食用安全。另外,希望透過創新料理、教育推廣,提升消費者接受度,讓人類可以從昆蟲尋找到安全的食物來源。
我們從這次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得知,食用昆蟲有非常多的好處,還有因為環境永續以及消除飢餓等問題,所以全世界相當關注食用昆蟲的議題,我們也希望對地球環境盡一份心力。因此,未來我們也想繼續探討,實際上可以吃的昆蟲種類、台灣相關法規,以及目前哪裡有在飼養食用昆蟲、台灣各地食用昆蟲的情況。如果大家都知道食用昆蟲有那麼多好處,會不會也願意嘗試吃蟲,為地球盡一份力?如果要推廣,還有什麼方式?例如針對不同地區民眾進行訪問或抽樣調查,進行分析與了解,進而找到適合推廣的方式,為地球永續實際採取行動。
(本文為「2022年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國小A組優等獎,可至閱讀基金會網站閱讀完整探究歷程及青春研值)
「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為「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主辦,由致力於台灣閱讀教育領域、已故柯華葳教授推動,《少年報導者》於2022年參與合作。我們希望讓孩子透過資訊探查,了解社會嚴肅事件的脈絡,並提升數位閱讀素養,也刺激老師的知能與創新教學。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可至「數位讀寫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