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北市南山中學/迪士尼女性角色的形象改變
「線上探究」系列文章為「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的優秀作品,參賽者皆為國小、國中同學。同學們會組隊尋找自己關心的議題,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透過探索數位資料,一步一步形成問題,接著找到對應的資訊,據此形塑觀點和結論。
《少年報導者》鼓勵同學們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展開提問,在探索議題的過程中,漸漸認識自己身處的世界。本篇文章來自新北市南山中學,3位女同學們都非常喜歡迪士尼動畫電影《冰雪奇緣》(Frozen)的主角艾莎(Elsa),而像是艾莎的近代迪士尼女性角色,都展現出獨立自主的性格,更勇敢踏上冒險旅程、追尋自我,不再只是等待王子拯救的溫順乖乖牌公主,為什麼迪士尼公主的形象會有如此轉變?以下是同學們探討議題的經過與想法。
(文字/新北市南山中學學生朱芷瑩、海語芯、吳惠真;指導老師/新北市南山中學國文科老師黃筠雅;設計/王家琛、黃禹禛;核稿/楊惠君;審閱/林玫伶;責任編輯/陳韻如)
接觸專題探究時,老師跟我們舉了許多專題範例,但讓我們印象深刻的部分就是要從「生活」中著手,每一位組員興趣、關注都不同,後來決定每人寫下3個想要討論的範圍,重疊最高的即是「迪士尼系列動畫」。
我們的共通性都是女生,而且可以同時說出喜歡的迪士尼角色──艾莎,我們喜歡艾莎的性格,但是也注意到某些女生的行為會被罵「公主病」,感覺「公主」已變成一個負面的代名詞,因此我們想要從迪士尼公主系列動畫了解女性形象的改變。
我們好奇:公主們有公主病?
每個人喜愛迪士尼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迪士尼公主,當大部分的人注意情節內容或華麗服裝時,本文專注討論公主形象在不同年代的演變,閱讀完本篇文章後,讀者可以對迪士尼公主如數家珍,亦可以嘗試認識自己並勇敢做自己。
我們想了解迪士尼公主形象的改變,第一個最想知道的就是迪士尼主角的設定為何大多是「女性公主」,而非「男性王子」?因此我們需要查詢且記錄2021年之前的迪士尼長篇動畫片角色性別、票房資訊。接著,我們面對如此多部的迪士尼公主系列動畫,除了歸納公主的形象外,更以女性主義發展的時間區分公主形象的演變。研究最後希望大眾可以看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實現性別平等」,不論是男生、女生都可以自信勇敢地做自己。

迪士尼主角,公主不缺席
眾多迪士尼電影中,你知道總共有幾個公主嗎?迪士尼經典動畫長片統計至2021年,共有60部影片,其中以女性(或是公主)為主角的影片至少有15部,即是四分之一的比例。自1937年《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上映以來,迪士尼已經創造了14位公主的形象,由下圖可知,1937~2021年以公主為主角的迪士尼電影。
迪士尼主角的設定為何大多是「女性公主」,而非「男性王子」呢?是因為公主比王子更加吸引人嗎?我們試著從電影票房找答案,由下圖可知,迪士尼電影票房起起伏伏,從《仙履奇緣》(Cinderella)後幾乎沒有公主系列的電影,直到《小美人魚》(The Little Mermaid)票房突破2億美元後,公主形象似乎才重振迪士尼動畫市場。
然而公主角色雖多,但根據美國皮策學院(Pitzer College)語言學家佛特(Carmen Fought)和艾森豪(Karen Eisenhauer)的分析,發現迪士尼的動畫電影隱藏著男女台詞數量不平衡的事實,由下圖可知,藍色是女性的發言比例,灰色則代表男性的發言比例。可以發現《魔髮奇緣》(Encanto)以及《勇敢傳說》(Brave),女性發言比例才過半,在此之前,尤其是1992年的《阿拉丁》(Aladdin)女性發言的比例居然不到25%。
美麗溫順的乖乖牌公主誰不愛?
迪士尼的首位公主──白雪公主(Snow White),是歐洲廣泛流傳的一個童話故事中的人物。在迪士尼的電影中,白雪公主被塑造成一個完美的女性形象。她美麗善良、擅長家務、熱愛小動物,並充滿了對愛情的嚮往。1950年上映的《仙履奇緣》中,同樣出現了這樣一位「完美女性」──灰姑娘(Cinderella)。灰姑娘的形象與白雪公主相似,勤勞善良、擅長家務,且總是有許多小動物圍繞著她。而且在1960年代前的公主似乎滿幸運的,不僅能有一見鍾情的愛情,還因為依附了王子得以改變命運,只能說愛情真偉大啊!
乖乖牌公主溫順不反抗,基本上是男性的附屬品,只要外型貌美如花,最後都能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繼續探究這時期的迪士尼公主形象原因,在1960年代前的美國社會,性別角色有著嚴格的分工,女性承擔的主要社會功能是做家務、照顧孩子,因而勤勞善良的女性容易受到青睞,迪士尼動畫電影中早期的公主形象正是按照這些特徵塑造。
公主往前衝,自己的目標自己追
迪士尼公主系列電影進入1980年代後,受到女權主義運動的影響,女性在職業、教育、婚姻選擇等方面,逐步與男性平起平坐。迪士尼動畫電影中的女性意識也逐漸凸顯,公主們開始擺脫「賢良淑德」的傳統女性形象,擁有了獨立的人格。
1959年《睡美人》(Sleeping Beauty)的票房表現不理想,迪士尼長達近30年都沒有再推出以公主為主角的電影,直到《小美人魚》的出現,締造了2.35億美元的票房,引領了迪士尼的復興。《小美人魚》這部影片是根據安徒生《海的女兒》(The Little Mermaid)改編,影片中的小美人魚愛麗兒(Ariel)不像白雪公主、灰姑娘被動等待愛情,而是一位勇敢追求愛情和夢想生活的公主。
如果遇到困難不能自己解決,像是被動等待救援的弱者,這樣的形象就是「公主病」。不過,從1980年代之後的迪士尼公主系列電影,公主們正在撕掉這樣負面的標籤。新穎的公主形象,除了有更多元的種族文化加入外,更重要的是她們對於自己所追求的事物更加主動。例如《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的貝兒(Belle)知性優雅、《花木蘭》(Mulan)則是花木蘭代父從軍,展現出勇敢獨立的一面等。
這個時期的公主們擁有自由意志,逐漸從男權思想中解脫。在女權主義運動的影響下,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上升,而迪士尼的公主形象也因此隨著不斷變化,真實反映出當時女性的社會處境。
進擊的力量,晉級的公主
21世紀的公主們更加勇敢無畏,她們生命中重要的任務是認識自我。女性力量的覺醒,也是此年代公主的重要改變,教導女性要勇敢做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追求自己的夢想。
以《冰雪奇緣》為例,艾莎對妹妹說:「你不能嫁給一個剛認識的人。」此時我們印象中的公主,不再是愛情至上,反映出女性在社會上不再有刻板印象,而是有獨立自主的能力,破除婚姻對女性的束縛,不再依賴男性,影片中甚至首次出現反派王子漢斯(Hans)的形象。此外,艾莎一直壓抑自己的超能力,最終接受自己的真實身分,且不再害怕釋放自己的能力,正是因為她認識了自己;再加上艾莎與安娜之間的姊妹情誼,突破以往迪士尼公主系列電影的主題,公主的難題不需要王子來解救,也不再聚焦在公主們的愛情,更多的是討論她們之間的親情。
另外像是《海洋奇緣》(Moana)中的莫娜公主(Moana),她即將繼承酋長之位,卻面臨重大困難,必須獨自踏上航海之旅,拿出勇氣面對考驗,經歷冒險後完成使命。此電影由女性獨自領導自己的國家或部落,走向強盛,變成了真正的女英雄。
性別平等的觀念普及於21世紀,迪士尼公主們擁有進擊的力量,更有晉級的公主已成為真正的女王。
結論與發現:公主(女性)形象改變──我夢、我追、我實踐
1937~1959年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際,1937年的白雪公主、1950年的灰姑娘、1959年的睡美人,這些公主都擁有美麗的容貌(大眼睛、纖細的身材、皮膚細白)、純潔的心靈和溫柔的性格,遇見王子就是她們生命中的轉折點,王子對公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這些女性的形象似乎都是因他人而存在,且外在形象完全是過於美化的設定。
早期的公主平時和動物們聊天、唱歌,危機時等待王子的營救,進而獲得王子的青睞。這時迪士尼公主系列動畫的故事情節,也與當時美國的政治情況有很大的關係,《白雪公主》推出時,美國正值經濟大蕭條,二戰結束之後推出的《灰姑娘》,則具有戰後創傷的撫慰效果,人們的心情會因為故事內容感受到溫暖,暫時擺脫受傷的心靈。
1980年後開始出現有個性的公主,不再強調外貌的美,個性變得比較活潑勇敢,包含1989年的美人魚公主、1991年的貝兒公主、1992年的茉莉公主(Jasmine)、1995年的寶嘉康蒂公主(Pocahontas)及1998年的花木蘭,這些公主具有多元的種族,且她們勇敢追求真愛、夢想,歷經困難不放棄,不再等待王子的到來。當這些公主們遇到困難時,她們不再等待被營救,而是嘗試自己想辦法突破難關。
2009年後出現另外一種形象的迪士尼公主,這些女性角色展現勇氣、獨立精神,不是為了王子而存在,而是為了自己存在,王子已不是公主的必需品。此時電影劇情的開始,公主可能會有內心複雜、無力的狀態,然而,這就是對「自我意識追尋」的開始,情節呈現「追尋的意圖」,例如「我的夢想」、「我如何實現」等等問題,而這樣的問題,應該不是只有女性才需要面對吧!
根據研究,迪士尼公主系列電影相較於好萊塢電影,在性別平等議題上發展較慢,主要原因出現在「觀眾」,每部電影需要龐大的製作費,如果沒有觀眾,就沒有商業利益。當觀眾隨著社會文化的改變,迪士尼塑造的公主形象勢必會呼應現實社會中的女性形象,也會讓喜愛迪士尼電影的觀眾們重新檢視自己內心的嚮往。
經過這次我們參加「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我們學習了查詢資訊、彙整相關資料。因為我們的主軸放在「女性形象」的改變,所以查詢關鍵字時,文章中常出現「女權主義」、「女性主義」,這些理論很多都是我們不熟悉的知識,尤其當文章出現第幾波的女性主義時,我們也會想了解當時發展女性主義的國家社會背景,如果沒有其他文章補充,我們可能會誤用理論的內容,甚至解讀錯誤。
當然我們也閱讀了許多偏離主軸的文章,有些新的想法可供未來研究,例如文章結論是希望不論男女都可以勇敢做自己,但會不會又是建立了新的刻板印象?另外,此次的研究提到了公主的愛情、迪士尼公主的商業價值,然而,公主們角色設定的國家或是種族背景,也是可以研究的方向,或許可以看到不同國家女性的形象差異。
(本文為「2022年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國中D組特優獎、亦獲《少年報導者》真正有影獎,獲獎同學當時為七年級學生,歡迎至閱讀基金會網站,點選「南山中學(國中部)-ESL」隊伍,閱讀同學的完整議題探究歷程及青春研值。)
「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為「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主辦,由致力於台灣閱讀教育領域、已故柯華葳教授推動,《少年報導者》於2022年參與合作。我們希望讓孩子透過資訊探查,了解社會嚴肅事件的脈絡,並提升數位閱讀素養,也刺激老師的知能與創新教學。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可至「數位讀寫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