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竹縣中山國小/減少登山風險,安全向山行
「線上探究」系列文章為「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的優秀作品,參賽者皆為國小、國中同學。同學們會組隊尋找自己關心的議題,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透過探索數位資料,一步一步形成問題,接著找到對應的資訊,據此形塑觀點和結論。
《少年報導者》鼓勵同學們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展開提問,在探索議題的過程中,漸漸認識自己身處的世界。本篇文章來自新竹縣中山國小,同學觀察到,近年來,登山成為國人熱門休閒活動之一,登山人口大增下,也不幸傳出多起山難意外事件。同學們好奇,山難頻傳的原因是什麼?登山客又該如何避免遭遇山難呢?以下是同學們探討議題的經過與想法。
(文字/新竹縣中山國小五年級學生韓岩希、張弘毅、蕭博仁、曾繼慶;指導老師/新竹縣中山國小老師曾恕彰、張依惠;攝影/林彥廷;設計/黃禹禛;核稿/楊惠君;審閱/林玫伶;責任編輯/陳韻如)
台灣為登山大國,境內山岳林立,登山風氣也十分興盛,再加上自疫情無法出國後,更吸引了大量人潮湧入山境。許多著名山林聖地,在假日更是人滿為患,停車位一位難求。
其中不乏登山素人「越級打怪」挑戰高難度的路線,導致登山意外頻頻發生,讓救難單位疲於奔命,也引發社會大眾高度注目。
我們試圖從數據分析及登山意外新聞中抽絲剝繭,瞭解登山意外的樣貌並釐清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建構登山安全的觀念,讓民眾縱橫山林之餘,也能平安往返,留下美好的回憶。
我們好奇:山難意外頻傳的原因是什麼?
新聞上不時傳來山難的報導,甚至有人失去了寶貴的生命。我們發覺台灣山難非常頻繁,尤其2021年疫情爆發後,山難更是增加了很多,引發社會大眾普遍關注。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統計,2002年山難事件為38件,到了2021年上升到398件。這麼高成長的意外事件發生件數,不得不讓人去探究山難原因是什麼?也希望經由我們的研究,能夠減少山難事件的發生,讓登山活動更安全。
我們想了解如何改善登山安全,首先要知道山難事件的概況,像是山難的定義、山難數據統計、登山的風險等重要子題,接著對山難事件進行分類並瞭解其中的過程及事故原因。
有了這些重要的數據及資料後,我們找到了相對應的登山安全觀念,有些是救難單位的建議,有些是登山高手的心得,有些是政府部會的作法,逐步建構出增加登山安全的做法。

I・你不可不知的登山風險
何謂山難?根據消防署定義,民眾於山域從事登山、健行、賞景等運動休閒,遭遇身體、生命危害或意外事故等。在民眾印象裡,過去10幾年前山難是偶爾聽聞,但如今已變成一種常態性或經常性的存在,從官方數據中,也可以看出成長十分明顯。
這些山難的發生有各式各樣的原因,但以迷路最大宗,其次為創傷、疾病及墜谷等等。至於事故發生的族群,以自組隊伍為高。年齡層多趨於50到59歲的中高齡者,救援人力多以消防機關為主力。

忽視登山風險,揪團觀光強攻山林祕境
眾所皆知,台灣山區降雨量變化大,山高谷深、地形破碎,容易引起事故。爬山非常多樣,從小百岳到百岳,都吸引廣大山友爭相競逐。路程也從短短數小時到10餘天往返都有,當然其中所承擔的風險也有很大的差異。
這些年在影音平台及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帶有高技術、高體能的登山活動,也逐漸朝向親民化、觀光化發展。然而,大量的網路揪團,隊友素質不一就成為山難主要族群。
法規政策鬆綁,人人皆可輕鬆入山,獨攀也可以
隨著過去幾十年來針對不合時宜山地管制的檢討,時任行政院院長蘇貞昌在2019年10月21日正式宣布開放山林,鼓勵民眾親近大自然,減化申請手續並提出多項配套措施。當時申請進入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的人數立即成長了3成,隨之而來的山難也就逐漸增加起來,其中又以獨攀最容易引起議論。
其實這與其他先進國家的做法一致,因為開放山林的重要精神,除了政府需負起教育責任外,登山者也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II・破解山難迷團
在網路上蒐集了大量的山難新聞後,研究的過程中,發覺其成因可分成5種類型:路線迷途型、地形所致型、天氣影響型、身體不適型及準備不足型山難。
以路線迷途型山難為例,此類山難一直高居山難事件的首位,因為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真正迷途時,內心就會隨著時間開始惶恐、不安、急躁,並做出錯誤判斷,導致情況更加惡化,例如2022年和碩前副總裁爬山失蹤事件。

III・安全縱橫山林,Let’s go!

1. 出發前你該做的事
登山公認是一種嚴謹的體能性活動,所以充足準備實為登山最重要的第一步。主要項目有評估自己的登山能力,選擇適宜的山岳路徑,以及準備登山救難包、評估天氣變化、瞭解路徑最新狀況、慎選隊友、下載離線App,並且將登山計畫給予留守人等。
2. 行進中隨時做好撤退打算
登山界有句名言,叫做「山永遠都在」,而且旅程的終點不在山上,而是安全回到家。這意味著登山要有撤退的勇氣!所以在行走時就要常評估各項狀態,包括體能、天氣、路程、隊友狀況等。
例如可以根據自己的腳程與路線長度,設定折返時間與地點,只要在預定的時間尚未抵達,這時就該回頭下山了!除此之外,也要隨時評估天氣變化,因為下雨會增加失溫、滑倒的風險,若是雷雨來臨,在稜線上則應盡速下撤。
3. 你該熟悉的自救應變措施
當突發事件來臨時,登山知識與技能往往才是救命的關鍵。「最近的救援很遠」是登山時最重要的基礎認知,一般來說只要離開山屋、登山口超過3公里,救援至少要1小時以上才能抵達,長程路線更是動輒1~2天。
真的意外發生時,必須尋找安全避難處所來保護自己,同時在路途上建立適當的標誌,讓救援人員迅速發現受困位置。此外也要留意待援「333原則」:即失溫只能維持生命3小時、缺水可以度過3天、沒有食物則可以存活3週。
4. 登山專家均覺得目前登山教育不足
登山教育涵蓋十分廣闊,從登山裝備、登山穿著、登山技巧、登山醫學、科技運用、登山氣象,也包括登山倫理、無痕山林等觀念。
國內著名的女性登山家江秀真,兩度登上世界最高峰,完攀世界七大洲最高峰,自2007年開始全台校園巡迴演講,她造訪學校已超過1,100所,不斷為普及登山教育而努力。有山岳第一網紅之稱的雪羊則說到,爬山是一種「換位生活」,需要學習各式各樣的知識,來降低自身的風險。
5. 加強山域安全設施
許多人上山後才發覺手機訊號非常微弱,所以林務局及國家公園努力在手機訊號不佳的地方,廣泛建立通訊點,因為通訊點可用來報平安、打卡,出事時是救急、救命的關鍵。除此之外,政府每年均編列改善登山環境與設施經費,以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為例,曾在2020~2023年中程計畫中,興建多間避難型山屋,並改善山屋環境及步道安全設施。
6. 提升整合搜救能力
野外急救是一個獨特領域,並非一般醫師可全然勝任。因為醫師往往有學理,但缺乏野外實作經驗,並且很難以待救者的觀點來思考,所以國內需要培養更多野外急救專業人士。
2011年著名的張博崴山難事件,事件後續引發國家賠償、山難救助體制等爭議與討論,可見成功的山難救助,必須結合不同屬性的參與者,發揮團隊的力量,才容易達成。甚至有專家建言,台灣該有專門的山域搜救隊,取代防災救火任務的消防局。
7. 修訂法規政策
雖然政府採開放山林政策,但各縣巿政府卻沒有照著走。地方政府因擔心搜救過於頻繁及衍生龐大費用,因而制定「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該條例均訂定了許多罰責。
例如花蓮縣李明翰山難事件後,將出事的哈崙鐵道予以封山。許多山友對此不認同,形同是技術性阻礙人民親近山林,與國際登山發展趨勢背道而馳;並提出改進重點應置於落實面山教育推廣、提升登山者自我負責之意識、協助民間建構一個完善的山域救援機制。
結論與發現:山難原因多重,上山前多準備才能保平安

山難愈多,登山就愈危險嗎?山難的確增加很多,但從國家公園入園申請人數暴增、獲救比例及死亡率來推估,山難主因是參與登山人口變多,而導致需要救援的量變大,讓各消防人力不勝負荷,但危險程度並沒有顯著提升。
山難通常是複合狀況下產生,例如準備不足又遇到天氣不佳,而產生身體不適等狀況。如果出發前多做準備,路上隨時做好撤退打算,即可以減少意外的發生。
我們研究也發現減少山難事件並非改善單一因素即有立竿見影效果,必須多管齊下來進行,像是登山教育、自救應變能力、野外搜救能力等。
這次我們研究說到的山難救助,是指緊急狀況下需要求援,但是否許多是非急難救助,有濫用救難資源之疑,例如:走不動了,就請直升機協助,其認定很難有明確標準,未來我們還可以研究怎樣的情況下,才適宜進行山難救助,才能讓搜救資源發揮最大效能。
(本文為「2022年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國小A組特優獎,可至閱讀基金會網站點選「中山國小-K2 spirit」隊伍,閱讀完整探究歷程及青春研值)
「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為「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主辦,由致力於台灣閱讀教育領域、已故柯華葳教授推動,《少年報導者》於2022年參與合作。我們希望讓孩子透過資訊探查,了解社會嚴肅事件的脈絡,並提升數位閱讀素養,也刺激老師的知能與創新教學。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可至「數位讀寫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