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義市嘉大附小/「銀」造台灣,禍兮福兮?
「線上探究」系列文章為「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的優秀作品,參賽者皆為國小、國中同學。同學們會組隊尋找自己關心的議題,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透過探索數位資料,一步一步形成問題,接著找到對應的資訊,據此形塑觀點和結論。
《少年報導者》鼓勵同學們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展開提問,在探索議題的過程中,漸漸認識自己身處的世界。本篇文章來自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同學經常在新聞媒體上聽見台灣人口老化問題,多半報導都是呈現對台灣的負面影響,這讓同學好奇,難道人口高齡化的台灣沒有任何優勢嗎?以下是同學們探討議題的經過與想法。
(文字/嘉義市嘉大附小六年級學生李恩琦、許逸琳、許瑜恬、顧皓允;指導老師/嘉義市嘉大附小老師沈桂枝、薛夙芬;設計/王家琛、黃禹禛;核稿/楊惠君;審閱/林玫伶;責任編輯/陳韻如)
台灣面臨人口老化現象,雖然有好有壞,但許多媒體常將高齡者視為問題或壓力,所以我們好奇人口老化是否只有負面影響?經過探究後,我們發現,人口老化雖然會使勞動力下降、照顧人力不足等問題,但高齡者也會帶來銀髮商機、創造就業機會等影響。人口老化是不可逆的現象,因此,我們要以正面的態度迎向未來!
我們好奇:人口高齡化會為台灣帶來什麼影響?
台灣社會面臨人口老化的現象,預估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因此每個人有愈來愈多機會接觸到高齡者。在我們自己的經驗中,高齡者有時可以幫忙分擔家中的事務,但有時也可能造成家人的負擔,所以當新聞媒體關注高齡者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們很好奇,人口高齡化會為台灣社會帶來什麼影響?人口老化引發的是艱難的窘境,還是轉變的契機?為了跳脫可能的偏見,我們想深入探究台灣人口高齡化這項議題,以「銀」向美好的未來!
我們想先了解台灣人口高齡化的趨勢,因此在子題1探究人口高齡化的定義及趨勢,接著在子題2、3探究高齡化對社會帶來的挑戰與機會,最後在子題4進行整理、分析和討論,進一步找出人口高齡化是福是禍的答案,並提出面對高齡化,給自己、高齡者、社會大眾及政府的建議。

台灣人口高齡化的趨勢
為了解台灣人口老化的趨勢,我們先了解高齡和人口高齡化的定義,再從台灣的人口比例,看出台灣高齡化的趨勢。
根據「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高齡者指年滿65歲以上的人,又稱為銀髮族、老人、長者、資深公民等。
那人口高齡化是什麼呢?人口高齡化是指一個社會中,總人口中的年輕人數量減少、高齡者人口數量增加,讓老年人口比例相對提高的現象,也叫「人口老化」。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跟醫學進步以及國人婚育觀念改變有關,因為醫學的進步,讓高齡者的壽命延長,使人民平均的歲數增加。而近年來國人不婚、晚婚或是頂客族的人數變多,使得新生兒出生的比率降低,兩者逐漸導致人口高齡化。

從上圖可以發現,我國人口比率在1960年為底寬、頂尖的金字塔形,20歲以下的人口較多;近年則為中間大、兩端小的燈籠形,勞動力充沛;推估到了2070年,台灣人口以高齡者為主,社會的負擔較重。另外,台灣平均每位婦女的生育率,在2003年進入「超低生育率階段」,這讓政府在2010年把生育問題視為國安議題。
放眼望去,人口高齡化為世界趨勢,已開發國家都面臨著人口高齡化的現況,台灣也不例外,高齡化速度甚至在2020年達到全球第一。

從上圖可以看出從1980~2050年老年人口數上升,2050年到達峰值後才會下降。老年人口快速增長,使台灣高齡化的趨勢難以逆轉。我國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國發會預估到了2025年就會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說,每5人有1位是65歲以上老人;到了2034年,全國約有一半的人口都超過50歲。
根據以上的說明可知,由於台灣的出生率降低、預期壽命增加,在這兩波潮流衝擊之下,導致人口快速高齡化,不久的將來,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衝擊!台灣的銀髮暗礁
人口高齡化是台灣社會面臨的現況,在這急速湧至的銀髮潮流底下,是否隱藏著暗礁與挑戰呢?以下分為3大點來說明。
1. 勞動力下降,經濟衰退
根據資料,台灣到了2025年只有約240萬個幼兒,老人則高達約480萬名,每5個人就有1人超過65歲;他們4成沒有兒女,5成沒有孫子,7成的人住在六都,且可能面臨年金破產的風險,不一定能領得到退休金。這樣迅速老化的人口使勞動人口減少,總產出隨之下降,對勞動市場、經濟發展等方面造成許多困境與衝擊。除此之外,台灣有些業者不太願意聘請年齡較大者,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導致社會經濟衰退。
2. 照顧人力不足
10年後的台灣社會人口結構,每3.5個青壯年要扶養1個老人。試想,未來青壯年人口減少,但高齡人口增加,家中青壯年外出工作沒有足夠人力照顧高齡者,只好送去養老院;拜醫療進步所賜,長期病患存活時間逐漸延長,如此一來,安養及照護機構量能將面臨嚴重不足。居家照護僱用看護也要花很多錢,若由家人照顧,照顧者可能需辭去工作或者提早退休,影響家庭經濟,加上年長者的醫療費用,最後可能致貧。
3. 醫療資源匱乏
高齡者由於各項生理機能逐漸老化、代謝降低,心、肺、腎臟及神經系統功能衰退,導致高齡者容易罹患慢性病,必須長期就醫。而高齡者往往已退休賦閒在家,平時缺少親情陪伴的空虛,可能造成高齡者心理的失落感。大量的獨處時光,也凸顯獨居長者生活的冷清與寂寥。當高齡者發現周遭同儕、年齡相仿的親友陸續離世的消息,意味著自己也必須面對死亡。
另一方面,生活各項需求如果必須依賴子女提供,可能造成高齡者失去自尊和自主性。因此,對高齡者的照顧不僅要提供生理上的溫飽舒適,還要顧及高齡者心理的需求。這對家庭照顧者而言,可能會妨礙家庭的生活作息與生活品質,所謂「久病無孝子」,這些都會造成老年人安全感下降。
綜合以上說明,台灣社會在銀髮潮流的衝擊下,會使勞動、競爭、生產力下降,經濟蕭條;高齡者的照護耗費過多醫療資源,健保難保品質;而高齡者需要的陪伴將使照護人力負擔加重。
創造!台灣的銀髮浪花

銀髮暗礁雖然帶來許多挑戰,但我們發現台灣人口高齡化也激起許多美麗的浪花。
高齡者經過多年的工作,所累積的存款比年輕人高,擁有一定的財富,消費能力不容小覷。隨著國家社會推廣對銀髮族群的重視,預期壽命更長、也更健康,退休生活更充實,因此可以預見銀髮產業商機的發展具有更大的空間,是未來消費市場的主流。
例如,在心智方面,標榜預防和減緩失智症的拼圖、鍛鍊腦力的益智遊戲軟體,以及宣稱可以保養腦細胞的營養保健食品;心情撫慰方面,可以減少孤獨寂寞、療癒的玩具,如會撒嬌的玩具貓、會笑的機器海豹、會滴眼淚的娃娃等,未來都會蓬勃發展。
接著,針對老年人的起居飲食、醫療健康照護等方面,也可以促進相關消費市場的開展,例如到宅打掃整理、居家照顧高齡者沐浴清潔、社區老年食堂共食或協助載送往返醫院就醫服藥等,這些因應政府長照政策所產生的新興行業,可以為青壯年製造許多就業機會,達到「青銀雙贏」。
此外,年紀漸增是人生經驗的累積,高齡者具備知識、專業,心智成熟、工作敬業、忠誠,有難以取代的地位。有時50歲以上的生產力,甚至超越那些缺乏經驗的年輕員工。即使在退休後,仍足以指導並傳承經驗、影響晚輩。奉獻自我、當志工推廣健康的孫越叔叔,以及在職場上不輕易言退的張忠謀,都是耳熟能詳的銀髮族典範。
有鑑於此,勞工局也提供專人協助就業諮詢與職缺媒合,鼓勵企業廠商善用中高齡及高齡者的優勢以填補工作需求,共創勞資雙贏。此外,勞動部已推動「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期望能活化中高齡者及高齡者人力運用。誠如台南市勞工局長王鑫基所說:「薑還是老的辣。」讓老年人口延後退休,不僅可以加強老年自主性,也能讓這些珍貴的資源,持續貢獻。
最後,高齡者也是家庭的重要支柱,在雙薪家庭中常肩負接送孫子、幫忙料理家務等責任,讓年輕人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專心工作。此外,根據衛福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愈來愈多長者參與志願服務,對社會帶來貢獻,例如在醫院、社教機構如文化中心、博物館等,都可見高齡者擔任志工。高齡者透過勞動參與及社會安全的保障,能自主、獨立、有尊嚴地繼續生活,進而維持健康及自我實現,減少身心的依賴,展現「活力老化」、「老有所為」的行動力。老年人無給職的工作,不論是對家庭或是社會,帶來的正面貢獻,隨著老年人口規模的擴大而增加。
綜合以上的資訊,我們發現台灣人口高齡化這波銀髮潮流,正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成為轉變的新契機。
迎接福禍相依的台灣
經過探究我們發現,當一個國家高齡人口的比例占總人口數愈多,就會對社會造成許多負擔,目前台灣社會就是如此。然而,經由探究,我們也發現這也同時帶來了商機。我們將人口高齡化對台灣社會的影響整理如以下表格:

權衡利弊得失之後,我們選擇用正面的態度來看待人口老化這個社會現況,積極的迎向挑戰。人口老化的現象可以說是禍福相倚,如果把台灣人口高齡化看成「契機」而非「負擔」,就有可能把握機會,把危機化為轉機。
因此,面對高齡化社會,我們決定從自己做起,在生活中採取實際行動,逐步朝向美好的未來前進。當我們跟長輩相處、互動時,要接受世代不同的差異,學會傾聽並尊重長輩的意見,將心比心,用友善且正向態度,看待老化的現象,讓彼此更靠近。
此外,因應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提出「活躍老化」政策架構,希望高齡者持續參與社會、經濟、文化及公民事務等,除了可以讓自己在各方面獲得成長,也能改善人們對高齡者的負面印象。我們可以鼓勵高齡者持續工作並參與社會,擔任志工或導師、延後退休,也可以鼓勵高齡者持續追求夢想,維持對生活的熱情,讓自己的人生繼續前進,這些不僅有益身心健康、預防失智,而且可以讓高齡者更有活力。
面對人口老化,我國政府也提出許多政策,例如鼓勵更多適齡工作者加入職場、鼓勵生育、提升老人健康照顧及經濟安全保障、提供老人學習及社會參與的機會、建立完善的高齡者交通運輸環境、支持家庭照顧老人、推動高齡者社會住宅等政策,積極建立一個友善老人及無年齡歧視的社會環境。除此之外,國發會也針對高齡化社會帶來的勞動力不足,提出4項政策:提升生育率、從國外移民增加人口、增加有效勞動人數、用AI彌補勞動力不足。
總而言之,高齡社會的問題必須透過跨領域、跨世代,以及個人、學校、政府、企業的合作討論來解決。在高齡化的過程中,期待我們的社會風氣能漸漸從「照顧高齡者」的想法,轉變成「協助高齡者發揮能力」、「互助共享」的概念,秉持「青銀共融」的理念,讓長輩和年輕人彼此互相分享與學習,營造世代共榮的社會。
結論與發現:迎接超高齡社會,將危機化為轉機
台灣面臨人口高齡化的現象,造成了許多影響,是個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議題,因此以「『銀』造台灣,禍兮福兮?」為題,深入了解人口高齡化的現象和帶來的改變,以建立合宜的態度與觀念,「銀」向美好的未來。
首先,台灣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的速度是全球第一名。
其次,台灣人口高齡化面臨挑戰,台灣因為多數業者不太願意聘請年齡較高者,造成人力浪費,使勞動力下降,造成經濟衰退的困境;加上未來青壯年人口減少,且高齡人口增加,無足夠人力照顧高齡者,落入只能送去多數長者不喜歡住的養老院,或家中要隨時有人照顧高齡者的窘境。因為高齡者身體老化,需要耗費大量醫療量能及健保;大約10年後,可能出現每位老人只有3.5個青壯年扶養的現象,使工作人口負擔加重。
接著,對於台灣人口高齡化創造的機會,人口高齡化意味著銀髮產業具有龐大的商機,也會帶動許多新興行業的就業機會,高齡者本身也具有許多職場優勢和豐富人生的經驗能提供時間、精神與智慧貢獻社會。
台灣人口高齡化是福是禍?高齡人口增加會造成勞動力下降、照顧人力不足、醫療資源匱乏等問題;然而,人口老化的同時也帶來新契機。高齡者帶來銀髮商機,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也可以把他們的智慧與經驗傳承給年輕人,並服務社會。因此,人口高齡化造成禍福相倚的影響。
面對人口高齡化的社會現象,可先接納它帶來的挑戰,同時保持正面態度,把危機化為轉機。在與高齡者相處時,我們要學習接受世代差異並保持尊重且友善的態度;高齡者可以超越年齡的束縛,持續追求夢想;政府也可以提出延後退休、提供老人學習及社會參與機會等政策,在互助的氛圍裡一起創造共好的社會。
雖然我們很仔細的判別資料可信度,不過這份研究的資料僅來自於網路上的,缺少紙本、訪談和調查等第一手資料。此外,報告中引用的許多台灣人口高齡化趨勢的資料都是預估未來的數據,只是推測的結果而不是精確的數據,可能無法完全等同真實現況。由於這個研究題目比較有深度,我們又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在時間和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沒辦法每一個子題都找得到資料回答。例如原來我們希望了解「高齡」的定義隨著時代的變遷有沒有什麼變化,卻沒找到答案,或許以後可以再繼續探究。
(本文為「2022年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國小A組優等獎,可至閱讀基金會網站閱讀完整探究歷程及青春研值)
「柯華葳線上數位閱讀專題探究競賽」為「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主辦,由致力於台灣閱讀教育領域、已故柯華葳教授推動,《少年報導者》於2022年參與合作。我們希望讓孩子透過資訊探查,了解社會嚴肅事件的脈絡,並提升數位閱讀素養,也刺激老師的知能與創新教學。想了解更多相關資訊,可至「數位讀寫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