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滅的文化香火,小記者迎城隍報導
Podcast

金門迎城隍文化關鍵字:什麼是打花草、蜈蚣座?你不知道的金門文化,金鼎國小生告訴你

《少年報導者》Podcast全新規劃的「文化關鍵字」單元,將麥克風交給大小朋友,邀請10~15歲兒童及少年分享與自身、學校、家鄉,或這個年段孩子們關心的文化大小事。首集邀請到金門縣金鼎國小六年級同學蔡亦閔、林庭安、洪沛歆,分享他們看見家鄉迎城隍慶典背後的傳統文化故事,也想讓更多人知道:金門不是只有高粱酒和貢糖,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文字/編輯部


說到金門,不知道大家腦海中會浮現的關鍵字是什麼?高粱酒?古厝?貢糖?藍眼淚?菜刀?戰地風光?但關於金門在地的文化,可不只有觀光客看到的這些喔!今天我們要跟聽眾介紹的,就是宛如夏天版過年的熱鬧慶典──農曆四月十二迎城隍。

農曆3月全台「瘋媽祖」,在金門則是農曆4月「迎城隍」。今年(2023)的4月到6月,我們參加了一個非常充實的計畫,名稱叫做「不滅的文化香火──金鼎國小迎城隍紀實報導」。《少年報導者》由攝影顧問余志偉、專案攝影記者王崴漢共同策畫、啟動的校園在地影像共創計畫,第一個合作案在我們學校金鼎國小開展。2個多月的課程中,從專業攝影到新聞採寫、媒體識讀,在金鼎國小黃議霆、陳欣蘭、周文心老師帶領下,我們共12名同學完成一系列精彩的金門「迎城隍」的圖文報導。每一次的採訪、每一次按下快門片,都是我們對家鄉重新認識,更期待透過我們的作品,讓大家看見金門文化底蘊。

今天我們就用20分鐘,帶各位聽眾了解4個關於金門迎城隍的文化關鍵字,讓更多人認識金門傳統文化的故事。

#浯島城隍廟

金門「浯島城隍廟」是當地居民的信仰重心之一。每年農曆4月12日浯島城隍爺出巡,鞭炮及鑼鼓聲響徹金門街坊巷弄之間,對當地民眾來說,這段期間就好像過年一樣,許多居住台灣本島的金門人會返鄉參加。不僅如此,在地人自發性地籌組表演團體,不分男女老幼都參與其中,呈現出台灣本島不常見的遶境面貌。

這裡先說明一下,「浯島」就是金門的舊稱。那為什麼金門迎城隍是在農曆4月12日呢?根據我們採訪地方耆老的說法,農曆4月12日這一天是古地城隍爺在由「舊金城」分爐到「金城」,也就是後浦的「遷治」紀念日。後浦是指現在金城鎮東、西、南、北門4個里的範圍,4個里共同舉辦熱鬧的迎城隍活動,相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與台灣以城隍爺生日當作慶典日是不一樣的。

但浯島迎城隍的活動曾因國共戰爭,兩岸時局緊張的關係,一度停辦,直到1952年才恢復。隨著戰事趨緩,浯島迎城隍重新恢復辦理。浯島城隍爺出巡的時候,遶境隊伍所經東西南北門4個里的居民,會自發性籌組特色藝陣,讓遶境活動更精彩。

2020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城隍祭也在這幾年縮小規模,甚至得做出停辦的決定。疫情帶來的衝擊,減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讓珍貴的民俗文化面臨傳承困境。

今年是疫情後首屆迎城隍,城隍祭再次盛大開幕,除了規劃傳統儀式也恢復以往具觀光性質的活動,我們採訪來自台灣城隍廟的工作人員說,他是第一次來金門參加城隍祭,看到這樣盛大的活動,大家一起參加,同心協力地完成任務,讓他覺得很特別。

雖然當天天氣十分炎熱,但我們看到大家臉上總掛著笑臉;一旁則有觀眾手拿著香,站在廟口旁許久,等待神明的到來。對於遶境群眾而言,城隍爺如同家人般,為他們帶來歸屬感。雖然看不見神明,但透過拜拜、遶境等儀式,讓金門人再次繫起與城隍爺和傳統民俗的連結。

#後浦打花草

 在金門迎城隍的現場,有個吸睛的藝陣叫「後浦打花草」,男性表演者身上畫著丑角的妝容,隨著音樂拍打胸部,女性則手拎絲巾、穿著華麗,圍繞中間拿貢球的男子跳起活潑的舞步,沿途和民眾擊掌。團員是由一群島上的青年人士揪團組成,他們透過實體及網路的串聯,帶著想傳承文化的心願而來,而促成這一切的人,就是後浦打花草第一代團員馬根壽爺爺的外孫女──王丞瀞姊姊。

後浦打花草每年只在農曆4月12日迎城隍當天表演,但受到疫情影響,加上老一輩的凋零及青壯年移居外地,今年差點無法成隊。丞瀞姊姊收到我們想採訪的訊息,便邀請打花草創辦耆老──楊耀芸爺爺,從頭開始指導這群年輕「新血」,成功將打花草隊伍帶入今年的迎城隍陣頭中。

「後浦打花草」的起源要追溯到民國30、40年,當時金門屬於農業社會,居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在規律的日常生活中,大家茶餘飯飽之際會相約在廟前聊天、聚會,做一些事凝聚大家的感情,「南門歌仔戲班」也因此誕生。經歷兩岸戰爭及軍管時代,南門歌仔戲班在政府的鼓勵下,轉型成「反共抗俄閩劇研究社」,去軍隊表演文康活動。

隨著戰事趨緩,迎城隍重新恢復辦理,南門歌仔戲班成為南門里居民推薦的特色藝陣。團員們以唐朝民間故事《鄭元和與李亞仙》,並加入「打七響」,演出者需拍著手掌、手肘、胸及膝蓋,由類似行動劇的表演方式完成演出。

丞瀞姊姊2、3歲時,特別喜歡跟著外公到廟裡玩耍,也吵著要跳打花草;但等到丞瀞進入青春期,臉上的妝容成為一種包袱,她曾因此被同學取笑,讓她告訴自己:「不跳了,我不要再回去跳了。」

丞瀞姊姊大學到異地求學,在陌生的地方,沒有家人、沒有親戚、沒有任何熟悉的人事物,她開始問自己「我是誰呢?我來這裡幹嘛?我學完了商業設計,然後呢?」心中充滿疑問,當時正逢外公生病送到加護病房。打花草也漸漸沒落,戲班有人不捨打花草就此停擺,因此動員讓打花草再次恢復。

丞瀞姊姊回來幫忙「妝人」,那是她第一次接手外公化妝師的工作,她回想小時候外公常說:「你們要好好學,這個以後要傳承 ,」丞瀞姊姊說,當時年紀小,不懂什麼是傳承,更不會想到之後長大了該怎麼做,「後來才理解到,原來文化傳承是慢慢在參與的過程中,去感受、去了解後,才發自內心產生使命感。」

於是丞瀞姊姊在畢業前夕,與大學同學以打花草為主題設計一套文創商品,他們回到金門尋訪打花草元老成員,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將打花草這項民俗技藝保存下來。他們設計的「後浦打花草」在村復號展示販售,那是一間販售在地文創商品、推廣金門文化故事的商店。

今年的參與者大多因為參加村復號舉辦的相關活動,燃起對傳承文化的興趣,從排練到正式演出,我們在一旁感受參與者努力想學好的決心,也見證楊耀芸爺爺笑著認可這群新生代對於文化傳承的用心。

#天震堂醒獅團

天震堂醒獅團和剛剛介紹的後浦打花草不同,天震堂擁有自己的練習基地,也有固定班底,並招收一群6到18歲的青少年接受訓練。

我們到訓練基地採訪了幾位表演者,了解到小朋友們對天震堂的情感及向心力,例如就讀小學三年級的隆隆就說:「我喜歡這裡全部的人,尤其阿偉教練,上他的課很開心,但如果沒專心練習就會被罵。」

天震堂聚集一群不同年齡層的青少年,團員大多由長輩或朋友介紹,也有人透過學校社團認識天震堂。他們都對傳統民俗,尤其舞獅有興趣而來到這裡。隆隆向我們表示,練習最辛苦的,好比蹲功架時大腿會酸、打鼓演出時腳必須畫大圈,一不注意褲子就會破掉。

這些訓練雖然辛苦,但每到練習時間,小朋友便呼朋引伴,一人扮獅頭一人扮獅尾,培養彼此的默契。還有小朋友說:「我希望可以像那些大哥哥一樣,成功把腳站在搭檔肩膀上。這是很高難度的,上次我們拜拜有許願,結果下次就成功,」在這些孩子心中,神明似乎成為他們的教練,除了傾聽煩惱,也為每次的挑戰帶來信心。

天震堂有一位靈魂人物,是小朋友們口中的師公、也是這座獅館的負責人許績才先生,他向我們說明道館供奉神明的意義:「練習過程有很多危險,這邊要有神明保護小朋友的安全,而且神明在這邊,也讓他們學習如何尊重,你會尊重神明,就能學會如何尊重長輩還有老師。」作為土生土長的金門人,許績才致力於傳承金門的民俗文化,希望在傳統技藝漸漸式微的時代,延續這份香火。

傳承路,並不順遂。最初培養的學生上國中後,升學壓力日益增大,一個個退出練習行列,許績才只好回到小學從頭再來。10多年後,終於有一批學生從小學練到大學,長年的耕耘也讓讓經營困境有了轉機,當地居民一個個贊助道具、服裝還有經費。如今,天震堂成為金門最聞名的陣頭之一。

許績才提到,「雖然這些孩子不是我們生的,我們卻有義務要教導他往好的方向走。」小朋友們在團隊中互相磨合,學習如何尊重彼此。這樣的生活帶給孩子教科書外的收穫,他們在這找到自己的定位——有人舞獅,有人敲鑼打鼓,團員從訓練中訂下目標並努力實踐。

許績才營造大家庭的相處模式,把團員當自己小孩、孫子對待,透過以身作則和諄諄善誘,結合信仰的力量,天震堂呈現出不同於傳統陣頭的形象。

這個空間裡神人共處,團員彼此間沒有血緣關係卻有家人般的熟稔。新舊世代文化的思潮,隨著香煙繚繞默默交織而成一種新型的文化,綿延不斷。

#蜈蚣座

蜈蚣座是金門迎城隍最特殊的陣頭,也是最吸引觀光客的表演之一。它是由很多長長的木板串接而成,可左右活動,每塊木板有兩個座椅,小孩子妝扮後坐在上頭,由大人抬著緩慢前進,相傳蜈蚣座出巡有驅魔招祥、除惡辟邪的意義。

2011年,金門曾以「世界最長純人力肩扛蜈蚣座陣頭」創下金氏世界紀錄,當時的蜈蚣座總長達到176公尺,座上搭載了200名妝人小朋友,行進超過1.6公里。對民眾來說,扛抬蜈蚣座不但是力量的表現,更是民眾團結意識的展現,過去的蜈蚣座曾經一度改為鐵架輪胎運作,但是傳統文化的覺醒,讓蜈蚣座再度改以人力扛抬。

金門民間盛傳,孩童參與蜈蚣座妝人後「聰明健康好育養」(台語),扛抬蜈蚣座的人員能獲神明加持,學業事業都能平安順利。可惜今年因為規畫期程等因素,取消親子蜈蚣座體驗活動,希望在來年可以順利舉辦。

當起小記者的全新體會

透過這次的採訪及拍攝中,讓我們體會到節慶的意義在於凝聚當地居民、傳承屬於金門人的傳統文化,藉由課程參與其中,一路從籌備到遶境當日,以鏡頭見證一場大型民俗祭典的復甦。

參加這個活動之前,我們對城隍祭沒什麼印象,沒什麼概念,這明明是我們的家鄉文化,我們卻一點都不了解。

看見表演者特別的妝容,美麗的姿態,有趣的動作,每一位表演者都以他們參加的陣頭為榮,一點也不害羞,這讓我們好佩服,也很訝異有許多人為了傳承付出心力,重啟一代代傳下來的文化,更了解到原來報導工作是那麼辛苦與艱難。

原來,讀者看見的每一篇報導,都是記者辛辛苦苦採訪、整理而來,當我們實際做了記者的工作時,才了解原來記者不單單只是寫寫文章而已,還要先透過準備、採訪、深入瞭解、整理,才能完成一篇報導。希望我們所產出的系列報導,能傳達給讀者對於文化傳承的正面意義。

訂閱《誰來讀新聞》

感謝你的收聽!邀請你透過Apple Podcast、Spotify或其他收聽平台免費訂閱少年報導者的Podcast《誰來讀新聞》,及早接收更新通知,最新一集上線就會通知你唷!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編輯部 《少年報導者》是由非營利媒體《報導者》針對兒少打造的深度新聞報導品牌,與兒童和少年一起理解世界,參與未來。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