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朱宥勳的閱讀素養關鍵字:為何台灣學生文章情感理解力不足?呵護孩子寫作的「黃金之心」,用真心話取代華麗技巧

《少年報導者》Podcast「新聞關鍵字」單元,邀請到文學作家朱宥勳擔任客座總編輯,將要用20分鐘帶大家了解4個閱讀素養的新聞關鍵字,將帶你理解如何閱讀一篇抒情文?以及如何透過文字媒介的特性,一邊閱讀,也能經歷如同劇場般歷歷在目的情境,創造出共同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如何掏出潛藏每個人內心最珍貴的「黃金之心」,寫出真摯動人的文章。

(文字/編輯部


我是朱宥勳,這一集擔任少年報導者「新聞關鍵字」的客座總編輯,我現在是一名專職作家,同時也在YouTube上開設頻道推廣文學閱讀,今天會先從一則新聞的分享,帶出我對於閱讀理解的一些看法。

近日有一則新聞是關於台灣的國際閱讀素養調查(PIRLS),5月公布調查結果,我們參加第4屆,這一屆平均分數比2016年下滑了一點點,在57個國家代表當中排名第7名。這件事其實跟一般人想像的不一樣,同學可能常聽大人說,現在台灣學生閱讀能力普遍都不好,但我們在57個國家裡面排名第7名,雖然不是頂尖的,也不算太差。

不過裡面有一件事情非常有趣,評比中有兩個項目,一個是故事性的故事體,一個是論說、說明類的文章,這兩種閱讀文體的能力,台灣學生是說明文大於故事體。

還滿奇妙的,台灣大概在108課綱之後,才開始比較多去考申論題,考這種說明性的文章、閱讀理解的東西,結果台灣的學生好像反應很快,馬上一瞬間在這裡就迅速超車往前走了,可是我們對於故事感知、情緒表達的能力,好像相對應來說沒有提升,變得比較落後。

(延伸閱讀:〈小四國際閱讀素養調查,台灣排名世界第7,但文章情感理解力不足〉

我今天想要從這個新聞出發跟大家聊4個我覺得可以延伸出來的關鍵字,第一個是「抒情文公式」,這是我自己的一個想法,我們先來理解一下抒情文是什麼東西,我會說抒情文等於經驗加情感。再來,我們進一步詳細來拆解抒情文這種感情類的文章,會有的一些狀態跟要素,那就是「想像」與「共感」。最後,我要來講一個可能很多同學在寫作文的時候會有的困惑跟感覺,那就是「真心話」,講真心話這件事為什麼這麼困難呢?

#抒情文公式:經驗+情感

從小到大,我遇到了很多朋友,包括老師在內,都有一個共同困擾。國小課文中是不是都會分類抒情文、記敘文、論說文、說明文,但你仔細想一下,抒情文跟記敘文是不是超級難分辨的?

我小時候每次看到就覺得很奇怪,這個抒情文也有講故事,為什麼不是記敘文?或者說,這個記敘文後面也有一個感覺,內容也很悲傷,為什麼不是抒情文?我小時候並不理解。直到長大之後,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各位,這個分類方式從一開始就是錯的。我們的國文課本以現代文學研究的觀點來說,有很多東西是沒有更新的知識,所以可能是錯誤的。只是很可惜,在課綱還沒改過來之前,你在學校考試可能還是要面對這個難題,但你自己要知道,這個東西的分類是有點問題的。

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其實抒情跟記敘並不是兩種文章,應該是兩種成分,就好像我們平常吃東西的時候,這道菜裡面有肉有菜,這是兩種成分,我可以把肉跟菜炒在一起,它不用一定要分成兩盤菜。如果你用比較文學一點的講法,我們不一定會用抒情跟記敘來說,我們會說,其實所有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經驗加情感的組成。

「經驗」就是我經歷過的事,我聽過的故事、我看過的事情、我遇到的這些狀況,這個東西我們把它寫下來,這個動作就是記敘。我今天出去買菜,有一隻狗在追我,所以我就很害怕逃走了,我把這個過程寫下來。

「情感」則是你發生了這些事情之後,因為你是人,不是機器人,一定會有一些感受,把這些感受記錄下來的動作叫做抒情。所以,無論是記敘還是抒情,其實是動詞,它真正的內容應該是兩個成分表,就是有經驗、有感情。

通常在學校寫抒情文的時候,我們都會覺得感受很重要,老師都會問你心得、感想,要你把感受講出來,所以我們就會很直覺的開始把自己所有感受寫進文章裡,你就會不小心在文章裡面大量的書寫你的感情。

比如說畢業旅行,600字的作文就會花400字在告訴大家「畢業旅行有多快樂」,然後你就會發現,寫了兩行之後,就不知道該怎麼寫快樂了。因為「我很快樂」,4個字就寫完了,我怎麼可能把它衝到600字,這很困難。分享一個抒情文寫作上的小訣竅,文章的重點確實是你的感覺,可是這個感覺,並不只能靠直接把感覺描述出來。事實上很多時候是把你的經驗講出來,大家就會跟你有一樣的感覺,所以這600字裡面,其實大多數時候應該要花更大的力氣去寫你經歷了哪些事,然後讓大家一起有感受。

假設我今天失戀了,我一直跟你講我失戀了好難過,整天以淚洗面,我在床上每天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這個其實大家沒有感覺。但如果我可以告訴你,我跟這個女朋友是怎麼認識的,然後我們之間曾經一起發生過什麼事,因為怎麼樣的誤會所以她跟我吵架了,吵架之後,因為我又很倔強不願意道歉,最後她受不了跟我分手。

當我把所有過程講出來之後,不必說太多我的感覺,讀者也會感受到這個人現在真的在經歷失戀的難過。所以其實呢,抒情文等於經驗加情感,但是有一個附加小條件是,在文章裡面經驗通常比情感要多,我甚至有一個給學生的標準就是,你的經驗一定要超過整篇文章的一半,甚至到80%都沒關係。

如果這裡有國中的同學,你仔細回想一下,我不是亂說的,在國中國文課本裡面隨便找一篇現代散文,比如說最有名的朱自清的〈背影〉。〈背影〉中要講的感情是作者想念爸爸,可是你仔細看整篇文章都在寫什麼?爸爸送我去坐火車、爸爸拿毛衣鋪在位子上、爸爸買橘子⋯⋯,當中沒有一句話是直接講述「我想念爸爸」,可是看完就知道作者思念爸爸的情感,這就是經驗要比情感多的意思。

#參與想像

第二個關鍵字就是「想像」。文字這個媒介最有趣,也是最麻煩的一個地方。你今天如果是看電影或者玩一個遊戲,你戴上VR,其實不太需要想像,坐在這邊,畫面及聲音就一直來,它很具體清楚。但是,文字是一個沒有那麼高科技的媒介,所以它一定需要你在閱讀的時候,稍微動用一下想像力。

希望各位接下來可以有一個簡單的小練習,很多人讀文章會說讀完沒感覺對不對,請你在讀文章的時候,想像你的腦袋裡面有一個劇場,這個劇場上面是一片空白的,它舞台上一開始什麼都沒有,但你看文章的時候,你看到什麼,你就把那個東西丟上舞台。

例如:文字寫著「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舖好座位」,我就開始知道有爸爸、有毛衣、有座位;他要去買橘子,爸爸很胖在那邊爬上爬下,我的腦袋裡面就有了月台,然後就開始爬上爬下⋯⋯。你只要做這個很簡單的想像練習之後,你會發現,大多數文章讀起來就會變得好看很多,而且你也不太需要花力氣真的去分析篇章結構、修辭手法,看到什麼丟進舞台,舞台跑完一輪,你就像看完一支影片一樣,什麼都知道了,什麼都會感覺到。所以,想像其實是閱讀文字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

有的同學會說,這麼麻煩幹嘛?我看影片就好了,拍成影片就好了。是沒錯啦,如果你有能力拍成影片的話那很好啊,可是你要想喔,我今天寫600字的文章,需要的東西就只有一張紙和一支筆,成本超級低,隨時隨地可以做。但是,600字的文章如果要拍成3分鐘的短片,那就要找攝影師、有收音設備、錄影機,還要先寫腳本、要調度燈光、勘景、找演員⋯⋯,你會發現這個成本非常非常巨大,它不是人人都隨時隨地玩得起的。

你有資源當然很棒,可是如果沒有的話,生活中任何的吉光片羽,一點點的想法,只要拿起筆來就可以寫了。所以文學的強項並不在於它有多麼精緻,反過來,文學的強項在於它很便宜、很輕鬆,隨時都可以創作。唯一的代價就是你需要一起參與想像,這個代價都是不好的嗎?其實也不是這樣的,如果你在閱讀一些比較深度的文學作品的話,你就會知道這個想像反而塑造了一個有趣的空間。每個人在讀同一篇文章的時候,腦袋裡浮現出來的想法都會有些許的差異,這個一點點的差異就是我們所謂的想像空間,會有不同的詮釋,所以文字的簡陋既是它的缺點,必須要想像,但這也是它的優點。

正因為文字想像出來的樣子是沒有限制的,你自己可以想像一下,任何一部大家愛看的小說,大家好迷戀當中的男主角、女主角,只要拍成電視、電影的時候,大家經常都說:這個女主角不夠美、這個男主角不夠帥,其實是那個女主角不美不帥嗎?不是,是因為你的想像比他更美更帥。

#創造共感

那有了想像之後呢,連帶就會帶來一個更重要的效應,也就是第三個想跟大家談的關鍵字,就是所謂的「共感」。我剛剛建立了一個圖像,有一個劇場,當你在這個劇場裡想像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不知不覺地會把自己放到跟作者文章中所描述的的同一個空間裡。雖然這故事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你沒有真的看到爸爸買橘子的故事,可是你會好像就在旁邊,他在哭的時候,你也覺得好像有點想哭,會有很強烈的感覺進來,這個是文字另外一個很好的一個功能,就是共感。

其實,如果沒有文字的話,人類的文明會侷限在一個很小很小的範圍內。為什麼呢?打個比方,今天我跟我女朋友吵架分手了,我此時此刻很難過,那明天該怎麼告訴你我難過呢?難道把我的女朋友找回來,兩個再演一次給你看嗎?不可能,所以這個時候,文字的記錄能力、延伸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把感情送到更遠的地方。所以文字是一個成本低,但是能夠把你的情感往前延伸到很遠的地方的一種媒介,這種媒介的共感能力是很強的。

#真心話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們又該如何加強自己感知到作者的情感、感知到文章要表達什麼的一個能力?如果換作你來寫,要怎麼樣寫出一個真的能夠打動人的內容?都先不談一些複雜的文學技巧,文學有很多很多技巧三天三夜都講不完,但是最核心跟最困難的一件事情,其實是願意把真心話寫出來。

事實上「真心話」在寫作場合裡是最難得的,我們在文學散文中最珍貴的叫做「黃金之心」,意思就是我把真心拿給你。散文可以沒有技巧,可以沒有華麗繁複的手法,可以沒有深厚的知識,但是「黃金之心」是不能丟的,可是各位大人小孩可以感覺一下,你寫作文的時候,你真的都會把真心拿出來嗎?

我不苛責你,因為從小寫作文的時候,我也不會把真心拿出來,這是為什麼?我們回想一下,其實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大人們常常會不小心的傷害到我們的真心。當我發現一件事好有趣,跟爸爸媽媽講,他們可能正在忙,就會不小心說:「等一下再說。」我就會覺得有點挫折。或者我在學校發生一件事情好想跟老師分享,我寫在日記裡,結果得到老師的評語是,「這件事情很危險,不要再做了。」我就覺得好受傷,我明明跟你講的是一件很認真的事情。

所以,我覺得應該先建立一個共識,當我們在面對對方書寫自己的情緒給我們時,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先不要批評」。這個情緒也許第一時間不能理解,也可能不能接受,要做的第一件事應該是先去問:「為什麼你會這樣想呢?」你先去問這個問題,讓對方講出想法,也許就能夠把兩個人之間的情感連接起來了。一旦溝通斷掉,人都是怕受傷的,接下來無論做什麼,都會再講真心話了。

不講真心話的外顯結果就是,好像經常在考試或作文比賽看到那種作文,修辭非常華麗,文字好像很厲害,但是你仔細一想,又好像什麼都沒講。那個人假假的,很像塑膠,這樣子的文章其實不是好文章,而且現在大家也愈來愈不喜歡看到這種文章了,老實說,大考中心也希望你寫得比較真誠一點,把你內心的想法寫出來。

我覺得這是需要大家共同建立一個讓彼此安心的環境。我最後舉一個很小的例子,我媽媽是一位小學老師,她最近退休了,但是在前面10幾年我常常去她的班上當她的義務助教,教她的小學生怎麼寫作文。我後來提出要一起參加學校的親師座談會,我先跟家長們約定好,我會把孩子的文章給他們看,但他們必須答應我,不管看到什麼,都不可以批評,也不要跟孩子說:「幹嘛寫這個!」寫什麼都是好的,我只怕孩子不寫他想寫的東西。

其實,我一開始就跟同學說寫什麼都可以的時候,大概四、五年級的孩子已經不相信我講的這句話了,因為已經被傷害了四、五年。所以,我會真的出一些亂七八糟的題目讓他寫。比如說,我會故意讓他們寫一件最丟臉的事情,當學生開始放開心胸,願意開始亂寫之後,到了學期末發下自由命題的作文,他就會比較願意寫出真正發生過的事情。

我也鼓勵同學們好好地去寫,因為當你把真心話講出來的同時,其實也是在鍛鍊寫作能力,當你不寫真心話,都使用修辭、成語或其他技巧來掩蓋這些東西的時候,其實你在變相關掉觀察與感知世界的能力。你現在可能不覺得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如果你一直習慣這樣,5年、10年後,你會變成一個外面長著厚厚一層殼的人,你會更難感受到他人的感情,也更難感受到自己的感情。所以,從現在開始,其實說真的,好好的把真心話說出來、寫下來,對大家、對你自己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訂閱《誰來讀新聞》

感謝你的收聽!邀請你透過Apple Podcast、Spotify或其他收聽平台免費訂閱少年報導者的Podcast《誰來讀新聞》,及早接收更新通知,最新一集上線就會通知你唷!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編輯部 《少年報導者》是由非營利媒體《報導者》針對兒少打造的深度新聞報導品牌,與兒童和少年一起理解世界,參與未來。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