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與身體自主權

TikTok上的#MeToo運動──青少年善用社群潮流分享性騷擾受害經驗

2021年有一支約50萬讚數的TikTok影片,鼓勵女孩拍攝影片細數遭遇過的性騷擾形式,每說出一項便折一根手指,其中包含莫名收到陰莖照、被要求傳裸照、走在路上被言語性騷擾、拒絕邀約後對方卻死纏爛打,以及被迫進行與性相關的行為。

年輕女性分享自身性騷擾受害經驗的影片在2020年蔚為風潮。2021年的影片「折手指:性騷擾版」則是關注青少女遭遇到的性騷擾,希望讓大眾注意到這類行為有多氾濫。這支2021年的影片也成為2017年#MeToo運動後的TikTok青少年翻版。

這波風潮結合了幾乎所有年輕女孩都會面對的兩個現實:無所不在的社群媒體以及每天不斷上演的性騷擾。身為發展心理學家,我認為這股潮流透露年輕世代已經發展出一套現代方式,以應對長期存在的問題。

(作者/克莉絲提亞.絲貝爾斯.布朗(Christia Spears Brown);翻譯/王琳茱;設計/王家琛;審閱/徐志雲;責任編輯/陳韻如


網路世界中的年輕人

在疫情爆發之前,美國民調機構和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份調查報告就發現美國幾乎有一半的青少年說自己「幾乎無時無刻」不在線上。而疫情期間的遠距教學則讓他們被困在家,只能更加仰賴社群媒體適應被迫中斷社交的生活型態。

封城與遠距教學對青少年來說特別痛苦,因為他們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讓他們對同儕互動的需求達到巔峰。

青少年每天花費更多時間在社群媒體,而在此同時這些平台上的內容也愈來愈關注社會議題與「現實生活」的挑戰和擔憂。

青少年性騷擾氾濫

這部在社群流行的影片討論了青少女生活中最大壓力來源:性騷擾,這點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在針對國高中女生進行的研究中發現,有四分之一的女學生在五年級時就經歷過性騷擾,其中包含言語性騷擾、黃色笑話、帶性騷擾意味的舉動以及目光。到了八年級則有一半的人都有這些經歷。我和同事發現有9成的女生在高中畢業前至少經歷過一次性騷擾。

性騷擾如此泛濫,在走廊或學生餐廳等公共場所都會發生,因此到了國中時期幾乎所有學生(96%)都曾經在學校目睹性騷擾。如果不是在學校內發生,也會在手機出現:有8成的年輕女孩表示她們至少有一位朋友曾經被男生要求傳送「性感照或裸照」。

這些性騷擾經驗對女孩造成了傷害。女孩們形容性騷擾讓她們感覺「骯髒,像個垃圾」、「糟糕」、「害怕」、「憤怒和難過」以及「像是次等公民」。有76%的女孩表示她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因為自己是女孩而感到不安全。

女孩經歷愈多性騷擾,就愈有可能感到情緒困擾、憂鬱和困窘,自尊心降低,面臨藥物濫用問題並產生自殺念頭。她們對自己的身體態度變得更加負面,許多女孩不喜歡自己的身體,開始出現可能導致飲食障礙症的飲食習慣。而且女孩經歷的性騷擾愈多,就愈有可能在學校受苦,更常缺席並對學業失去興趣。

獨自面對

沒錯,即使造成上述種種嚴重後果,女孩大多鮮少談論自己的經驗。雖然她們在研究中表示自己感到害怕、憤怒、無助與困窘,她們依然很少向老師或家長回報,也很少請加害者停止行為,絕大多數是因為擔心社會後果。

超過6成青少女擔心遭到報復,認為如果她們與加害者對峙或檢舉加害者,「對方會想要復仇」。超過半數的女孩擔心一旦發聲,其他人會不喜歡她們,或是擔心其他人會覺得她們「在找麻煩」或是「只是情緒化」。有一半的人覺得沒人會相信她們。
因此超過6成的青少女表示,她們試圖「忘記」或「忽視」這些性騷擾,將其視為「女孩生活中的一部分」,選擇不談論這類行為。然而,試圖忽視性騷擾往往於事無補。過去數十年許多研究探討了面臨壓力事件最有效的方法,而結果發現尋求社會支持和面對壓力源是遠比淡化或忽視問題更為有效的應對策略。

虛擬卻有益的連結

儘管最新的社群媒體風潮可能看似微不足道,但在TikTok影片中討論性騷擾經驗可能具有深遠的益處。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與他人建立聯繫,研究顯示,雖然被動地瀏覽他人的社群媒體動態可能導致與他人進行負面比較,進而對他人看似更美好的生活心生羨慕,但積極使用社群媒體,也就是發表自己的想法,可增強個人對社會的連結感。

社會連結又會進一步增進心理健康,而社群媒體對女孩的影響特別明顯:研究發現使用社群媒體來誠實談論自己的女孩,會感受到比較高的社會支持,提升了她們的身心健全與正向感受。

這種誠實的社會連結感對青少年性騷擾受害者特別重要。我們的研究發現年輕女孩一旦相信能夠獲得同儕支持,就比較願意起身為自己發聲並且與性騷擾加害者對峙。如果在社群上誠實揭露自己的經驗讓這些女孩感覺與他人建立連結,她們在現實生活中也可能更有勇氣發聲

讓性騷擾無所遁形

最近這波潮流除了對錄製影片的女孩有所幫助,也很可能幫助觀看影片的人。2017年的#MeToo運動讓超過半數的青少女覺得自己可以跟其他人分享遭遇,她們不再感到如此孤獨。

這波潮流也讓這些每天上演且無所不在的問題行為受到正視,性騷擾不再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意識到這點對於女孩來說是好事。

這股潮流讓男孩也受益,使他們可以看到女孩並不喜歡這樣的舉動。我們的研究指出男孩會騷擾女孩絕大部分是因為效仿同儕,而且這樣的行為已經成為日常。他們常常覺得這種行為是男孩表達愛意的方式。男孩很少被教導性騷擾是什麼,而且他們通常沒發現女孩深受其擾。

或許這些45秒的短片可以不只是一股潮流,而是成為所有青少年都需要看到的重要訊息。

(閱讀英文版,請點:〈#MeToo on TikTok: Teens use viral trend to speak out about their sexual harassment experiences〉。更多主題的英文文章,請見《少年報導者》「英文新聞」。)

*原文〈#MeToo on TikTok: Teens use viral trend to speak out about their sexual harassment experiences〉刊載於國際研究型非營利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網站,已獲授權翻譯刊載。

The Conversation簡介

《對話》(The Conversation)是一家非營利媒體,2011年在澳洲成立。網站內的文章都是由學者和記者合作撰稿,他們將複雜的資訊轉化為易懂的文章,供社會大眾閱讀,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研究型新聞媒體。

The Conversation

【讀報】本篇文章有讀報功能,中文讀報由詹婉如錄製。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克莉絲提亞.絲貝爾斯.布朗 美國肯塔基大學心理學教授。布朗教授主要研究孩童如何發展出性別與種族刻板印象,並探討如何干擾刻板印象之形成。她同時研究孩童與青少年如何理解個人與結構上的性別與種族歧視。她的... 了解更多 王琳茱 畢業於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口譯組,目前為口筆譯自由工作者與書籍譯者,翻譯著作包含《強人時代》。 了解更多 王家琛 設計系畢業的插畫及手刺繡工作者,喜歡將生活中的見聞以不同媒材紀錄。理性設計;感性創作。透過雙手把模糊的感知化作具體圖像進行溝通,引導觀者走進故事。 了解更多 徐志雲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從小在金門長大,現在是一個精神科(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身心科)醫師,除了看大人,也專門看兒童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另外還熱衷同志運動,當過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