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假的

台灣芒果超級強,農民用外來種改出本土種?

夏天一到,水果攤上就出現好多不同品種的芒果,但你知道嗎?香甜多汁的芒果雖然不是台灣原生果樹,不過說是由台灣農民「發揚光大」也不為過。

早期,台灣的芒果品種幾乎都是從美國遠渡重洋而來,厲害的台灣農民,在沒有正規訓練下,自行用這些「洋芒果」土法煉鋼,在自家果園育出許多膾炙人口的芒果品種──像是現在台灣栽培面積第三大、產量第二多的「金煌芒果」,就是由高雄農民黃金煌培育出來的。

(諮詢專家/李雪如;文字/林慧貞;設計/藍酪林珍娜黃禹禛;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陳韻如


台灣芒果的前世今生:土芒果原是荷蘭人引進?

相傳荷蘭統治台灣時,引進了現在俗稱的「土芒果」。1950年代後,「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簡稱農復會,農委會前身)引種考察團從美國佛羅里達州引進愛文、凱特、海頓等品種,俗稱「洋芒果」,開啟台灣大規模栽培芒果的先例。

有別於其他水果或蔬菜仰賴農政或學術單位研發,許多芒果品種都是由民間自行培育出來的──台灣農民從愛文、土芒果、凱特、海頓、懷特等外來品種,再改良研發出金煌、玉文、夏雪、蜜雪、農民黨等等,如今台灣芒果品種超過10個以上。

有些農民愈種愈有興趣,乾脆在自己的芒果園育起新品種,因此很多台灣芒果新品種,都直接以研發農民的名字或地名命名。

哪些台灣芒果以農民命名?

像住在高雄六龜的農民黃金煌,就拿了好幾個品種試種,用美國「凱特」為父本、印度「懷特」為母本,雜交育出下一代──也就是現在市場上看到黃澄澄碩大果粒、堪稱芒果界巨人的「金煌」。他因此獲得「神農獎」,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金煌芒果,更一路飄洋過海,外銷到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

1970年代後育成的金煌芒果,是台灣第一個民間培育的芒果品種,勵志故事啟發更多農民投入育種,而且命名都非常有草根味。

例如「農民黨」主席張銘顯熱衷育種,用愛文和懷特育出來的芒果就叫做「農民黨一號」;1995年問世的「玉文」芒果,則是住在台南玉井的郭文忠,用金煌和愛文雜交培育而成,以地名和自己名字稱呼。

新品種產出難度高,夏雪花14年選種培育

芒果幼年期很長,必須經過至少4年才能開花結果,結果後還要觀察性狀(Phenotypic trait)(註:性狀(Phenotypic trait)指的是生物體的遺傳特徵。)有沒有符合市場要求,例如抗病性高、易於儲藏運送等等。由於結果時間長,為了一次選拔多一點品種,種植的面積也要夠大,管理很需要人力,選定品種後,最後還要測試這個品種性狀是否穩定、取得品種權等等,正式育出一個新品種通常需要10年以上。

近年頗受市場好評「夏雪」(高雄3號),是2008年由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李雪如研發出的新品種。高雄區農改場從1994年就開始進行芒果品種改良,經歷長達14年才成功。 

芒果品種多,除了金煌,其餘民間育出來的種植面積都不大,市場上不一定認得出來這個品種的長相特性,也導致相同品種可能被叫成不同名稱。一個品種最開始被叫做A,但為了便於銷售、凸顯與眾不同,到了另一個農民手中可能就被稱為B。

李雪如估計,台灣市面上的芒果可以追溯源頭、經過較嚴謹命名程序的品種數量不多,大概只有10來種。

吐一顆芒果籽就能長出新品種?育種大不簡單

很多人誤以為,隨便吐一顆芒果籽就能育成新品種,事實上,選種、育種一點也不簡單。選拔新品種必須有性繁殖,培養「實生苗」,即從種子開始種起,不能用枝條直接嫁接。

為什麼芒果有這麼多民間育出來的品種呢?和它的生長特性習習相關。許多蔬菜的父本和母本需要「很純」,才能生產出很純的第一代(First filial generation, F1 ),若農民自行留種繁殖,下一代的性狀很容易跑掉;但芒果屬於異交作物,不同株芒果樹可以彼此雜交授粉,農民會挑選長得不錯的芒果,留下種子培育,漸漸就有可能育出一個新的種。

雖然農民自行育種的程序沒有研究單位嚴謹,但這些臥虎藏龍的民間高手,豐富了台灣芒果光譜,李雪如敬佩地說:

「許多農民都是我們(研究員)到農改場時,一定要認識的前輩。」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李雪如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從專科、大學至研究所就接觸園藝,畢業第一份職業來到台灣最南端的農業研究機關,與芒果結下深深的緣分,喜歡和農民聊天說地,不斷探索、... 了解更多 林慧貞 喜歡爬山、觀察動植物,以及生存在地球上的人們,剛好也喜歡聽故事、寫故事,嘗試以文字傳遞這片土地的聲音。 了解更多 藍酪 喜歡用插畫說故事的插畫家。 了解更多 林珍娜 設計系畢業的現役UIUX設計師,具品牌規劃、視覺設計、網站介面和動態經驗,期待能打造出令人心動的使用體驗。樂於觀察,喜歡將事物抽絲剝繭的過程。對我來說,人是設計的核心,因... 了解更多 黃禹禛 從新聞系半路出家的設計師,主要任務是把複雜的資訊變成好懂、好讀的圖像。轉化故事不太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 了解更多 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