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到外太空的距離,開車一小時就能到?
想像中,宇宙好像離我們很遙遠,但真的如此嗎?其實如果可以開車垂直往天上衝,不到1小時就可以到太空了!搭乘火箭的話,甚至只要幾分鐘。而且現在科技進展快速,未來甚至人人都可以到太空旅遊!
目前普遍定義,海拔100公里處的高度,是大氣層與太空的交界,被稱為「卡門線(Kármán line)」 。卡門線沒有實體,線內為大氣層,穿越卡門線後,就進入外太空。想像一下,如果有天我們可以開車,以高速公路時速100公里的速度,從台北往卡門線垂直前進,可能不到1小時就會抵達卡門線、進入太空,這比台北到苗栗的距離還近。更何況火箭的速度遠高於此,搭乘火箭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便可到達太空。
卡門線是由「國際航空聯盟」提出,並以物理學家西奧多.馮.卡門(Theodore von Kármán)的名字命名。卡門曾在1963年的研究中指出,在超越海拔100公里之後,由於大氣過於稀薄,普通的飛行器無法產生足夠的升力維持飛行,若要突破,就需要太空船、火箭等以自身攜帶燃料產生推力的方式才辦得到,從此便以「海拔100公里」作為大氣層與宇宙的界線。
依照大氣環境不同,卡門線可能在距離地表85公里到100公里之間不等的地方,而近年來也有物理學家認為80公里就應該是太空邊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也採這種認定方式。只不過對於這條線,世界各國仍有不同意見,加上並未有任何國際法規範,因此對於太空邊界的討論仍沒有定論。
太空旅行有3種,目前要價上千萬到數十億元
致力於研發商用太空船的美國民間企業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2019年初曾首度執行載客測試,該太空船一度飛抵海拔89.9公里的高度,已超越NASA認定的80公里太空邊界。私人企業投入太空領域後,也讓「太空旅行」商機加速進展。如今,就算不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太空人,一般人只要付費也可以來一趟太空旅行!
然而,根據飛行軌道不同,再加上燃料、火箭、太空艙等造價成本昂貴,想去一趟太空旅行,口袋裡得先有大把鈔票。
太空旅遊分為3種類型:次軌道、軌道、月球旅遊。
1. 次軌道旅遊
技術門檻最低,飛行路線會超越卡門線到宇宙邊緣,在宇宙間停留數分鐘感受「失重狀態」後,即垂直返回地球,整趟旅程大約2小時。目前有兩家美國太空商業公司維珍銀河以及藍色起源(Blue Origin)發展,維珍銀河的門票要價45萬美元(約新台幣1,392萬元),藍色起源尚未公布價格,但外界預估約為125萬美元(約新台幣3,867萬元)。
2. 軌道旅遊
飛行路線會繞地球做圓周運動,飛行時間能達到數天,可以體驗在太空過夜,因此費用也較高。2021年12月,46歲的日本富豪前澤友作與其36歲的助理平野陽三,兩人花費約100億日圓(約新台幣20億元),透過美國太空探險公司(Space Adventures)搭乘俄羅斯火箭與太空船聯盟號(Soyuz),飛抵約400公里高的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並停留約12天。
今年(2022)4月美國NASA也首次批准太空商業旅行團,由美國商業太空公司「公理太空」(Axiom Space)籌劃,讓3名富翁與1名前NASA太空人搭乘SpaceX的可回收火箭「獵鷹9號」(Falcon 9)以及太空船天龍乘員奮進號(Crew Dragon Endeavour),飛抵國際太空站,每人花費約為5,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7億元)。原先預計停留約7天,因天氣影響,最後4人在國際太空站待了17天。他們也在太空上執行多項任務,進行了科學、醫學等研究實驗。
3. 月球旅遊
飛行路線是脫離地球軌道,飛抵月球附近,未來甚至可以登陸月球。技術門檻最高。2018年SpaceX宣布展開月球旅遊計畫,將載人繞月球一圈後返回地球,由前澤友作包下了第一趟班機,招待8名藝術家與他同遊,預計2023年啟程。雖然SpaceX沒有公布這趟旅行的門票費用,但透露開發成本落在20億至100億美元之間(約新台幣619億元至3,093億元),由此推估,前澤友作包機應花費數千萬、甚至上億美元。
成本會愈來愈低,未來人人都能負擔太空觀光
對一般人來說,現在昂貴的太空旅行仍是可望不可及。不過,太空科技發展與時俱進,火箭發射成本可望大幅降低,相對「平價」的太空旅遊時代不久後即可能來臨。
以現今空運運費約每公斤4~8美元(約新台幣124~248元)為例,SpaceX正在研發一款可回收的巨型火箭「星艦」(Starship),預計可以讓火箭每公斤運費降至約10美元(約新台幣310元),而且1小時內,即能載人或載貨抵達地球任一個角落。專家預估,約3~5年內,SpaceX便能將太空旅遊門票降至1萬美元左右(約新台幣31萬元),安全載人抵達太空邊界觀光,這已與往返台灣美國的飛機頭等艙價位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