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滅的文化香火,小記者迎城隍報導

【小記者報導】重燃「後浦打花草」青春花火的王丞瀞

受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金門「迎城隍」的活動停擺2年,今年(2023)疫情逐漸趨緩後得以復辦,活動顯得格外盛大。5月30日陣頭大會師的活動最高潮當天,廟方除了邀請全台各地的陣頭及宮廟,現場也聚集由在地居民自發性籌組的表演隊伍。

其中,有個吸睛的藝陣「後浦打花草」,身上畫著丑角妝容的男性隨著音樂拍打胸部,女性則手拎絲巾、穿著華麗,大夥圍繞中間拿貢球的男子跳起活潑的舞步,沿途和民眾擊掌。這群團員由一群島上的青年人士揪團組成,他們透過實體及網路的串連,帶著想要傳承文化的心願而來,而促成這一切的人,就是後浦打花草第一代團員馬根壽的外孫女──王丞瀞。

(文字、攝影/金門縣金鼎國小五年級學生王婕安、翁郁瑄、蔡亦閔、吳樂睇、林庭安;帶隊老師/金門縣金鼎國小老師黃議霆;攝影指導/王崴漢;核稿/余志偉楊惠君;責任編輯/陳韻如


後浦打花草的誕生:南門歌仔戲班創立

由心而生的傳承使命感────看在地青年王丞瀞如何延續「後浦打花草」陣頭_金鼎國小_金門
迎城隍遶境當天,金門縣金城鎮萬人空巷,場面熱鬧歡騰。(攝影/林庭安)

後浦打花草每年只在農曆4月12日迎城隍當天表演,但受到疫情影響,加上老一輩的凋零及青壯年移居外地,今年差點無法成隊。但王丞瀞邀請了打花草創辦耆老楊耀芸,從頭開始指導這群年輕新血,成功將打花草隊伍帶入今年的迎城隍陣頭中。

後浦打花草的劇本來自唐朝民間故事《鄭元和與李亞仙》,隊伍中主要有5個角色,分別是男主角鄭元和、女主角李亞仙、花婆、青樓女子以及乞丐。後浦打花草的背景故事要追溯到民國30、40年,當時金門屬於農業社會,居民跟著太陽日出、日落的時間工作、休息,在這樣規律的日常生活中,馬根壽會與鄰居在吃飽飯後一同相約在廟前聊天、聚會,做一些事凝聚大家的感情,「南門歌仔戲班」也因此誕生。

當時金城鎮南門里有一群人成立了南門歌仔戲班,經歷兩岸戰爭及軍管時代,南門歌仔戲班在政府的鼓勵下,轉型成「反共抗俄閩劇研究社」,會去軍隊表演文康活動。

隨著戰事趨緩,迎城隍重新恢復辦理。為了讓遶境活動更精彩,東、西、南、北門里的四境陣頭一同較勁,各出一個特色藝陣,而南門歌仔戲班,理所當然成為南門里居民推薦的特色藝陣。由於遶境需要邊走邊跳,而歌仔戲只能定點表演,團員們選擇演出愛情喜劇《鄭元和與李亞仙》,並加入「打七響」,演出者需拍著手掌、手肘、胸及膝蓋,以類似行動劇的表演方式完成演出。

後浦打花草的傳承:青年返鄉文創設計

由心而生的傳承使命感────看在地青年王丞瀞如何延續「後浦打花草」陣頭_金鼎國小_金門
王丞瀞是後浦打花草第三代成員,她從小跟著外公跳打花草,今年除了接下外公化妝師的工作,也穿上戲服參與遶境。(攝影/王婕安)

王丞瀞2、3歲時,非常喜歡跟著外公到廟裡玩耍,也吵著要跟著跳打花草;但等到王丞瀞進入青春期,臉上的妝容成為一種包袱,她曾因此被同學取笑,讓她告訴自己:「不跳了,我不要再回去跳了。」

「一直到上大學之後,雖然覺得這件事情好像跟自己沒這麼親密,但心中隱約認為那是我應該做的事情,」王丞瀞大學選擇念商業設計,她離開金門到異地求學。在陌生的地方,沒有家人、沒有親戚、沒有任何熟悉的人事物,她開始問自己:「所以我是誰呢?我來這裡幹嘛?我學完了商業設計,然後呢?」當她有了這些疑惑,正逢外公生病送到加護病房。那段時間,王丞瀞看見打花草隨著外公的身體狀況慢慢沒落,心裡覺得可惜。這時,戲班有人不捨打花草就此停擺,提議找大家回來一起跳。

王丞瀞回來幫忙「妝人」,那是她第一次接手外公化妝師的工作,她回想小時候外公常說:「你們要好好學,這個以後要傳承。」王丞瀞說,當時年紀小,不懂什麼是傳承,更不會想到長大該怎麼做,

「後來才理解到,原來文化傳承是慢慢在參與的過程中,去感受、去了解後,才發自內心產生使命感,意識到我真的需要做傳承的這件事情了。」

於是王丞瀞在畢業前夕,與大學同學以打花草為主題設計一套文創商品,他們回到金門尋訪打花草元老成員,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將打花草這項民俗技藝保存下來,「我沒辦法像爺爺他們一直待在這裡,但如果我們能把故事記載下來,無論未來是不是由我來做(傳承),大家都能透過我們設計的書來認識後浦打花草。」

由心而生的傳承使命感────看在地青年王丞瀞如何延續「後浦打花草」陣頭_金鼎國小_金門_馬根壽
王丞瀞與外公馬根壽合影。(攝影/王婕安)
由心而生的傳承使命感────看在地青年王丞瀞如何延續「後浦打花草」陣頭_金鼎國小_金門
王丞瀞接下外公馬根壽化妝師的工作,為打花草的團員們上妝。(攝影/蔡亦閔)
由心而生的傳承使命感────看在地青年王丞瀞如何延續「後浦打花草」陣頭_金鼎國小_金門
本由當地居民組成的後浦打花草,今年由一群不同身分,但同樣對文化傳承有熱忱的青年組成。(攝影/王婕安)
由心而生的傳承使命感────看在地青年王丞瀞如何延續「後浦打花草」陣頭_金鼎國小_金門
團員們從頭開始學習打花草的舞步,深度了解在地文化。(攝影/林庭安)
由心而生的傳承使命感────看在地青年王丞瀞如何延續「後浦打花草」陣頭_金鼎國小_金門
換上戲服後,團員們到浯島城隍廟前祈福演出順利。(攝影/吳樂睇)
由心而生的傳承使命感────看在地青年王丞瀞如何延續「後浦打花草」陣頭_金鼎國小_金門
迎城隍前,後浦打花草於夜間踩街,繞行整個金城鎮。(攝影/林庭安)
由心而生的傳承使命感────看在地青年王丞瀞如何延續「後浦打花草」陣頭_金鼎國小_金門
看見年輕心血的學習熱忱,後浦打花草創辦耆老楊耀芸提前在迎城隍前讓青年們上街演出。(攝影/王婕安)
由心而生的傳承使命感────看在地青年王丞瀞如何延續「後浦打花草」陣頭_金鼎國小_金門
王丞瀞與大學同儕設計的後浦打花草文化商品,詳細介紹打花草的由來及演出方式。(攝影/王婕安)

後浦打花草的重生:新血加入排練演出

王丞瀞設計的後浦打花草作品,展示在販售在地文創商品、推廣金門文化故事的商店「村復號」。今年的後浦打花草,參與者大多是看見村復號舉辦的體驗活動,也看過王丞瀞的畢業製作,並對傳承文化有興趣的人參加。從排練到上台,參與者展現努力想學好的決心,楊耀芸也在過程中笑著認可,並讓這群新生代提前在遶境前參與「迎鑼鼓」,換上表演服裝去踩街。

迎鑼鼓當晚,打花草隊伍經過北鎮廟時,廟方特地放鞭炮歡迎他們。北鎮廟的阿伯跟楊耀芸說:「本叔(爺爺)啊!恭喜!你的願望成真了,還好這群年輕人想學,不然這個文化就中斷了!」楊耀芸靦腆地笑著說:「他們只學6天而已。」

由心而生的傳承使命感────看在地青年王丞瀞如何延續「後浦打花草」陣頭_金鼎國小_金門
新一代後浦打花草團員與楊耀芸(前排中間)於浯島城隍廟前合影。(攝影/蔡亦閔)

該如何延續傳統文化?王丞瀞這麼說:「一個文化的誕生,或是一個文化的延續,不是一個人可以決定的。可能就像你們今天問:『今年會有打花草嗎?』就會讓其他人想起:『對耶!那今年是不是應該要打花草?』我們難以預料到說一場行動會有怎樣子的回報,說不定10年之後,你會發現表演帶給你很多意想不到的回饋。」

後浦打花草的背後:祖孫情歷歷在目

由心而生的傳承使命感────看在地青年王丞瀞如何延續「後浦打花草」陣頭_金鼎國小_金門
王丞瀞小時候常與外公、外婆到南門海濱公園遊玩,這裡是王丞瀞童年與外公情感連結最深的地方,也是對家鄉文化感興趣的起點。(攝影/蔡亦閔)

熱鬧的迎城隍文化祭結束後,某天早上,王丞瀞帶著記者們去一處她童年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走走——南門海濱公園。她說,小時候爸爸、媽媽上班,她跟姊姊幾乎天天待在外公家,每到傍晚時刻,外公、外婆就會帶她們到這裡玩耍,介紹潮間帶的生物,以及早期金門人下南洋就是從這裡的碼頭出發等等。對她而言,這裡是童年與外公情感連結最深的地方,也是對家鄉文化感興趣的起點。

王丞瀞如數家珍般地沿途邊走邊回憶小時候發生的趣事,大家跟著她的笑聲,彷彿也看到了小王丞瀞正開心的在沙灘上玩得髒兮兮的快樂模樣,以及馬根壽殷切叮嚀的畫面。

*本篇文章由《少年報導者》與金鼎國小師生共同完成,歷時4個月的校園蹲點計畫中,完整的計畫內容、課程設計、執行成果,詳見《不滅的文化香火,小記者迎城隍報導》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王崴漢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以前喜歡做廣播,現在更常背著相機。沒有改變的是我對聽故事還有說故事的熱忱,以及追求友善社會的初衷。 了解更多 余志偉 與攝影一同死去,在影像中追尋人生、體察社會,浮游於知識的汪洋。 了解更多 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