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怡辰/《戰爭與我們的距離》推薦序:帶孩子了解世界現況,迎向未來
為什麼孩子需要閱讀新聞?長年在偏鄉投入閱讀教育的資深教師林怡辰,關注中小學閱讀與寫作教育,自己也長期帶領學生讀報。她大大肯定《少年報導者》首本新聞雜誌書《戰爭與我們的距離》是難得的好訊息文本,將真實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透過圖文整合、資訊圖解、系統化整理,讓孩子能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思辨,培養未來重要的關鍵能力。
問孩子,你知道俄烏戰爭嗎?還是有孩子不知道的。那麼,你知道俄烏戰爭的原因是什麼呢?現在狀況怎麼樣了?對世界、對我們竟然也會有影響,你知道嗎?
孩子問:我們會遇到戰爭嗎?遇到戰爭的時候該怎麼辦呢?他們國家的小朋友還好嗎?有沒有辦法避免戰爭呢?在旁邊觀看戰爭的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呢?
世界愈來愈密切,牽一髮動全身,很多現下正在發生的事情,與我們都息息相關,可是,如果只有讀課本,那就只能知道好遠以前的歷史,該怎麼知道當下脈動?該如何看懂世界?
所以當編輯信件抵達我的信箱的時候,我就知道只能感謝及大大推薦了!
這本《戰爭與我們的距離》是非營利媒體《報導者》旗下兒少品牌《少年報導者》的首本新聞雜誌書,將國內、外重要報導系統化整理,從「現在發生」的新聞現場,延展到事件的歷史背景,追蹤至「後來怎麼了?」。光看到這裡,就知道孩子必讀,我長期帶領孩子讀報,需要長期關注追蹤事件,只是有時報導內容、深度、角度,需要跨越許多平台和媒體,花費心力搜集,而這本《戰爭與我們的距離》就是孩子最好的示範,將國際性的新聞,深入剖析,不只只有「點」,還有延續、脈絡,從點到線形成面,最後賦予思考思辨,然後呢?接下來的行動是什麼?
這樣的書,不好製作、成本高,且有時效性,可卻是難得一見的好訊息文本。是真實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圖文整合、資訊圖解、媒體識讀、國際視野,在108課綱中都是再三強調的,而課綱中強調的,就是孩子未來重要的關鍵能力、處理資訊、解決問題的核心。
那會不會硬邦邦很難讀?你問到重點了,從一個「人物故事」看見新聞其實都是有血有肉的靈魂和情感,故事裡的人的焦急、感嘆、悲傷、夢想,和生活,與我們無異,孩子藉由故事般的人物故事,提起了動機、擁有了共感,然後對新聞有了好奇,想要知道的迫切,順帶引入「新聞現場、新聞關鍵字」,用小篇幅將新聞沒說的前後脈絡,整個清楚描述了一次,「同學大提問」則是同年齡的孩子的提問,孩子不會問、不會想沒關係,同學問給你聽、好奇給你看,延伸閱讀,其他疑問,有動腦,就會有疑問。
以「戰爭」為主題,包括俄烏戰場、防疫前線、太空場域、貨幣市場、升學現場中的有形無形戰爭,每一個都是孩子將會面臨到的未來,悶著頭讀書考試的年代早就過去許久,這本《戰爭與我們的距離》寫的是孩子的現在和未來,如果要啟程,不管去哪裡,都要先知道現況吧!
《戰爭與我們的距離》邀請你一起補足這幾年忽略的,看清現狀,才能走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