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惠君/《戰爭與我們的距離》自序:變成比大人更好的人
為何出版台灣首本兒少新聞雜誌書?先後擔任《報導者》副總編及總主筆的《少年報導者》總監楊惠君,2022年10月策畫成立面向兒少族群的《少年報導者》,讓深度報導與新聞素養向下扎根,擴大非營利媒體公共服務的責任,期待與新世代公民一起探索未來。
新媒體時代下,數位形式、聲音平台等多媒體呈現必須持續創新與嚐試,但更助於於個別化閱讀的紙本書籍亦不可偏廢。《戰爭與我們的距離》是《少年報導者》的第一本出版品,以兒少理解的形式,轉譯重大新聞和多元觀點,讓年輕世代看見與感受到世界上正在發生的重要新聞、以及各個新聞背後人們的處遇,進而激發對世界的好奇與熱情,養成對報導與閱讀的品味能力。
2019年11月COVID-19疫情讓全世界斷線前,我到冰島旅行,那時冰島才為了700歲的「OK」冰川之死而哀悼,他們為OK冰川舉行「告別式」並立碑紀念。冰島著名作家安德利.馬格納森(Andri Snaer Magnason)寫下墓誌銘:
致未來的一封信:
OK是第一個痛失冰川地位的冰島冰川。未來200年,我們所有的冰川預計都將走上與它一樣的道路。這個紀念碑就是為了承認我們知道目前正在發生的情況,承認我們知道需要做些什麼。如果我們曾經有所作為,OK冰川你不會消失。
馬格納森的墓誌銘也像是媒體人的懺情錄,如今的新聞環境也猶如陷入嚴酷的「資訊溫室效應」:資訊破碎、報導劣化、假新聞飛竄,言論品質的水位下降。如果新聞死亡,人們再無法感知他人之苦樂與善惡,再無法與時俱進獲取新知,再無法有更充分判別是非曲直的依據,進而失去對人的溫度、對世界的熱情,最終,也將淪為一個「不被他人理解」世界裡的孤單靈魂。
這是身為大人的我們的過失與責任。
創立《少年報導者》,正是身為非營利組織的《報導者》採取的行動:為兒少服務,確保厚實的新聞資訊和多元觀點持續在未來社會中累加,確保即時且真切的世界視窗不斷線,讓普世價值傳嬗不絕。
2022年4月,我們開始為10~15歲的同學製作深度新聞報導,每一篇報導都是當下重要的議題,由記者一手採訪,由專家審閱核實把關,有真實的新聞現場與延伸的背景知識。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新聞事件看見人們的處遇與生活樣貌,而掌握新聞關鍵知識,增添表達自我的能力,建構對更好未來的想像。
本期的主題「戰爭」,從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COVID-19病毒戰爭、日圓貶值的貨幣戰爭、美歐聯手重返月球的太空戰爭,到許多同學會面臨的升學戰爭。無論是國族與社會形態的競爭、病毒與人類的競爭、國際經濟與貿易的競爭、科技與國力的競爭、自我與他人的競爭,其實本質都是「生存」與「奪取」。而每一個戰爭篇章,都是由人物故事帶大家走入戰爭中心,串連到大家的生活日常,因為這些事並不是「別人的事」,它就是「我們的事」。
這本雜誌書是我們對新世代公民的許諾──每一篇文章,都將是與大家一起尋找通往與自我相處、與異文化共融的「和平」彼岸之路。
書裡不會只有「大人說」,同學的聲音與觀點不會被忽略。這一期金門的金鼎國小,便在《少年報導者》記者的陪伴與引導下,共創出精彩的紀實報導。
讓豐富多元的新聞活起來,透過年輕的大家積極關注、參與及思考,你們會比現在的我們,成為更好的大人,未來的世界,會有比現在更美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