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齋戒月

伊斯蘭教千年傳統──淨化身心、接近真主的齋戒月

近來許多人為了控制飲食與管理健康而開始進行間歇性斷食,但早在千年前,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就開始遵循每年一次、長達一個月的「齋戒」宗教功課,這個月當中信徒每天曙光之後即開始禁食,到日落後才進食。

對於穆斯林來說,齋戒不僅是對真主表示虔誠,同時也可以達到淨化身心的效果。齋戒一個月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慶祝齋戒結束的「開齋節」(Eid al-Fitr),這是如同農曆春節或是耶誕節一般重大的年度節日,穆斯林會喜氣洋洋地與親友團聚。由於齋戒月以伊斯蘭曆法計算,因此每年落在不同時節,今年(2023)的齋戒月從3月22日開始,並在4月20日或21日結束。

(文字/王琳茱;設計/黃禹禛;畫面動態設計/黃世澤;核稿/張鎮宏楊惠君;審閱/包修平;責任編輯/陳韻如


齋戒月典故:先知穆罕默德與《古蘭經》

齋戒月在穆斯林世界中被稱為「賴買丹月」(Ramadan),源自阿拉伯語的「ar-ramad」,是「炙熱」的意思。齋戒月的由來與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有關,相傳在西元610年,大天使吉卜利勒(Jibril)向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降示《古蘭經》的經文,據傳這個過程前後長達23年,直到穆罕默德逝世為止。

吉卜利勒第一次降示的這天被稱為「尊貴之夜」(Laylat al-Qadr),落在伊斯蘭曆第九個月,穆斯林在這個月齋戒即為了紀念《古蘭經》的降示。西元624年,史上第一次齋戒月在如今位於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地那(Medina)進行,而前一年即為伊斯蘭教歷史上著名的「遷徙」(Hijrah),由穆罕默德帶領受壓迫的穆斯林從麥加(Mecca)遷徙至麥地那。另外在西元624年時的齋戒月也發生了巴德爾戰役(Battle of Badr),該場戰役中穆罕默德帶領麥地那的信徒以寡擊眾打敗麥加的古萊什部落(Quraysh),為伊斯蘭教早期發展史上的一場關鍵戰役。

「古蘭」是什麼意思?

「古蘭」(Quran)一詞指的是「念誦」之意,《古蘭經》由114章組成,內容為真主對先知穆罕默德降示的經文,是伊斯蘭教經典。

每33年重新循環的齋戒月

齋戒月落在伊斯蘭曆的第九個月,跟台灣傳統的農曆春節一樣每年日期不同,這是因為穆斯林採用的伊斯蘭曆以月亮作為標準,一年12個月加起來僅有354天,比一年有365天的國際通用公曆少了11天,因此每年的齋戒月與開齋日都會比前一年提早約10~12天,使得齋戒月會在不同季節。

這也意味著每隔33年西曆時間,齋戒月時間就會重新循環,今年3月下旬開始的齋戒月,約在2056年又會回到同一個時間點。 此外,由於各地日照時間長短不同,穆斯林群體齋戒時間從10小時到21小時不等。像是生活在極南地區如智利、紐西蘭等國的穆斯林,平均每日齋戒時長約為11小時;生活在極北地區如挪威、冰島等國的穆斯林,平均每日齋戒時長至少為18小時。

齋戒月結束,穆斯林盛大慶祝的開齋節,則落在伊斯蘭曆10月1日,通常為期3天,穆斯林會與朋友或家人聚會,一同用餐、互送禮物、走墳(類似漢人文化中的掃墓)等,並且一起舉辦大型禮拜活動。

齋戒是重要「五功」之一,除了禁食、也禁止說謊和發脾氣

齋戒是穆斯林所需遵守的「五功」伊斯蘭教五功:念、禮、齋、課、朝
•念(Shahadah) :堅信除了真主沒有其他主宰,以及穆罕默德為最後先知
•禮(Salah):每天5次禮拜
•齋(Sawm):齋戒月期間白天禁食
•課(Zakat):捐贈每年剩餘所得的2.5%
•朝(Hajj):經濟許可的情況下,一生中至少到麥加朝聖一次
之一,齋戒月期間的白天不可吃喝、抽菸,或是進行性行為,較嚴格的甚至連吞嚥口水都禁止。齋戒的首要目的為實踐自我控制並且親近真主,因此除了禁食,也有禁止說謊與發脾氣等心靈層面的戒律。穆斯林相信透過齋戒能夠親近真主,並且透過飢餓的經驗提醒自己對其他境遇不如自己的人保持惻隱之心。

除了心靈上的意義,齋戒也帶來實質益處,能夠幫助淨化身體,提升消化及免疫系統健康。不過身體患有疾病的人必須在醫生囑咐下進行齋戒,以免影響身體健康。體弱者如孕婦、哺乳中的婦女、青春期前的小孩以及長者也不需齋戒。女性經期間以及因為旅行或工作不宜齋戒者,也可以再擇日補齊齋戒天數,或有人選擇以救濟窮人的方式替代。

各國齋戒月習俗比一比

全球約有19億穆斯林人口,占世界人口將近四分之一。印尼為世界最大的穆斯林國度,國內約有2億多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其他穆斯林則分布世界各地,如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土耳其、埃及與阿拉伯世界中的國家,各國也因應各自的風俗民情發展出獨特的齋戒月文化。

沙烏地阿拉伯:公部門縮短工時

伊斯蘭教的兩大重要聖地麥加相傳麥加為先知穆罕默德出生地。麥地那西元622年,穆罕默德因在麥加傳教受威脅與迫害,帶領信眾遷徙至麥地那,並在此建立第一個伊斯蘭教政權。皆位於沙烏地阿拉伯,而伊斯蘭教五功之中的「朝覲」又指示穆斯林若經濟能力許可,一生中至少到麥加朝聖一次,因此齋戒月期間沙烏地阿拉伯往往湧入上百萬來自全球各地的穆斯林,希望在伊斯蘭教的聖地度過一年當中最重要的宗教節日。

除了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沙烏地阿拉伯本地也因應齋戒月而調整工作時間,由於禁食情況下大家通常較容易疲勞或是情緒浮躁,因此齋戒月期間企業或公部門也會縮短工作時間,例如今年沙烏地阿拉伯即宣布公部門工作時間將縮短為每日5小時

印尼:返鄉團聚的季節

印尼雖然擁有世界最多的穆斯林人口,不過印尼同時也還有其他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佛教與印度教等,因此齋戒月期間,一般餐廳依然正常營業,但通常會以布條遮蓋玻璃門窗,或是將路邊攤圈起來,其他宗教信徒則會避免在穆斯林面前進食。因為印尼接近赤道,通常一天日出到日落的齋戒時間為13小時,日落之後的開齋進食在印尼語為「Buka Puasa」。

齋戒月也是印尼穆斯林一年一度的返鄉季節(印尼語稱為「Mudik」),就像過年一樣,許多離鄉至外地城市打拚的勞工都會在開齋節前夕休長假,為的就是與一年不見的家人們團圓。每到Mudik前夕,印尼各地都會出現高達數千萬人的大規模返鄉車潮,同鄉的同事們甚至會一起騎著機車,跋涉上千公里返鄉。

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土耳其:家戶掛上燈籠慶祝

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土耳其同樣是以伊斯蘭教為主要信仰的國家,這些國家獨特的齋戒月習俗是穆斯林會在街道以及家中掛上燈籠(Fanous,或是Fanoos),大人也會贈送孩童燈籠作為慶祝。

另外埃及也有一種特殊職業Mesharati,專門在齋戒月期間每天清晨上街打鼓,提醒大家進行晨禱與封齋,在齋戒月尾聲或是開齋之後,他們會再挨家挨戶領取這個月來的工作薪資。這個職業已保存600年之久,在突尼西亞與摩洛哥等擁有大量穆斯林人口的國家也可以看到,但隨著科技進步與社會現代化,這個職業已逐漸凋零。

一名巴勒斯坦加薩市的穆斯林婦女掛起「Fanous」燈籠,慶祝即將開始的齋戒月。(攝影/MOHAMMED ABED/AFP)

北歐:可以自選齋戒時區

由於齋戒月期間穆斯林只能在曙光前與日落後進食,在北歐等日照時間隨季節大幅變化的地區,也因此出現不同於其他穆斯林國家的齋戒月文化(以2018年冰島為例,若穆斯林選擇依照當地日落進行齋戒,禁食時間可長達21小時)但這些特殊地區的穆斯林可以自行決定是否依照當地曙光日落時間齋戒,或是選擇依據最近的穆斯林國家,亦可隨聖地麥加的曙光日落時間進行齋戒。

全球化下的齋戒月文化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長達一個月的齋戒月不只改變伊斯蘭世界的步調,就連非以穆斯林為主要人口的國家也會感受到齋戒月的氣息,其中主要可分為經濟與社會兩個面向。

以經濟層面而言,因為全球貿易興盛,許多國家皆選擇進口食品,而齋戒月的飲食改變與開齋節的慶祝活動也因此反映在全球貿易活動中。舉例來說,一到齋戒月,因為大家每天晚上開齋時會特別大吃一頓以彌補白天的禁食,因此肉品出口大國澳洲在這個時節往往因為印尼大量的肉品需求而大賺一筆。此外,許多穆斯林也會在齋戒月採買新衣,或是贈送禮物給親朋好友,因此對於商家來說也是推出促銷活動提升業績的大好機會,例如知名電商亞馬遜就在今年3月推出高達5折的優惠活動以刺激買氣。

以社會層面而言,人口的遷徙也容易讓非穆斯林族群接觸到齋戒月文化。例如近年因為戰亂因素,導致敘利亞的大量穆斯林逃亡至非穆斯林國家,被迫在異鄉度過齋戒月,像是2015年歐洲面臨難民危機時,上百萬名敘利亞人因為戰亂逃至歐洲,其中大多為穆斯林。許多穆斯林因為逃難而經濟受衝擊,無法好好度過齋戒月,但也有些較為幸運的難民在當地社群的協助下,順利在新家鄉度過一年一度的重要節慶,也藉此讓當地居民感受到不同宗教文化。例如從1999年開始,美國白宮每年舉辦開齋節晚宴,由美國總統本人親自參與,如今也成為白宮年度的重要活動之一。

全球化還有另一個特點,那就是許多國家會引進外籍勞工以降低人力成本,台灣便是屬於引入外籍勞工的重要國家之一。例如2021年就有高達69萬名外籍勞工,其中也不乏來自印尼的穆斯林,因此在台北、屏東、高雄等移工人口眾多的城市也會舉辦開齋節活動。最著名的就是每年於台北大安森林公園舉辦的開齋節活動,大安森林公園就位於台北清真寺對面,因此成為理想的開齋節活動地點,每年也吸引許多非穆斯林的台北民眾參加,成為文化交流的盛大活動。此外,在台北車站等移工常使用的場所也設置祈禱室,並且積極推動清真(Halal)認證穆斯林禁食豬肉與酒精,並且只吃經過清真認證宰殺的肉品。清真(Halal)一詞即「合法、允許」之意。等友善穆斯林的環境,若下次在台北市走動,不妨觀察周圍是否有與穆斯林相關的公共設施吧!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王琳茱 畢業於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口譯組,目前為口筆譯自由工作者與書籍譯者,翻譯著作包含《強人時代》。 了解更多 黃禹禛 從新聞系半路出家的設計師,主要任務是把複雜的資訊變成好懂、好讀的圖像。轉化故事不太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 了解更多 黃世澤 相信影像是普世語言,努力以攝影與人溝通、講述故事,追尋意義。 了解更多 張鎮宏 以前住過突尼西亞與英國,但最常旅行的城市是巴塞隆納。除了國際新聞的工作外,最喜歡足球──雖然自己已經超過場上球員的黃金年紀,但希望有一天還是能參加世界盃足球賽。 了解更多 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了解更多 包修平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大學念歷史系時,因對中東及伊斯蘭有濃厚的興趣,在阿拉伯語文學系及外交系修讀相關課程。外交研究所畢業後,短暫在海運業工作。在30歲時前往英國埃克...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