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齋戒月

沙漠、古城、難民營:9本繪本進入穆斯林孩童的世界

信奉伊斯蘭教的人,被稱為「穆斯林」。世界上的穆斯林人數估計約有19億,比基督教徒少,卻比佛教徒多,大約占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由於近年有幾起難民潮都和中東國家有關,提到伊斯蘭教,很容易就會和中東國家聯想在一起。事實上,穆斯林除了在中東國家外,有更多是來自印尼、巴基斯坦和印度。

台灣的穆斯林不多,大眾普遍對穆斯林的了解也不多。在台灣出版的繪本當中,涉及穆斯林、已經翻譯出版的,多半關注家園受到戰爭迫害、流離失所的孩子們。以下用9本繪本帶你認識穆斯林的生活,看見在中東的阿富汗、敘利亞等國,以及南亞西北部巴基斯坦穆斯林孩子們的情況。

(文字/陳玉金;攝影/鄭宇辰;設計/王家琛;核稿/黃惠鈴;責任編輯/陳韻如


I・穆斯林的生活

《歡迎光臨我的穆斯林生活》:認識穆斯林的入門書

Visual Portfolio, Posts & Image Gallery for WordPress

許多成年人對2015年1月的新聞,日本國民在敘利亞遭到伊斯蘭國(ISIS)當作人質槍決的事情應該還有印象。當時各地新聞傳遞的驚人畫面,引起國際重視。同年3月,又有5名日本觀光客在突尼西亞巴爾杜國家博物館遭遇槍戰被殺,整個日本社會人心惶惶。這本繪本就是在當時的氛圍之下出版。

作者松原直美曾經在2006年到2012年住在杜拜,是一位教導日文和空手道的老師。隨著2015年的新聞事件,她認為新聞總是聚焦在少數穆斯林激進分子,這和她所認識的穆斯林並不相同。出版社也認為,不能因為少數宗教激進分子,讓居住在日本的穆斯林小孩被歧視或霸凌。他們希望經由這本繪本,為大家介紹真正的穆斯林。

故事由一位住在杜拜的10歲少年艾哈邁德的日常作息開始,讓讀者能了解穆斯林的生活、穆斯林和伊斯蘭教的關係,以及認識伊斯蘭教基本教義和習俗,例如齋戒月為什麼要禁食、為什麼穆斯林要朝同一個方向禱告等大眾好奇的議題。松原直美認為,對穆斯林而言,伊斯蘭教不只是一種宗教,而是一整套生活方式。不論是兒童讀者或成人讀者,這本書很適合做為認識伊斯蘭文化的入門書。

約旦《海南的小羊》: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

Visual Portfolio, Posts & Image Gallery for WordPress

《海南的小羊》由日本兒童文學作家井上夕香撰文、小林豊擔任繪圖,描述的貝都因人(Bedouin)謹守伊斯蘭教戒律,帶著山羊或綿羊和駱駝等家畜,在阿拉伯半島和北非沙漠裡移居。

故事描述作者在約旦認識了一位名叫「海南」的女孩,因為爸爸在工作時發生意外,一隻腳不方便行動,媽媽身體不好,海南和弟弟,還有妹妹,便無法上學,只能在家裡幫忙牧羊。春天的時候,他們在草原牧羊,有時會遇上可怕的沙塵暴,大雨伴隨沙子一起落下,河水氾濫,很多人和家畜都有可能被水沖走。他們有時要到鎮上收集「霍布斯」,這是一種扁平麵包,人們會把變硬了無法食用的霍布斯,留給他們餵羊吃。

貝都因人在沙漠中逐水草而居,但是聽到清真寺傳來的喚拜聲,就知道這是齋戒月了。整個月,從日出到日落,白天時都不能進食,連一滴水都不能喝。等齋戒月結束後,全家一起到鎮上遊玩。此外,每年12月,還有一個重要的宰牲節,海南擔心她呵護養大的羊被斬殺。爸爸告訴她,把羊養大、賣掉,就是牧羊人的工作,也是他們家世代以來的工作。海南雖然了解,還是擔心地流下眼淚。世界很開闊,各地的孩童都有不同的生活要面對。

巴基斯坦《馬拉拉和伊克巴勒》:勇敢的少女和少年

Visual Portfolio, Posts & Image Gallery for WordPress

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1997〜)是一位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巴基斯坦女孩,她的故事被寫成小說或是畫成繪本,在台灣也有幾本是以馬拉拉為主角的繪本翻譯出版。這裡介紹的《馬拉拉和伊克巴勒》除了少女馬拉拉之外,還有另一位少年伊克巴勒(Iqbal Masih,1983〜1995),繪本以雙封面的方式設計。

作者貞娜.溫特(Jeanette Winter)在作者筆記裡提到,因為在新聞報導上讀到兩位來自巴基斯坦的兒童,面對不公不義的世界,以無比的勇氣發聲抗議的行為而感動,讓她創作了這本繪本。

1997年出生在巴基斯坦北部的馬拉拉,為了爭取巴基斯坦女孩的就學權,在2012年10月9日,在校車上遭遇宗教極端分子組織塔利班(Taliban)槍擊。塔利班組織掌權後,強迫巴基斯坦人接受他們的思想,嚇阻女孩去上學。幸好,馬拉拉在國際援助下被救活。2014年她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持續為平等教育奮鬥。

另一位勇敢少年伊克巴勒在他4歲那年,父母因為太過貧窮,向一家地毯工廠借12元,為了還錢,伊克巴勒成了抵債童工,他每天工作只能賺來20分錢。直到10歲,他才逃出工廠。重獲自由後,他到學校上學,學科表現優異,也到巴基斯坦各地把自由的概念講述給超過3,000名抵債童工聽,甚至到美國演講。他被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讚許為「影響世界數百萬兒童、對抗巴基斯坦現代奴隸制的第一人」。然而他卻收到來自地毯業的威脅,在1995年4月16日,在村子騎腳踏車時被槍擊死亡,年僅12歲。

II・戰爭下的穆斯林孩子們

阿富汗《世界上最美麗的村子》、《馬戲團來到我的村子》、《回到世界上最美麗的村子》:讓人心碎又帶有希望的故事

Visual Portfolio, Posts & Image Gallery for WordPress

知名日本繪本作家小林豊在1970到1980年代,多次遊歷中東和亞洲。他非常能走,也曾經多次來台灣,和他相處過的編輯,都體會到他耐走的程度。這也是他獲取創作靈感的來源,他的繪本都是取自旅途中的經歷和觀察,特別是發生在中東和中亞的故事。 

小林豊的《世界上最美麗的村子》、《馬戲團來到我的村子》和《回到世界上最美麗的村子》,3本中文版在2002到2005年出版,故事以位在阿富汗的小村莊帕古曼作為主要場景,以小男孩亞摩代替外出打仗的哥哥,幫忙爸爸進城賣果子的故事開始,以及他的好朋友米拉多跟著馬戲團離家找尋外出打仗的爸爸,到米拉多返鄉,回到已經被戰爭摧毀的帕古曼。3本繪本各自獨立,也有連貫性。

因為地理位置位在絲路中央,阿富汗自古以來就是歐洲和亞洲兩大帝國爭奪的目標。這裡的人民雖然信奉伊斯蘭教,但派別不同,社會長期處在不安狀態。這3本繪本雖然以戰爭為主題,並沒有出現殘忍畫面,在戰爭的陰影之下,人們還是堅韌地活著。透過小林豊溫暖的筆觸和色調,呈現出美麗的風土民情和文化魅力。

阿富汗《四隻腳,兩隻鞋》:難民營中的友誼

Visual Portfolio, Posts & Image Gallery for WordPress

我們生存的世界中,一直都有因為戰爭被迫離開家園的人。當人們因為被迫害而逃離家園,就成了難民。世界各國對難民問題的處理方法並不相同。在《四隻腳,兩隻鞋》中,讀者可以認知到,位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附近,柏夏瓦(Peshawar)難民營的難民,究竟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以及他們的未來。

本書的作者有兩位:關心世界各地兒童困境的美國作家凱倫.威廉斯(KarenLynn Williams),以及具有處理美國境內和海外難民事務經驗的卡卓拉.穆罕默德(Khadra Mohammed),故事是根據卡卓拉和柏夏瓦難民營的相處經驗而撰寫。

沒有鞋穿的事情,在富裕國家是不曾聽聞的事,但是對在難民營的孩子來說,這可能是他們的日常。這本書中,兩位在難民營先來後到的女孩,因為在一次分發二手衣物的時候,分別拿到了一雙涼鞋的其中一隻,而開始一段友誼。其中一位,最後就像難民營中的少數人,幸運能夠離開,到達其他國家,展開新的人生,然而多數人仍然持續停留在難民營,日復一日過著不安和恐懼的生活。

敘利亞《再見,我美麗的鳥兒》、《阿勒坡的養貓人》:離開和回來都是難題

Visual Portfolio, Posts & Image Gallery for WordPress

敘利亞內戰自從2011年以來,已經持續10餘年,在戰火襲擊下,大量人民逃離家鄉,只能無奈的在難民營生活。《再見,我美麗的鳥兒:一個敘利亞難民小孩的故事》的作者蘇珊.德爾.里索(Suzanne Del Rizzo),為了向自己的孩子解釋敘利亞內戰,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讀到一則難民營中一位小男孩的故事,提到這位小男孩如何和野鳥互動而得到安慰。受到故事感動的她,以此為藍本創作了這本繪本。值得一提的是,這本繪本的媒材以軟陶黏土作為素材,細膩的捏塑人物和製作場景,再由壓克力顏料上色,有豐富細節的立體質感。

離開的人,不知道留下的人在難民營要熬多久,《阿勒坡的養貓人:一個關於棄貓、戰爭和愛的故事》則是留下來的人的故事。當戰爭到來,敘利亞第一大城阿勒坡(Aleppo)的居民艾拉不像多數人選擇離開,相反的,他繼續開著救護車到處救人。被棄養的貓,沒有食物、沒有水,只剩下疑惑和孤單。艾拉決定收養這些貓,為貓建立庇護所,接著有更多志願者和捐款從各國湧進,幫助阿勒坡的貓。艾拉喚起更多人關注,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珍惜,愛的力量可以傳遞!這本繪本有細膩和紀實的圖像,展現敘利亞古城阿勒坡的風貌,是一本提醒關懷世界、培養同理心的繪本。

世界很大,透過繪本也能一探穆斯林的生活與所屬的環境。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陳玉金 一開始的工作是童書編輯,後來去念兒童文學研究所,主要研究繪本,也和畫家合作出版幾本繪本。現在在大學教兒童文學相關課程,經營童書新樂園部落格和臉書粉絲團,喜歡介紹好看的童書... 了解更多 鄭宇辰 攝影師用影像表達自己的觀點跟想法,其實就跟作家寫文字很像,都是需要縝密的規劃與反覆思考,才能將作品質量提升。興趣是看書、聽音樂、逛展覽、看電影、以及旅行,吸收別的創作者所... 了解更多 王家琛 設計系畢業的插畫及手刺繡工作者,喜歡將生活中的見聞以不同媒材紀錄。理性設計;感性創作。透過雙手把模糊的感知化作具體圖像進行溝通,引導觀者走進故事。 了解更多 黃惠鈴 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研究所畢業。 曾在媒體與出版工作,曾獲一些獎,出過一些書與繪本,曾在大學兼任繪本與兒童文學課程;多次規劃舉辦創作工作坊、講座論壇和展覽、擔任各項...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