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發高燒

因生態災害失去家園,國際法能如何保障氣候移民?

數十年來,許多研究人員都努力想找到適用的法條,以保護受到洪水、旱災或風暴影響而逃離家園的人,更想替他們尋求合適的法律地位。在氣候變遷的作用下,這些災害會日益加劇且更常發生,然而,在各式各樣尋求庇護的人之中,氣候移民有時卻變成被遺忘的一群。

(作者/摩根.努爾(Morgiane Noel);翻譯/王立柔;設計/黃禹禛;審閱/周宇修;責任編輯/陳韻如


為了保護被迫離開母國的氣候移民【譯注】氣候移民指的是因為極端天氣或氣候變遷,而不得不遷離家園的人。,有些法律學者提議修改1951年通過的《難民地位公約》,藉由調整「難民」的定義,把環境惡化也視作一種迫害,這樣就可以拓展在國際法之下以難民身分尋求庇護的資格,因為目前定義的迫害只包括對宗教、種族、國籍、特定群體或政治立場的迫害。

但話說回來,現行的難民公約裡已經有「不遣返原則」,禁止收容國把難民送回對他們而言不安全的地方。而依照歐洲環保署對環境品質的定義,所謂安全的地方也可以解釋為提供優質空氣和水源的環境。

儘管有這項規定,實際上國際法仍未能保護氣候移民,換句話說,無論難民公約涵蓋的面向多廣,都還需要再擴大才行。

泰提奧塔(Ioane Teitiota)是中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的公民,一家人因為洪水而流離失所,但2015年,他的庇護請求遭到紐西蘭駁回。泰提奧塔向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UN Human Rights Committee)申訴,但委員會的裁決也認為他的生命並未遭受立即危害【譯注】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認為,距離吉里巴斯真的完全不能居住可能仍有十餘年,在這段期間,該國政府仍能設法保護其公民。

吉里巴斯人民面臨著海平面上升所導致的各種危害,像是海水入侵農田、海岸侵蝕和糧食歉收,但他們卻無法主張正當的合法權利。紐西蘭堅稱只能在一個國家枉顧人民的基本人權時,給予其人民難民地位,而氣候變遷是系統性問題,不是針對泰提奧塔個人的迫害。

吉里巴斯許多島嶼僅比海平面高出幾英尺,由於海平面持續上升,吉里巴斯人民面臨搬遷的壓力。圖為2015年一個小女孩涉過淹沒村莊的海水。 (攝影/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Jonas Gratzer)

不過,儘管泰提奧塔的申訴沒有成功,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也指出,受到氣候變遷影響而逃離母國的人,仍然可以主張他們的經驗等同迫害,並根據難民公約申請難民地位。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族群也可以根據《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來主張氣候變遷威脅了他們的生存權,其中,有些情況可能是環境災害與武裝衝突互相交織,導致水源或空氣受到化學武器的汙染。

因此,未來各國可能會考慮接受氣候變遷引發的庇護請求。但在學者或法律專家對氣候移民的法律地位達成共識之前,各國在處理氣候移民事宜時,可能會先避免為國際法引入較寬鬆的見解。

生態災害有著難以預測的特性,造成的損害更是可以讓一個地區長年荒廢,讓人花上好幾十年才能恢復。在重建期間,流離失所的人恐怕就需要到其他國家或地區覓得棲身之所。

因為氣候變遷的緣故,洪水、旱災和野火等災害更是會變得愈來愈多。法律上會有哪些對策原本就很難預測,在氣候變遷的例子裡更是如此,重要的是,我們應針對氣候移民將會被迫落腳的地方,深入了解哪些方法可以發揮作用。

若一個國家位於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附近,受到氣候移民影響的機率也較高。承擔著這種不成比例的責任,這些國家未來會讓氣候移民法律地位的僵局繼續存在,在建立國際共識方面也會扮演異常重要的角色。

但當這些國家試著尋求資金、蓋庇護所來安置移民,經手的庇護請求一定會愈來愈多,國內研究也必定會應運而生,以便確定哪一種法律地位最適合用來保障氣候移民。隨著氣候變遷和相關難民危機日益加劇,這些國家的研究結果可能會獲得國際承認。

2022年6月,氣候變遷影響,索馬利亞的大乾旱導致許多人舉家離鄉背井,前往索馬利亞摩加迪沙(Mogadishu)郊區的難民營。(攝影/AP Photo/Farah Abdi Warsameh)

2015年,戰爭難民和飢荒難民的數量大幅飆升,尤其是在伊拉克、敘利亞和厄利垂亞。也因此,移民政策仍然是高度敏感且富有爭議的問題。

在接下來的幾年,準備為氣候難民提供充分的保障是一項艱鉅的挑戰,但其實此時此刻就有人亟待援助。土耳其和敘利亞近期的地震造成數千人死亡,更讓數百萬人無家可歸。

因此,唯有創造出有效的國際法框架,才能確保生態災害的難民獲得保障。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可能就要從距離災害最近的國家開始做起。

(閱讀英文版,請點:〈International law doesn’t protect people fleeing environmental disaster – here’s how it could〉。更多主題的英文文章,請見《少年報導者》「英文新聞」。)

*原文〈International law doesn’t protect people fleeing environmental disaster – here’s how it could〉刊載於國際研究型非營利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網站,已獲授權翻譯刊載。

The Conversation簡介

《對話》(The Conversation)是一家非營利媒體,2011年在澳洲成立。網站內的文章都是由學者和記者合作撰稿,他們將複雜的資訊轉化為易懂的文章,供社會大眾閱讀,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研究型新聞媒體。

The Conversation

【讀報】本篇文章有讀報功能,中文讀報由王立柔錄製。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摩根.努爾 目前在愛爾蘭都柏林聖三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領域是難民法和氣候變遷。曾在比利時的歐洲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和盧森堡的法律事務所工作,也曾在愛爾蘭從事移民法相關工作,高度關注國... 了解更多 王立柔 1992年生,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畢業,從事新聞、翻譯等文字工作。 了解更多 黃禹禛 從新聞系半路出家的設計師,主要任務是把複雜的資訊變成好懂、好讀的圖像。轉化故事不太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 了解更多 周宇修 律師。除了日常的法律工作外,也參與了很多人權運動、個案協助跟政策規劃。曾經在馬來西亞介紹過台灣的無國籍問題跟對策,也幫忙過難民個案在台灣申請居留。希望法律工作跟人權活動可...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