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大提問】HPV疫苗可怕嗎?男女效果一樣嗎?政府怎麼宣導才有效?
多數公費疫苗都在學齡前接種,2018年開始列入預防接種的HPV(Human Papillomavirus,簡稱HPV,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是台灣第一支針對青少年施打的疫苗,從最早針對國中女生全面接種之後,今年(2023)嘉義巿也讓國中男生開始接種,但有多少學生知道自己施打的究竟是什麼疫苗?是否有專家和師長與他們充分討論過呢?
《少年報導者》採訪接種過及未來可能接種的學生們,從他們對HPV疫苗的提問和疑惑,除了反應出台灣在HPV疫苗宣導工作,還有哪些不足外,更有意思的是,也有不少學生直接對政府衛教方式和管道提出建議。這一次,我們聽聽同學們怎麼說。
【孩子發球】
我們採訪14名六年級至九年級的男、女同學,有些人已經打過疫苗,有些人將要面臨選擇,他們針對病毒、疫苗和接種政策,提出了各種心得和疑問,甚至對政府的宣導方式都提出見解,點擊卡片翻到背面,看看他們有哪些問題和想法:
【專家接球】
從學生的訪問中可以看出,在疫苗的施打問題上,其實主要仍是依照政府的公費政策,以及家長的意見。但有多位學生提出「會不會有不良反應」、「打疫苗的目的」、「疫苗的保護力」等疑問,不僅是尚未施打學生的疑慮,甚至打過疫苗的學生,仍有許多人對此疫苗仍不完全了解。到底如何向學生們說清楚?值得省思。
建議1:孩子應有充分了解的權利
「孩子有知道的權利,」台灣受試者保護協會常務理事林綠紅表示,依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其中的核心價值之一,是提供兒童適合理解的內容,協助其了解,且兒童本人同意相當重要,而其年齡涵蓋18歲以下。
《兒童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簡稱CRC),是一項有關18歲以下兒童與少年權利的國際公約。聯合國在1989年11月20日會議上通過相關議案,1990年9月2日生效。台灣則一直到2014年6月4日才由總統公布「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同年11月20日起施行,與聯合國兒童人權標準接軌。
《兒童權利公約》全文共54條,主要針對兒童的公民、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等權利項目予以規範。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也提出4大指導原則:禁止歧視原則、兒童最佳利益唯一優先考量、兒童之生存及發展權,及兒童表示意見且其意見應獲得考量的權利。
其中,《兒童權利公約》第17條載明,國家應確保兒童獲得各項來源的資訊與資料,尤其是提升兒童福祉和身心健康相關資訊,需讓其有充足且必要的資訊後,他們才有辦法予以權衡和表達自己的意見,進而做出妥善的決定。
林綠紅說,以HPV疫苗來說,它不是大家長時間已經了解的流感疫苗,所以,理應透過更多方式讓孩子了解,不管是單張宣導單、動畫等,讓孩子知道打或不打疫苗的區別、有沒有其他的選擇等,讓家長與孩子充分理解與討論後,再做決定,而非僅發一張通知單,然後要學生拿給家長看,而家長也未必會詳細閱讀。
即使孩子不想打,林綠紅認為,也應讓他知道,以後有哪些方式能夠預防疾病,當孩子不夠清楚時,應該想辦法讓他更加了解相關資訊。
以日本為例,日本2013年4月把HPV疫苗列入公費疫苗接種後,有些女孩因為出現不同部位疼痛和運動障礙等疑似不良反應個案,2個月後日本厚生勞動省不再積極推薦接種;中斷9年後,2022年4月日本又重新向12歲到16歲的女孩寄發通知單、推薦接種這支疫苗,但同時,發布了新的疫苗接種說明手冊,除了注射疫苗的好處之外,也把不良反應詳細列出,包括:
可能出現注射部位疼痛、腫脹和發紅等症狀。極少數情況下,接種疫苗後會出現嚴重症狀,曾出現的報告如廣泛的疼痛、肢體活動困難和不自主運動;而大約每10,000名接種疫苗的人中,約有5~7人報告在接種疫苗後出現嚴重症狀,包含了尚無法證實是否與疫苗相關的狀況。
台灣國民健康署也出版了疫苗手冊,也提及國際嚴重不良事件,但未羅列出症狀,同時強調目前沒有科學證據可以證實有關。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同意書等仍需以紙本讓家長、學生了解及簽署。國健署也曾製作影片宣導,家長或學校有需求可搜尋影片,提供學生更多學習知識,未來也會透過更多多元管道傳播。
(延伸閱讀:【圖解新聞】什麼是HPV?打疫苗的效果和風險在哪裡?)
建議2:落實科普教育
「疫苗本身的施打與否,就是很好的自然科普教育,」政治大學生醫倫理與醫事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劉宏恩認為,台灣的教育不斷提出培養學生優良的科學教育,而HPV疫苗就是很好的題材,告訴學生這支疫苗是如何透過預防人類乳突病毒,進而避免子宮頸癌,以及疫苗的所有知識與曾被質疑的問題,這些都能提供讓學生論辯。但是現在反而忽略了這項機會,只想要讓學生施打,而沒有落實科普教育。

建議3:鼓勵孩子說出疑問
政府希望根除某一疾病或傳染病,提供公費疫苗接種,尤其在學生的施打上,經由學校的管道是最有效且快速的方式。不過,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公費HPV疫苗已施打一段時間,現今政府應加強所謂的「疫苗決策共享」,透過影音等數位平台,或媒體、社區活動等方式,以公開方式,好好讓學生、家長了解疫苗的利益、副作用等訊息。
「應鼓勵孩子說出自己想了解或擔心的問題,」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建霈也認為,診間家長帶著孩子打疫苗時,確實父母親主導較多,但其實可以多關注孩子心中的擔心,像有些孩子很怕打針,或擔心打針的副作用,甚至他們很關心打完到底有沒有效?這些都可以勇敢提出來詢問。
倘若孩子們有疑慮卻不敢提出,現在全台每一縣市幾乎都有「青少年親善門診」,也可以透過此門診,讓青少年放心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