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菸防老師】陪伴學生逃脫菸品魔界的龍芝寧
國小六年級到國中時期的學生,一旦接觸菸品,要戒菸並不容易。即使戒除率低,但仍有很多老師,試圖透過不同方式,改變他們的行為。
負責校園菸害防制工作的老師,究竟要做多少事?幫助學生戒菸時,又會遇到哪些挑戰?以下是新北市積穗國中健康教育老師龍芝寧的專訪。
(文字/陳麗婷;攝影/鄭宇辰;設計/黃禹禛;核稿/陳榮裕、楊惠君;責任編輯/陳韻如)
不考試的健康科,要怎麼教?
我從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畢業,來到新北市積穗國中擔任健康教育老師,這30多年幾乎離不開「健康」 兩個字。
早期的健康教育課,和其他學科一樣納入考試,老師上課時教的知識,學生必須背下來,才能獲得好成績。不過,2003年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後,健康教育不再是考試科目,改為健康與體育的生活類科。
當不再需要考試時,如何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與實踐,是很大的挑戰。而同年啟動了健康促進學校試辦計畫,我們也開始思考如何讓健康走出課堂,延伸到家庭與社區。
教育部國中健康與體育課綱中,與菸害防制相關內容為3到4節課,約180小時,該如何讓學生把知識轉化成生活能力?我想菸害防制不能只有在健康課才聽到,一定要與其他學科連結,可是一開始很多老師不知道怎麼做,或者只能先觀望,所以,我們只能一點一滴地慢慢讓大家知道該怎麼將菸害防制融入教學中。
美術老師,你為什麼要戒菸 ?
起初我先與美術、公民課等學科合作,例如美術老師在課程中會教視覺或漫畫設計,健康老師則負責告訴學生菸害的相關知識,兩堂課一起將菸害的意涵放入設計作品中。
有件事讓我感動難忘。多年前與一位美術科資深老師一起討論美術課程如何與菸害防制結合,他聽完後說:「我的第一根菸是爸爸給的,因為考上美術系,爸爸爸說抽菸才有靈感。」 他告訴我:
「要孩子畫無菸,自己卻抽菸,非常矛盾,」
因此,在課程開始前,這位美術老師決定戒菸。
美術老師讓學生們發揮創意想像力作畫,例如畫一位漂亮的女性漫畫人物,腹中有了胎兒卻仍叼著菸,配上標語「吸菸一時,傷害一世」。
「如果我是立委」會怎麼做?學生立法創意十足
菸害教育從課堂擴大到校園。我們學校將每年5月31日世界禁菸日,以及6月3日禁菸節,訂為戒菸週,把戒菸課程拉到學校中庭,利用下課時間舉辦闖關活動。例如國文老師協助推出菸害與成語闖關關卡;公民老師設計「無菸立法委員」活動,讓學生以「如果我是立法委員,我會立的法是⋯⋯」提案,學生想法五花八門,有人想立法「週週都有禁菸日」,有人想推動「零菸法案」。
*學習單說明:《菸害防制法》有許多與菸相關的法規,也請你想一想,如果你是小小立法委員,可以制定相關的無菸法令,用來解決目前環境中的菸害問題,請問,你會想制定的法條內容是⋯⋯?
而闖關活動則會是由八年級學生闖關,各科老師擔任關主,過去闖過關的九年級學生則擔任副關主,下課時七年級學生也會圍過來看,而且七年級學生會開始期待下學年度自己能參與活動。
闖關活動也推廣到其他學校,有些學校融入數位課程,例如闖關前要先到大型平面海報上掃QR code,或是設計適用於平板電腦上的遊戲。
一個學生背後代表了一個家庭,所以學校在寒假時也準備「積穗健康家──生活技能親子共學魔法書」讓學生帶回家,讓菸害防制觀念從學校走入家庭。
無菸家規,叫爸爸戒了

魔法書手冊的設計,讓家長引導學生一起討論戒菸與防治愛滋等議題,也一起設定「無菸家庭家規」。有的學生設立短期目標是「叫爸爸戒菸」,長期目標是「世世代代不抽菸」,家庭成員要一起討論如何達成目標。
2009年,《菸害防制法》修法規定18歲以下不能吸菸(註)2023年最新修法改為20歲以下不得吸菸。,吸菸的學生須在學校參與2小時戒菸班課程。不過,法律是行為要求的最低標準,我們希望即使學生滿18歲後也可以不抽菸,甚至達到無菸家庭,因此,學校在2小時戒菸班之後,加以補強,再提供6週共12小時的課程,從了解學生「為什麼抽菸」,到是不是有機會「改變行為」。
要幫助學生戒菸回歸生活,其實應先從了解他們生活中遇到什麼問題開始。我發現抽菸的學生通常有兩項特徵──第一是未來感很差,告訴他「吸菸肺會黑掉」,學生會回:「我現在就過不下去了。」他們覺得父母很討厭、老師很機車,所以,考慮不到未來的後果,現在就需要抽菸;二是僥倖心理,他覺得肺癌離他很遙遠。
戒菸班除了傳遞菸品危害之外,也要與學生建立關係。有些學生一下課覺得好無聊,躲到校園死角抽菸,因此,我常在桌上擺各種口香糖、巧克力或薄荷糖,讓戒菸班學生無聊時來拿,有時候學生看到我也在,還會利用下課時間和我聊聊天。讓他們轉移注意力,也是一種支持與陪伴。
站上司令台宣告,從鼓勵獲得的正能量
有次戒菸班最後一堂課,我問同學:「有沒有人想上司令台,對所有師生宣告,我不抽菸了?」當下真的有學生舉手,於是,我們學校利用朝會時舉辦宣告活動,拿出分貝計,喊最大聲的學生給予獎勵,學生們一上台真的奮力大喊:「我不抽菸!」得到全校師生鼓掌及獎勵。
後來有一天,有位學生在畢業前夕拿紀念冊讓我簽名,他說:「我就是2年前在司令台喊著我不抽菸的人。」他更分享:
「我數學不好,英文也背不起來,但我永遠記得第一次上台不是被處罰,而是被鼓勵。」
我不清楚6週12堂課的影響會有多大,但這就是正向支持的力量。
另一次我去一所高職教導戒菸課,那一天正好教學生如何抒解壓力,我請學生寫下「有壓力時,會找誰傾訴?」,當時有位學生遲遲未提筆,最後他說:
「我沒有人可以聊天,」
我立即告訴他:
「如果你不介意,可以找我。」
需要的不是一支菸,而是一個懂他們的人⋯⋯

這所高職的教官有一天到積穗國中洽公,他帶來那位學生給我的信,上面寫著:「謝謝老師在我找不到人傾訴時,願意成為我傾訴的對象。」很多學生只是沒有人陪他講話,所以他們覺得「只有菸懂我」。
我在其他學校分享這項經驗,南投一所學校的公衛護理師聽完決定成立LINE群組,和學生建立更好的陪伴關係,不僅談戒菸,也分享生活與課業,學生上了大學後仍和她保持聯繫。
很多人問,青少年戒菸率多少?我很難以實際數據佐證。紙菸時代,還能以一氧化碳(CO)檢測儀追蹤學生吸菸狀況,但青少年現今最喜歡用的新型菸品電子煙,無法用老方法檢測,而且青少年吸菸的原因可能與家庭環境、自我成就等複雜因素有關。
這項工作,可能無法立刻看到眼前的成效,也許要拉長10年,甚至30年,但只要我們願意給予更多環境、支持,甚至協助學生找到自我認同,對他們的影響就可能不僅局限於戒菸。
因為積極投入校園菸害防制等健康促進領域,積穗國中可說是健康促進的種子學校,不僅我經常受邀到北、中、南或金門等離島的學校,分享如何設計課程與執行,後來也有機會受邀參與健康與體育教材的編撰工作,成為課程設計者。
設計桌遊,破解菸的魔界

過去的教學是以知識為導向,但以12年國教課綱來說,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七年級下學期的健康與體育科為例,其中戒菸篇,不能只是告訴學生要戒菸,而要將學生變為主體。
舉例來說,教材中有情境圖,圖中人物說:「我覺得抽菸很帥!」但是,旁邊則留白讓學生思考與表達,提出意見或質疑。學生將想法記錄下來後,緊接著給予正確知識,最後再引導學生重新思考,將戒菸觀念慢慢深化。
為了讓課程更活潑,我也參與「菸檳魔界 健康PLAY」的桌遊設計,設計「知識澄清」、「行動展現」、「態度培養」三種牌,牌中有各種希望讓學生了解的菸品、檳榔小知識,透過角色或任務等遊戲方式,讓學生學習新知更有趣。
不論是跨學科領域的學習,或非正式課程的學習,老師們需要不斷想各種內容,引起學生興趣。尤其在跨學科的結合上確實有其困難,例如我們要理解英文等科目的進度,才有辦法找出哪一個地方可以與教材結合,並且討論設計適合學生的內容。
因此,非常希望學校未來可以有彈性課程時間,並發展更有系統性地學習內容,讓學生能夠有時間,且有系統地學習到菸害等健康促進議題。
要怎麼做,才能當健教老師?
當問到學生的志向,很多人會想當老師,但多半是以數學老師或英文老師等為目標,但我考上台師大後,卻一心想當健康教育老師。
當我國小時,外公罹患肝癌,那時學校的健康教育老師常教導有關慢性病及疾病的防治及預防,我心想,如果早點知道危險因子,外公是不是也能提早防範。後來我看到台師大衛生教育系可以學習到很多與健康有關的知識,也能將這些訊息傳遞給很多人,因此決定選擇當健康教育老師。
小朋友如果對這項工作有興趣,必須取得擔任健康教育老師的資格,而除了台師大衛生教育系外,包括輔仁大學、慈濟、高雄醫學大學等相關科系中,均提供健康教育的師資培育課程,然後再經由國家考試,取得中等教育合格師資證照。
影響的不只是學生,還有他們的家庭和人生
健康與人息息相關,要成為健康教育老師,一定要喜歡與人互動,不只自己健康,更希望讓別人也健康,這是一項很有魅力的工作。例如擔任健康教育老師後,我常被問到如何幫爸爸戒菸,或其他老師也會問該如何預防孩子蛀牙,或是吃什麼比較健康,時常會與他人互動並分享健教常識。
不是只讓自己好,還可以讓別人更好。雖然學校僅安排健康課一週一節,但與其他科不同的是,我們幾乎每個班級的學生都會教,如果教20班,每班25位學生,那我就能影響500位學生,背後就是500個家庭與人生,這就是這份工作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