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成式AI的衝擊下,重新思考何謂「真實」

今年(2023)4月,加拿大歌手德瑞克(Drake)和威肯(The Weeknd)突然共同發行一首新歌,在抖音和YouTube網站上爆紅,但他們其實根本沒出新歌。就在同一個月,有一張贏得國際攝影比賽的照片也不是真正的照片。而3月那張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穿著時尚名牌外套的影像呢?也是假的。

這些通通都是用生成式AI製作出來的作品,透過ChatGPT、Midjourney和Bard等軟體,這項新技術會依照要求產生近似真人創造的文本、音訊和影像。

大家這麼容易就上了這些騙局的當,實在很不妙。我認為這個現象是「可信度危機」的前兆,也讓一些難解的問題浮上檯面。

(作者/維克多.R.李(Victor R. Lee);翻譯/王立柔;設計/王家琛;審閱/侯宜秀;責任編輯/陳韻如


選民要如何得知,一段政治候選人發表冒犯性言論的影片是真的還是AI生成?當AI可以創造出令人目眩神迷的作品,大家還會願意為藝術家的心血掏腰包嗎?如果網路上會免費流傳以特定作家的風格寫成的故事,我們為什麼還要關注那些作家?

我在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任職教授,也在那裡領導一項大型的生成式AI和教育計畫【譯注】作者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的「DISTAL實驗室」(The Data Interactions & STEM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b)率領一批研究人員和學生,從事與教育資料、STEM教育相關的研究、設計與開發工作。,而焦慮已經在我周遭蔓延開來。

隨著新興的生成式AI工具讓任何人都能更輕易地生產文本、圖像、音訊和影片,我相信未來會需要重新審視和調整對「可信度」的判斷方式。

慶幸的是,社會科學提供了一些指引。

可信度的多面向

早在生成式AI和ChatGPT嶄露頭角之前,人們就已經在探詢可信度的背後因素。

當房仲口若懸河地推銷物件,他們是在掏心掏肺還是只想趕快簽約?你認識的某個人打扮很時髦,但他穿的到底是真正的設計師時尚品牌,還是大量製造的盜版貨?隨著年紀漸長,要怎麼發掘真實的自我?

這些可不只是哲學習題。神經學研究顯示,若相信一件藝術品是真品,腦中的酬償中樞會活化,但觀賞一件被告知是贗品的作品,並不會產生同樣的效果。

可信度之所以重要,也因為這是鞏固信任、凝聚社會的元素。以社群媒體上的不實資訊危機為例,假新聞不知不覺傳播開來,真實新聞反而被當成假新聞,

簡言之,可信度很重要,對於個人和整體社會皆然。

但是,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人覺得可以相信某件事物是真實的呢?

心理學家喬治.紐曼(George Newman)在一系列研究中探討這個問題。他發現可信度有三大面向。

其中一個面向是歷史可信度,亦即一個物件是不是真的來自某人宣稱的時代、地點和人物。17世紀荷蘭畫家林布蘭(Rembrandt)的真跡有歷史可信度,現代製造的贗品則沒有。

至於可信度的第二個面向,我舉個例子,有一間日本餐廳會供應美味道地的拿坡里披薩,雖然披薩不是在拿坡里製作或從義大利進口,廚師也可能完全沒有義大利血統,但披薩的原料、外觀和味道,完全符合拿坡里遊客對當地優質餐廳的期待。紐曼將這種可信度稱為範疇可信度

最後一種可信度源於價值觀和信仰。很多選民會發現,那些說一套、做一套的政治人物和民選領袖身上缺乏這種可信度,而大學的招生委員則希望在學生的文章裡找到這種可信度。

在我自己的研究中,我也發現可信度與期望有關,也就是我們認為創作會牽涉到哪些工具和活動。

比方說,當你看到一件標榜是手作的訂製家具,你可能會假設那不是真的用手做的,製造過程會用到各種切割、塑形和接合的現代工具。同樣地,如果建築師使用電腦軟體來輔助繪製建築平面圖,你大概還是會認為產品是正當的、原創的。這是因為大家普遍認為,製造這些產品本來就會用到這些工具。

我們對於可信度的判斷通常都很迅速,不會就這些面向想這麼多,但現在有了生成式AI,就必須好好思考。

原因是,從前要花很多時間才能產出原創的新內容,所以大家總以為創作需要技藝,以為只有受過訓練的人費盡心血、心存善念才能做到。

這些假設如今都搖搖欲墜。

如何應對迫在眉睫的可信度危機

我們對於範疇可信度的依賴讓生成式AI蓬勃發展,因為它會製造看起來「貨真價實」的素材。

因此,在心裡把歷史可信度和範疇可信度分清楚很重要。只因為一段錄音聽起來就是德瑞克,並不代表那就是德瑞克錄製的音訊。所謂的「很像」,指的是這段音訊符合大家對「德瑞克的音樂」這個範疇的期待。有一篇大學寫作課的作業寫得很好,也不見得是學生在文書軟體上花好幾個小時精雕細琢而來。

如果有一隻鳥外表像鴨子、走路像鴨子、叫聲像鴨子【譯注】作者在反駁俗稱「鴨子測試」(Duck Test)的歸納法,據考察,這個典故最早源自美國詩人萊利(James Whitcomb Riley)(1849~1916):“When I see a bird that walks like a duck and swims like a duck and quacks like a duck, I call that bird a duck.”(當我看到一隻走路像鴨子、游泳像鴨子、叫聲像鴨子的鳥,我稱之為鴨子。)這段文字日後在極端反共的美國麥卡錫主義時期,屢次遭到改編、運用,在罪證不足的情況下指控一個人是共產黨人士。,大家就必須想想,牠的源頭或許不是一顆蛋。

另外,很重要的是,未來每個人都要了解這些新的生成式AI工具有什麼能耐和局限。我認為學校和職場要能讓人學習與AI有關的知識,且能自由討論創作流程會如何隨著AI廣泛運用而改變。

未來,學生寫論文不一定要小心翼翼地組織每個句子,現在有很多工具都可以讓他們構思表達想法的方式。創造精彩的圖片也不再需要高超的手眼協調能力,或非得要精通Photoshop和Illustrator等修圖軟體才能辦到。

最後,在一個AI被當作工具運用的世界裡,社會必須思考如何建立護欄,可能是以法規的形式,也可能是在特定領域創造出一些行為準則,要求人們揭露什麼時候用了AI與使用的方式。

在寫作上,AI要列為共同作者嗎?特定類型的文件或學校的某些年級是否禁用AI?參賽者繳交藝術作品時是否要簽署未使用AI創作的聲明?還是說,我們需要區分出一個全新的比賽,特別邀請AI生成的作品參加?

這些問題都很棘手。生成式AI可能很容易就被當作不該容許的輔助工具,就像有些數學課會禁止使用計算機一樣。

然而,隔絕新科技恐怕會武斷地限制了人類的創造潛能。如果從前也把攝影視為一種不公平的科技運用,影像的表現力能達到今天的水準嗎?如果大家認為電腦動畫對可信度有危害,以至於皮克斯動畫無法角逐奧斯卡金像獎怎麼辦?

生成式AI的能耐已經讓很多人都吃了一驚,未來也會挑戰每個人轉換思考方式。不過,我相信人類可以運用AI來拓展可能性,創造出有趣、有價值的藝術、寫作和設計作品——而且,是可以讓人相信其真實性的作品。

(閱讀英文版,請點:〈Generative AI is forcing people to rethink what it means to be authentic〉。更多主題的英文文章,請見《少年報導者》「英文新聞」。)

*原文〈Generative AI is forcing people to rethink what it means to be authentic〉刊載於國際研究型非營利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網站,已獲授權翻譯刊載。

The Conversation簡介

《對話》(The Conversation)是一家非營利媒體,2011年在澳洲成立。網站內的文章都是由學者和記者合作撰稿,他們將複雜的資訊轉化為易懂的文章,供社會大眾閱讀,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研究型新聞媒體。

The Conversation

【讀報】本篇文章有讀報功能,中文讀報由邱紹雯錄製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維克多.R.李 我是「學習科學國際社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的現任主席,致力於研究目前的學習空間能如何實現未來... 了解更多 王立柔 1992年生,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畢業,從事新聞、翻譯等文字工作。 了解更多 王家琛 設計系畢業的插畫及手刺繡工作者,喜歡將生活中的見聞以不同媒材紀錄。理性設計;感性創作。透過雙手把模糊的感知化作具體圖像進行溝通,引導觀者走進故事。 了解更多 侯宜秀 律師,2017年協助設立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2021年起擔任祕書長。專注於創新科技、開放政府等數位法律問題。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