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發高燒

10萬年來最熱的7月──地球「烤」題怎麼解?

今年(2023)全球面對持續惡化的地球暖化現象,7月連續打破史上最高平均氣溫紀錄,科學家甚至指出,7月初的高溫紀錄可能是「至少10萬年來」的最高溫;同時,包括台北在內,不僅發布了熱浪預警通報,全世界各地都因氣候變遷和極端氣候出現了乾旱、洪水、野火等災情,更讓人憂心的是,這可能只是開端而已。

沸騰的地球究竟會對人類社會造成什麼危害呢?在氣候變遷持續惡化的情況下,人類社會又該如何預防高溫帶來的災害呢?

(文字/王琳茱張鎮宏;設計/黃禹禛黃世澤鄭涵文;核稿/楊惠君;審閱/曾琬鈴;責任編輯/陳韻如


史上最熱的夏天,怎麼發生的?

今年世界各地都出現了異常高溫,除了正逢夏季的北半球熱浪連連,處於冬季的南半球也較往常溫暖,甚至南極海冰的覆蓋程度更創下歷史新低。諸多跡象中,最引發氣象學家擔憂的跡象發生在今年7月,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表示,觀測到了人類開始觀測氣象紀錄以來「史上最熱的一週」。

在人類的氣象觀測史上,全球平均氣溫此處均溫是日均溫,即一天平均溫度,非瞬間溫度。過去從來不曾超過攝氏17度。但以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為首的氣象單位,在7月3日首次測得了攝氏17.01度的歷史溫度,接著2023年7月7日這一天,出現了攝氏17.24度,更是截至發稿時間(8月18日)為止,人類史上地球最熱的一天

氣象專家大多認為,今年全球高溫主要原因多是人為因素影響所造成,包括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如煤炭和石油,造成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加上大幅度開墾林地、拓展農業和工業發展,致使溫室氣體濃度愈來愈高。再加上自然的聖嬰現象週期也在今年再次開始,全球海洋溫度出現顯著升高,兩股作用的結合,這才釀成世界各地的熱浪災情。

從「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到「氣候緊急狀態」,愈來愈嚴峻的氣候問題

1750年工業革命開始以來,大氣層裡的二氧化碳就逐漸增加,到了19世紀後,大氣層裡的溫室氣體效應導致地球氣溫升高,而且升溫狀況愈來愈顯著,如今,地球暖化速度已達到史上之最。過去這個現象多以「全球暖化」稱之,但近年專家認為,氣候變暖對地球生態造成全方位衝擊,因此「全球暖化」名詞逐漸被「氣候變遷」取代,甚至已經成為「氣候危機」,而這個名詞的出現更進一步強調,氣候變遷現象帶來的影響不僅是溫度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都帶來了威脅。

2019年牛津辭典即把「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選為年度關鍵字,將其定義為「需要採取立即行動以減少或阻止氣候變遷,避免造成潛在不可逆的環境傷害」,當年這個名詞使用頻率比2017年暴增107倍,不僅反映全球各地頻傳的極端氣候災害,也代表氣候變遷問題愈來愈受到重視。

暖化是睡眠小偷,2100年每人每年會少掉50~58小時睡眠

過去提到天災時,都會聯想到水災、風災、地震等容易一次造成大規模死傷的自然災害,但高溫熱浪也是不可輕忽的天然災害,被比喻為「無聲的殺手」,在睡眠、肥胖、癌症和心血管都會造成有危害。

2003年的歐洲熱浪就是一計敲醒全球的警鐘,當時長達一個月的高溫奪走數萬條人命,情況最慘烈的法國死亡人數更是高達約1萬4,000人,其中大多為老年人,讓一向以氣候宜人著稱的歐洲產生警覺,法國隔年便成立了專門應對熱浪的專案小組;西班牙城市塞維亞(Seville)2022年也開始為熱浪命名,就像每年國際組織都會為颱風與颶風命名一樣,藉此提醒市民正視高溫帶來的威脅。

高溫對人體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覷,強烈紫外線照射不但可能導致皮膚癌,炎熱的氣溫也會影響大腦運作,導致人類無法做出正確決策,增加職災風險。高溫也容易使人心情浮躁,進而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根據美國、墨西哥研究發現,氣候炎熱時受心理疾病所苦的病患變多,自殺率也提高,氣溫每多攝氏1度,心理疾病相關的死亡人數就會增加2.2%。高溫不但讓我們的心理健康受影響,體溫過高也會增加倦怠感,甚至導致中暑以及​​橫紋肌溶解等熱傷害症狀。

高溫也會對睡眠品質的產生影響。人在涼爽的環境下較容易入睡,一旦夜晚氣溫太高,睡眠品質就會打折。隨著夏天愈來愈熱,已經有愈來愈多人因此難以入眠,造成睡眠時數減少。而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下降,又會進一步影響白天的工作表現,導致生產力下降;還會造成心理疾病、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問題。老年人是高溫傷害影響最主要的族群,因為隨著年齡增長,排汗和散熱等體溫調節功能衰退,在高溫來襲時便更難入睡,進而導致老年人健康惡化。

此外,炎熱地區和開發中國家的人民,也是熱浪受害最大的一群,因為這些國家人民所得不高,無法在家中裝設冷氣,導致夜裡高溫難耐。研究人員預測,全球暖化對中東、東南亞與澳洲造成的睡眠品質影響最為嚴重,到了21世紀末,住在氣候炎熱地區的人可能每年會因為高溫而減少長達3個晚上的睡眠,2100年全球平均每個人每年則會減少50~58小時的睡眠。

高溫是經濟殺手,愈熱工作效能愈差,窮國的影響比富國大

高溫對經濟的影響也開始引發關注,除了農作物收成減少等直接經濟損失外,高溫導致情緒波動、難以專注、人際衝突與職場災害等,也會影響人的工作表現。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體溫度過高的情況下,用來保護大腦的血腦屏障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負責保護柔軟的大腦,兼具防禦和篩選功能,僅容許奈米級的小分子物質和特定養分進入大腦。可能會遭到破壞,導致腦細胞受到傷害,進而影響工作時的大腦運作。而一旦人的工作表現受到影響,各國經濟也勢必遭受衝擊。

研究發現,1990年代到2013年間,全球經濟因為高溫造成的經濟損失非常龐大,已經突破16兆美元(約新台幣510兆元),而全球暖化帶來的衝擊在全球卻並不平均,高溫帶來的經濟損失約只占富裕國家的全國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國內生產毛額)約1.5%,但貧窮國家的經濟損失卻高達6.7%。未來因為高溫導致經濟損失最嚴重的國家包含泰國、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等東南亞國家,這些國家目前最缺乏減緩與適應氣候變遷的資源;而因高溫受到經濟影響最輕微的國家則是芬蘭、瑞士、奧地利、葡萄牙、加拿大等已開發國家。

2050年,全球可能出現12億氣候難民

由於各國對氣候變遷的應變能力不同,未來許多因為全球暖化而失去家園的人可能被迫遷徙到氣候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國家,成為「氣候難民」。根據預測,到了2050年時全球可能會出現高達12億的氣候難民,大量的人口將因為乾旱與洪水等極端氣候而面臨農作收穫不足,為免受飢荒而被迫遠走他鄉求生。海平面上升也是造成氣候難民劇增的元兇之一,過去30年居住在沿海危險地區的全球人口從1,600萬成長為2,600萬,其中9成都來自貧窮的發展中國家或島國,例如孟加拉就預測2050年時海平面上升將淹沒國內17%的土地,造成2,000萬名孟加拉人失去家園。

氣候難民急速增加的問題,無論對富有國家或貧困國家,都將是難題。像是過去有數十萬名因為戰亂逃離家園的敘利亞難民湧入歐洲,部分政府無力處理文化與價值觀的衝突,引發當地民眾不滿,進而導致歐盟政治的動亂。未來若因為極端氣候導致大量氣候難民遷徙至歐洲,將會再度掀起歐洲關於難民議題的激烈辯論。

令人憂心的是,研究指出,到了2100年,若全球暖化獲得控制,申請歐洲難民庇護的人數可能會增加28%,但若放任全球暖化照著目前的趨勢惡化,申請人數則會增加3倍,每年申請人數可能高達百萬人。

(延伸閱讀:〈因生態災害失去家園,國際法能如何保障氣候移民?〉

Z世代年輕人,受害最直接、也最有潛力翻轉未來

「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左)15歲時開始關心氣候變遷議題,2018年發起每週五的「氣候大罷課」(Fridays for Future)行動迄今。她曾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並是美國《時代雜誌》(Time)最年輕的年度風雲人物。圖為2023年1月20日,已20歲的格蕾塔與「氣候大罷課」成員於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會場外舉牌抗議。(攝影/AFP/Fabrice COFFRINI)

「如果要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最重要的是整個社會運作的型態需要改變,氣候行動倡議也開始提出『要系統變遷,不要氣候變遷』(System Change, not Climate Change),」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許晃雄指出。

許晃雄認為,Z世代Z世代(Generation Z)是指1990年代中後期至2010年代初出生的人,Z世代大多數是X世代的子女。這個從小接觸網際網路和數位行動裝置的社會群體,也被稱為「數位原住民」,將是發揮扭轉力量的關鍵一代。10幾歲到20多歲的Z世代,是第一波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最大的族群,當這群年輕人長大要開始發展自己的事業、建立家庭時,不只要肩扛個人的經濟壓力,還得負擔全球暖化造成的諸多環境問題,「台灣社會對氣候變遷的警覺度比國外來得低,特別是在國外可以看到許多年輕人投入氣候倡議,台灣也應該跟上來。」

「要系統變遷,不要氣候變遷」必須從政府到個人,都要發揮力量。政府可以做的是利用政策降低全國碳排放,例如推動低碳排的能源政策、制定鼓勵企業減碳的碳定價機制、發展碳回收技術,以及採用節能建築、綠地與都市風廊,替容易出現熱島效應的都市降溫。一般大眾則可以從生活中改變自己的消費型態,例如減少食用肉類、選擇低碳的交通工具、汰換耗能與排碳量高的家電等。

除了減碳外,有些國家開始積極檢視國內的「氣候調適」政策,如設置氣候基金以面對臨時災害,還有強化水土保持以改善人民居住安全。要做好氣候調適,首先必須了瞭解氣候變遷對農業、生態、用電量、公共衛生等領域的廣泛影響;接著思考應對策略,例如開發耐高溫、耐旱的新作物,以及改變畜牧業環境以幫助動物適應高溫。許多歐美國家也已經設立「高溫指揮官」,在高溫衝擊時協助人民避免熱傷害發生。

許晃雄也表示,全球升溫的腳步恐怕難以停下來,「社會的耐災能力要高一點,災害會發生,但災害來的時候,我們可以耐得住。」要提升耐災能力,靠的是政府由上而下的政策施行,以及人民充分了解氣候變遷的相關資訊,並發起由下而上的倡議行動,持續監督政府與企業的作為,關注氣候變遷以及了解氣候行動,是這個世代的共同課題。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王琳茱 畢業於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口譯組,目前為口筆譯自由工作者與書籍譯者,翻譯著作包含《強人時代》。 了解更多 張鎮宏 以前住過突尼西亞與英國,但最常旅行的城市是巴塞隆納。除了國際新聞的工作外,最喜歡足球──雖然自己已經超過場上球員的黃金年紀,但希望有一天還是能參加世界盃足球賽。 了解更多 黃禹禛 從新聞系半路出家的設計師,主要任務是把複雜的資訊變成好懂、好讀的圖像。轉化故事不太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 了解更多 黃世澤 相信影像是普世語言,努力以攝影與人溝通、講述故事,追尋意義。 了解更多 鄭涵文 曾任記者寫很多字,現下更專心畫畫。平生無大志,喜用圖像化繁為簡、嘰嘰喳喳說故事。成就感來自觀者看圖後的會心一笑。 了解更多 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了解更多 曾琬鈴 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位學程專案助理教授。將氣候變遷科學應用到各個面向的跨領域思維,努力思考從全球尺度到台灣區域問題。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