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發高燒

冷氣空調簡史──人類最偉大的現代發明?還是破壞大氣的地球災難?

在被問及國家成功的祕訣,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曾留下了一段經典名言:

「冷氣!冷氣對新加坡來說是一項最重要、甚至是歷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有了冷氣,熱帶地區才有發展經濟的可能,人類文明的方向可說是因為冷氣而改變。」

李光耀解釋,在終年高溫且高濕度的新加坡,保持涼爽是專心的必要前提,如果沒有了冷氣,新加坡人大概只能在涼爽的清晨或黃昏時分才能全力工作,因此當新加坡於1965年獨立,李光耀當上開國總理的第一件事,「就為全新加坡公務員的辦公室安裝了冷氣──這是新加坡公共政策能維持高效率的關鍵。」

但李光耀口中的「最偉大發明」,是如何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在享受涼爽的同時,人類又要為此付出什麼代價呢?

(文字/張鎮宏;設計/黃禹禛黃世澤鄭涵文;核稿/楊惠君;審閱/陳希立;責任編輯/陳韻如


冷氣空調的演進

為了病人著想的設計,最早的「冷氣」是醫療設備

在創造與維持室內舒適環境的設備出現之前,人類的生活作息只能順從季節氣候,但高溫潮濕的地區,往往容易滋生細菌、進而流行傳染病──古代,人們通稱叫作「瘴癘之氣」──但在19世紀上半葉,一位美國的醫師兼發明家戈里(John Gorrie),為了對抗瘴氣帶給人類的疫病威脅,竟提出了「給城市降溫」的想法。

1840年代,戈里在美國西南部的佛羅里達州行醫,當地氣候不僅高溫炎熱,也因地理環境靠海、多沼澤而極為潮濕,並容易滋生蚊蟲、進而導致瘧疾等傳染病的大流行。由於瘧疾的主要症狀是發燒,佛羅里達夏季的悶熱很容易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不忍病患痛苦的戈里,於是想方設法希望能夠降低病房的濕熱高溫,並希望發明一種「建築冷卻機械」,好緩解佛州夏季的瘴癘病害。

一開始,戈里的醫院只能用傳統的「天然冷氣」——在室內放置大型冰塊,以降低室溫——但佛州氣候冬暖夏熱,境內地勢平坦也沒有高山取冰佛羅里達州的「最高峰」是海拔只有105公尺的布里頓山(Britton Hill),其地勢比台北市區的象山(海拔183公尺)還矮。,因此用於調節病房溫度的大型冰塊,只能用昂貴的長途海運,從上千公里以外的冰山專程送來。於是為了解決成本與時間方案,戈里終於在1851年設計出一套用馬、水利等天然動力驅動的「室內製冰機」。

根據美國能源部的紀錄,戈里醫生發明的這部機器,是第一套取得專利的室內機械冷卻系統,也奠定了現代空調系統的設計基礎。但由於籌措不到足夠的開發資金,晚年窮困潦倒的戈里醫生,有生之年並沒有機會把他的發明商業化,科學家們的「冷氣理想」也一度被社會嘲諷為昂貴且違背自然節氣的白日夢而已。

1902年「空調系統」誕生,目的是為印刷品除濕

戈里醫生雖然壯志未酬,但他的冷氣之夢,卻由另一位美國發明家——也就是「現代空調之父」開利(Willis Carrier)——於1902年實現。

年輕時的開利,是任職於鍛造公司的機械工程師。當時他收到一間印刷工廠委託,因為廠房內部過於潮濕,許多新印好的雜誌、海報、書本,常因為墨水未乾暈開或紙張受潮膨脹而印出大量瑕疵品。於是,開利就奉命設計了一套讓廠房「室內保持乾燥」的機器,他以水氣遇冷會凝結的原理設計──用冰涼的地下水,在封閉的金屬管內循環,當工廠內的潮濕空氣被抽進機器、接觸到低溫的金屬盤管時,空氣中的水氣遇冷會凝結成水如同在夏日的冰涼可樂鋁罐,表面會有冷凝的水。,這時只要把凝結水排出室外,就能減少室內濕度,同時,與低溫金屬盤管接觸的室內循環空氣溫度也會被冷卻降溫,而這套為室內帶來乾爽清涼的系統,也因此被開利命名為「空氣調節」(Air-conditioning)裝置。

雖然最初的空調設計,主要任務是除濕而不是製冷,但在生產與改進的過程中,開利卻對運用「蒸發吸熱」與「凝結散熱」的物理原理更為得心應手,空調的作用也因為市場需求而轉向冷氣功能。到了1920年代以後,空調設計不僅已將早期的冷卻水改為吸熱效果更好的化學冷媒,更確定了我們至今仍在使用的「蒸氣壓縮製冷」設計。

蒸氣壓縮製冷是冰箱、冷氣空調的基本設計,其原理是在封閉金屬管路中注入沸點低的「冷媒」。在冷凍循環系統中,冷媒先是在壓縮機被壓縮,因此冷媒溫度和壓力升高為氣態。然後,透過冷凝器將氣態冷媒冷凝為中溫高壓狀態後,流入膨脹閥中被節流降壓,形成低溫低壓的液態。而低溫冷媒在蒸發器中吸收室內的熱量,變為高溫冷媒,再返回壓縮機,即完成蒸氣壓縮循環。

其中,低溫低壓冷媒在蒸發器中的變化過程,會吸收大量室內熱能,因此就可以產出冷氣,維持室內的舒適環境。

在開利設計空調的初期,曾使用氨(NH3)來當冷媒,但氨易燃、有腐蝕性與刺鼻的味道,並不適合民生家電使用,因此美國科學家米基利(Thomas Midgley Jr.)等人才在1928年合成出了更安全、便宜的新一代合成冷媒:氟氯碳化物(CFCs),世界上第一種不易燃的製冷劑。

氟氯碳化物作為冷媒的出現,促使空調從工廠走入了家庭。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經濟起飛、人口暴增的黃金時期,更成為家家戶戶都可擁有、象徵科技進步的平民電器。

臭氧層破洞、全球暖化,都是冷氣的涼爽代價

夏天的印度,人力車司機為了在熱浪襲擊下維持生計,紛紛在後座加上冷氣機。(攝影/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Mayank Makhija)

空調在二戰之後的普及,讓人類的生活型態出現了驚人的改變──安裝冷氣的商場、電影院,豐富了人們的娛樂選擇;安裝了冷氣的汽車,讓長途駕駛變得更加輕鬆舒適;安裝了冷氣的辦公室,勞工的工作精神更為集中;安裝了冷氣的住宅,讓原本炎熱潮濕的熱帶地區也變得乾爽宜人,進而擴張了人類生活的選擇與勢力範圍。

但空調給人類帶來的舒適生活與文明演變,卻也給地球造成了慘痛而不可逆的傷害代價。

197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每年春夏都會迅速減薄,而且一年比一年嚴重。到了1985年,英國南極調查局(British Antarctic Survey, BAS)更藉由科學證據與歷史資料,證實南極上空出現了「臭氧層破洞」,而造成此一現象的元兇之一,即是常用於空調冷媒的氟氯碳化物。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墨西哥化學家莫利納(Mario Molina)和美國化學家羅蘭德(F. Sherwood Rowland)——共同發現,製造與使用過程中被排放到大氣的氟氯碳化物,在上升到高空的平流層後,會因為照射紫外線輻射而分解,釋放出氯原子(Cl)。但氯原子會跟臭氧(O3)作用,並將臭氧分解生成氧氣(O₂)和氧化氯(ClO),而氧化氯在高空中又會因為氣溫與紫外線輻射的關係,繼續被分解成氯原子。無限循環之下,臭氧層中的臭氧就因此快速被分解,進而出現臭氧層破洞。

臭氧層破洞,原本應該被阻擋在大氣層之外的紫外線進入地球,進而增加人類罹癌與患病的風險,並為地球的生態與生物多樣性帶來嚴重傷害。為此,國際社會連忙在1987年通過了《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約定禁用氟氯碳化物。而家電空調使用的冷媒,自此也全面改用不會傷害臭氧的氫氟碳化物(HFCs)

但作為下一代冷媒的氫氟碳化物,卻給地球帶來更嚴重的威脅。因為科學家在1990年代發現,氫氟碳化物是極為強大的溫室氣體,其造成的溫室效應的威力甚至是二氧化碳(CO₂)的百倍、甚至千倍以上。

為了減緩全球暖化的腳步,自從2000年開始,世界各國就紛紛討論限制使用,或改進氫氟碳化物冷媒的合成方式,以求盡可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空調工程師們也設計出了兼顧節能與製冷效率的變頻冷氣,並積極尋找更新一代「綠色冷媒」與更永續的「環保冷氣」。

像是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就希望透過特殊的建築材料,打造一個不需冷媒與壓縮機,就能藉由水冷循環的蒸發冷卻系統來讓室內降溫。美國富豪比爾・蓋茲(Bill Gates)旗下的環保新創公司Blue Frontier,更提出了一種使用濃縮鹽溶液作為環保替代冷媒的方案,希望把冷氣打造成電池一樣的「儲冷系統」,好讓下一代的人類能夠在不傷害大自然的狀況下,繼續舒服、健康且環保地度過每一個大熱天。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張鎮宏 以前住過突尼西亞與英國,但最常旅行的城市是巴塞隆納。除了國際新聞的工作外,最喜歡足球──雖然自己已經超過場上球員的黃金年紀,但希望有一天還是能參加世界盃足球賽。 了解更多 黃禹禛 從新聞系半路出家的設計師,主要任務是把複雜的資訊變成好懂、好讀的圖像。轉化故事不太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 了解更多 黃世澤 相信影像是普世語言,努力以攝影與人溝通、講述故事,追尋意義。 了解更多 鄭涵文 曾任記者寫很多字,現下更專心畫畫。平生無大志,喜用圖像化繁為簡、嘰嘰喳喳說故事。成就感來自觀者看圖後的會心一笑。 了解更多 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了解更多 陳希立 台灣大學機械系教授。近10年從事前瞻性能源工程及空調系統相關研究、教學與服務工作。研究方向以真空製冰泥技術、地下淺層溫能應用研究、建築物節能技術、吸收式空調系統、熱泵系統...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