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間諜氣球之亂,帶你解密7種情報活動

近日傳出「中國間諜氣球」被美國擊落的消息,讓大家對於現代國家之間的情報活動重燃興趣。

這顆氣球曾被目擊飄過美國軍事區,但目前並未證實是專供情報蒐集之用。中國政府宣稱它是用於氣象研究的「民用飛艇」,因為風吹而偏離航線。不過,潛在的間諜威脅仍讓美國怒火中燒。

(作者/丹尼斯.B.戴斯蒙;翻譯/王立柔;設計/王家琛;審閱/楊長蓉;責任編輯/陳韻如


美國的反應很合理,畢竟情報相當重要,無論多麼重視都不為過。各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做出重要決策時,都仰賴情報為基礎。

儘管用一顆被動飄浮的氣球來蒐集情報聽起來有點可笑,但現實是,為了占對手上風,沒有什麼事不可能發生。那麼,現今各國還有哪些蒐集情報的管道呢?

1. 訊號情報

訊號情報是一種相當重要的情報蒐集策略,需要使用多種地面和太空科技,鎖定來自目標裝置的訊號和通訊資料。

蒐集到的訊號情報往往會揭露高度敏感的資訊,也因此,訊號情報是最具爭議的間諜活動。

有些國家對內也會蒐集訊號情報,而陷入這種困境的人與擔憂隱私權的公民對這件事的反彈愈來愈猛烈。2013年,美國國家安全局前外包技術員史諾登(Edward Snowden)揭發了美國國安局大量蒐集美國公民的通訊資料一事,從此美國政府費盡心思想說服國人相信,國安局的工作主要是蒐集外部情報。

關於這個議題,美國白宮近期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指示訊號情報活動應增加額外保護措施,以落實美國與歐盟之間的隱私保障協定。

2. 地理空間情報

地理空間情報涉及人類在地面或地下的活動,也包括水道活動。這種情報通常聚焦在軍事與民用設施、難民和移民等人群動向,以及天然資源的使用。

地理空間情報利用的是衛星、無人機、高空飛機與氣球所取得的資訊。沒錯,就連氣球都能蒐集資料!

間諜氣球不僅能蒐集影像和訊號,也能帶回大氣中的化學分析。間諜氣球並不常見,因為這種手段往往是一翻兩瞪眼,主使者很難矇混過去,且正如近日所見,氣球很容易就被發現並擊落。但另一方面,間諜氣球的優點是雷達難以偵測、成本低廉且貌似無害。

中國氣球被美國軍方在東海岸擊落瞬間。

3. 影像情報

影像情報與地理空間情報的關係很密切,兩者都經常運用衛星、無人機和飛機來蒐集資料。

影像情報是從上空蒐集軍事和民用活動的影像,主要監測的是軍隊和武器系統的戰略調動,而軍事基地、核武庫和其他戰略資產更是重要目標。

4. 特徵測量與辨識情報

這種情報很少有人提及,但運用的是非常先進的技術,蒐集的是火箭、指揮和控制系統、雷達和武器系統及其他軍事和民用裝備的電磁特徵。

要蒐集這種情報的資料,就要使用專門用來辨識和分類電磁輻射的高科技儀器。不僅如此,這種形式的情報蒐集還可以遠端辨識武器部署情形與太空平台的詳細資料。

5. 網路情報

網路情報常常與訊號情報混為一談,但不同之處在於,網路情報是靠著直接的人際互動──駭客即為一例──來滲透受保護的系統並獲取資料。

網路情報的意思是,從友善或敵意網路進行公開或祕密的資訊蒐集。要獲得網路情報,可以蒐集訊號或利用惡意程式,也可以透過駭客在未授權的狀況下直接進入系統。各國在蒐集網路情報時,甚至可能會鎖定盟國的網路。

舉例來說,2015年美國人事管理局就發生資料外洩事件,當時的駭客是為了竊取曾接受安全審查的政府與軍方人員的資料。

6. 開源情報

開源情報是最新的情報蒐集領域,興起於1980年代,蒐集的是來自報紙、部落格、官方公告和報告等第一手資料,另外也會蒐集第二手資料,像是維基解密、美國調查媒體《攔截》(The Intercept)和社群媒體等網站上的外洩資料。

雖然這些資訊唾手可得,但要將之轉化為可操作的情報仍需要網頁抓取資料探勘等特定工具,也需要訓練有素的分析專家來找出大型資料集之間的關聯。

7. 人工情報

人工情報不僅歷史最為悠久,應該也是最廣為人知的情報類型。間諜大致可以分為3類:

  • 身分公開的情報人員
  • 官方掩護的間諜,表面上可能擔任外交官、軍方人員、大使館和文職支援人員
  • 非官方掩護的間諜,表面上常從事商業、學術或貿易工作

人工情報官員會招募敵對國家的公民,讓他們在有意無意之中從事情報活動,為己方的戰略目標貢獻力量。

位於美國維吉尼亞州的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總部內的博物館,裝置陳列了各種情報相關的歷史文物,圖為在天花板上展示的冷戰時期情報員的祕密訊息。(攝影/Reuters/Evelyn Hockstein/達志影像)

拜網路和暗網之賜,現在有了以網路為基礎的人工情報,間諜只要待在安全的母國,就可以評估、招募並操作資產和資源,這件事甚至發生在LinkedIn社群網站上。

雖然偽裝成迷途氣球的情報蒐集手段看起來很遜,但最近的事件是一種提醒,說明各國之間的資訊戰正如火如荼且從未間斷。追蹤俄烏戰爭的分析專家正在審查大量資訊,以便對以下兩者進行比較:俄國、中國和伊朗的武器系統,以及烏克蘭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的武器系統。

隨著這個世界不斷面臨新的挑戰,如氣候變遷和新科技的飛速發展,未來各國恐怕要擴大情報活動的焦點,才能保持不落人後。

(閱讀英文版,請點:〈Beyond spy balloons: here are 7 kinds of intelligence spies want, and how they get it〉。更多主題的英文文章,請見《少年報導者》「英文新聞」。)

*原文〈Beyond spy balloons: here are 7 kinds of intelligence spies want, and how they get it〉刊載於國際研究型非營利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網站,已獲授權翻譯刊載。

The Conversation簡介

《對話》(The Conversation)是一家非營利媒體,2011年在澳洲成立。網站內的文章都是由學者和記者合作撰稿,他們將複雜的資訊轉化為易懂的文章,供社會大眾閱讀,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研究型新聞媒體。

The Conversation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丹尼斯.B.戴斯蒙 戴斯蒙在澳洲陽光海岸大學擔任網路安全的講師,專長領域是網路情報和網路犯罪調查,博士學位研究是從人為因素和社會技術系統的角度,來探究網路和金融技術如何擾亂加密貨幣的洗錢活動... 了解更多 王立柔 1992年生,台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畢業,從事新聞、翻譯等文字工作。 了解更多 王家琛 設計系畢業的插畫及手刺繡工作者,喜歡將生活中的見聞以不同媒材紀錄。理性設計;感性創作。透過雙手把模糊的感知化作具體圖像進行溝通,引導觀者走進故事。 了解更多 楊長蓉 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專長為國際法、國際刑事法與國際人權法等。工作內容為國防與安全方面之研究。曾在聯合國前南斯拉夫戰犯法庭與英國倫敦從事法律實務工作。興趣是運...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