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提米絲的願望

阿提米絲的承諾,為什麼指定「女性太空人」登月?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阿提米絲計畫」(Artemis)預計將從2025年開始,陸續把女性太空人送上月球。但NASA為什麼要特別強調「女性登月」?背後的想法,不僅是為了修正太空發展工程長期以來的男女不平等,更是為了為人類未來更遠的宇宙探索,而作出的「關鍵實驗」。

了解更多阿提米絲計畫細節,請見:〈阿提米絲升空──50年後,美國為什麼重啟「登月計畫」?〉

(文字/張鎮宏;畫面動態設計/黃世澤余志偉黃禹禛;核稿/楊惠君;審閱/張起維;責任編輯/陳韻如


根據目前規劃的登月時間表,阿提米絲計畫希望最快能在2025年,將第一位女性和第一位有色族裔太空人送至月球。

為了準備這項歷史性的冒險,2020年起,NASA就選出了18名菁英太空人,作為阿提米絲計畫的第一批登月部隊──他們分別是9名女性與9名男性。

此外,已在今年(2022)11月16日發射的阿提米絲1號,搭載了兩具假人模型「佐哈」(Zohar)與「赫爾加」(Helga),其身上的感應器都是模擬成年女性的骨骼、肌肉與內臟器官,試圖在真人出發之前,蒐集更多關鍵醫療數據。

只有不到12.5%太空人是女性

史黛芬妮.威爾森(Stephanie D. Wilson,圖中女性)是阿提米絲計畫18人團隊裡,NASA資歷最久、太空任務總時數第二多的太空人。(圖片來源/NASA)

在阿提米絲計畫中,NASA之所以特別關心女性太空人,是因為人類在過去60多年的太空發展史裡,大多都以「男性太空人」為研究代表,卻忽略了太空活動對於女性健康影響的研究。長期下來,造成許多太空裝備、任務設定都變成只為男性而準備。

根據NASA的估算,直到2021年11月為止,各國總共送了超過600人上太空,但之中只有75名太空人是女性;換句話說,在所有的太空任務裡,女性太空人還不到總數的12.5%。

以太空人數量最多的美國為例,當美國在1962年發動「水星計畫」(Project Mercury),準備用火箭試著把人類送上太空時,參與任務的太空人就全都是白人男性。這是因為早期的太空人培訓,僅限從噴射戰鬥機的頂尖試飛員裡挑選,但當時的美國空軍卻還有性別限制,一直到1993年才出現第一位女性戰鬥機駕駛

事實上,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飛進太空的女性,是蘇聯的太空人泰勒斯可娃(Valentina Tereshkova),她在1963年6月16日獨自駕駛「東方6號」太空船,成功用70小時又50分鐘的時間繞行地球48圈。因此,當時許多美國的科學家與女性飛行員,都對於NASA重男輕女的歧視偏見感到不滿,於是在民間的私人募款支持下,一批科學家才比照水星計畫對男性太空人的培訓標準,選出了13名同樣出色的女性太空人,希望透過科學對照的方式,證明「女生也有資格上太空」。

儘管這項被稱為「水星13人」(Mercury 13)的女性培訓實驗,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討論,但NASA卻一直等到了1983年的挑戰者號太空梭(Space Shuttle Challenger)「STS-7」任務, 才終於把美國第一位女性太空人莎莉.萊德(Sally Ride)送上太空。

女性太空人可能更適合長途任務

史黛芬妮.威爾森(Stephanie D. Wilson,圖左)參與「STS-120」載人太空飛行任務的訓練計畫。該次飛行任務使用發現號太空梭執行,主要任務為國際太空站補給及運送遠征16成員、協和號節點艙。(圖片來源/NASA)

在過去,NASA曾保守地認為,平均來說更為高大強壯的男性,可能比女性更適合太空任務。但隨著醫學與科技的進步,太空科學家慢慢發現,在未來的太空任務中,女性太空人可能更有生存優勢。

像是女性消耗的飲食與氧氣比起男性更少,能量轉換更有效率;在太空幽閉的隔絕環境中,女性平均的情緒與精神表現,也較男性穩定。因此在未來長途太空任務的情境裡,例如建設月球基地,或登陸火星,女性太空人也許更適合參與。

太空人在太空任務中大多處於無重力狀態,因此相較於先天肌肉力量的強弱,要如何避免肌肉流失可能更為重要。但由於女性太空人的數量太少、任務數據也不夠多,因此準備重新登月的阿提米絲計畫,也肩負著蒐集更多「女性太空數據」的關鍵使命。

譬如說人類在太空任務中所接受到的日常輻射量,大約是地球上的250~700倍。而過往的研究大多認為,長期暴露在過量輻射下的女性,比起男性有更高機率罹患癌症。因此要如何規劃任務時數,或者進一步發展新式的太空裝備,都需要有更多女性太空人勇於冒險的研究與經驗,才能共同帶領人類繼續飛向宇宙、探索浩瀚無垠的未知星海。

【讀報】本篇文章有讀報功能,中文讀報由王立柔錄製。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張鎮宏 以前住過突尼西亞與英國,但最常旅行的城市是巴塞隆納。除了國際新聞的工作外,最喜歡足球──雖然自己已經超過場上球員的黃金年紀,但希望有一天還是能參加世界盃足球賽。 了解更多 黃世澤 相信影像是普世語言,努力以攝影與人溝通、講述故事,追尋意義。 了解更多 余志偉 與攝影一同死去,在影像中追尋人生、體察社會,浮游於知識的汪洋。 了解更多 黃禹禛 從新聞系半路出家的設計師,主要任務是把複雜的資訊變成好懂、好讀的圖像。轉化故事不太容易,但我會繼續努力! 了解更多 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了解更多 張起維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專長是研究人造衛星運作及太空人健康的太空環境,以及探索太空環境及太空天氣用的小型人造衛星與儀器。帶領中央大學的衛星團隊發展2021年發射...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