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菸品認知戰

6本繪本,看見你的「癮」

在辭典中,對「上癮」兩個字的解釋,是指「對某種事物或食物特別喜愛或慣用而變成癖好」, 而「成癮」則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即使這些行為已知可能會造成不良後果,依然持續而重複的出現」。

無論是上癮或成癮,都有可能是生理或心理層面上的一種習慣性依賴所致。輕微的像是克制不住一直想講話、一直想吃某種食物、癡迷於某種收藏的癖好;嚴重的例如菸癮、酒癮,甚至是濫用藥物、對物質過度需求與依賴,或是執著於工作被冠上「工作狂」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強迫性行為模式,還有可能需要經過醫療才能治癒。

無論大人或小孩,「上癮」是一種執著,也是一種沉溺,通常也帶有一些慰藉的意涵,期盼透過這些事或物的依賴而得到某些關注。

這次透過6本繪本,我們來看看不同形式的「成癮」狀況,如果不小心在繪本中發現原來你也是某一種行為的上癮者,或是即將對某事物形成依賴時,那就來看看繪本中的智慧能不能療癒你囉!

(文字/黃惠鈴;設計/鄭涵文;核稿/楊惠君;責任編輯/陳韻如


《咬指甲妖怪》:其實渴望得到關愛

Visual Portfolio, Posts & Image Gallery for WordPress

這幾年的教育追求開放與尊重,對於兒童諸多行為,大人經常以「他還小沒關係!」、「那模樣好可愛喔!」、「這孩子太有獨特性了!」等態度,為心愛的孩子尋求「自由度」的解套,某些教養模式在不經意與未警覺下,可能演變成孩子的一種習慣性成癮。

這本翻譯自日本作家吉村亞希子的繪本,小女孩小優不由自主地會出現咬指甲的壞習慣,等媽媽發現要制止時,已經為時已晚;這時出現了喜歡惡作劇的小妖怪,畫面轉變成媽媽咬指甲,小優發現媽媽怪怪的,並提醒媽媽:「不要咬指甲了!」沒想到小妖怪開始到處橫行,漂亮的小姐、公車司機、坐在公園的老伯伯等大人,全都開始咬起了指甲。

嬰幼兒不再吸吮奶嘴後,有的還是會有吸吮指頭的習慣,這都是安全感問題。小朋友愛咬指甲是口欲想得到滿足,也有可能是壓力的警訊,或是渴望被關注與得到大人的愛。無論幾歲,有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就開始出現咬手指甲的行為,那是對學習感到壓力的一種寄託性行為,成年人也會出現這種「成癮」問題,大腦神經處於緊繃狀態下,藉由咬指甲得到緩解,讓神經放鬆、釋放壓力的作用。

其實指甲縫很容易有細菌滋長,指甲的作用是保護指尖,並對提升手指頭的運作有很大的作用。這本繪本說明身體結構中指甲的重要性、咬指甲的壞處,並提供正確的指甲剪法,希望讓有咬指甲習慣者,能戒掉咬指甲,用正確的方式照顧我們的指甲。

《整天忙著說話的小孩》:嘴巴停不下來的危機

Visual Portfolio, Posts & Image Gallery for WordPress

愛說話與口才好或喜歡思考發問不一定相同,當孩子從小勇於表達,是大人非常樂見的行為。但是如果像繪本《整天忙著說話的小孩》的小男孩,那就不好了。他的嘴巴卻像機關槍一樣,只要一開口就停不下來,一天24小時永遠都有說不完的話,惹得蜜蜂氣呼呼、吵得貓咪睡不著,連松鼠也受不了。

不看時間與場合,甚至只顧著說話而不懂得傾聽,導致做事分心或不專注。其實說話說個不停不僅缺乏禮儀,容易引發反感之外,學習力也會降低。

孩子擁有豐沛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在日常上透過口語表達是一件好事,但是當孩子過於熱情、急於說出自己的看法時,不免干擾到課堂上老師的教學和同學的受教權,也會影響到身邊的人,更重要的是,可能因為忙著講話而分心,忽略了眼前的危險。

書中的小男孩早上講、晚上也講,騎車時講、夢裡也講,因為不專心走路,連火車經過也沒發現,就算踩到狗大便了,他還是繼續講。大家的耳朵都快受不了了,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小男孩的嘴巴停下來呢?

對於這樣可能自行無法控制的孩子來說,縱使一直跟他說:「嘴巴閉上,不要講話!」他可能頂多停了幾秒鐘,接下來又忘形地喋喋不休。這樣的說話癮,會讓這類的孩子錯過許多學習的機會。

《被貼標籤的鱷魚》:眼見不一定為真

Visual Portfolio, Posts & Image Gallery for WordPress

喜歡說八卦,或是對於不明確的事情下了斬釘解鐵的評論,雖無心,卻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這絕不是一個好習慣。《被貼標籤的鱷魚》裡的鼴鼠看到東西,很喜歡直接幫它貼上標籤,這些標籤的詞彙包括:「髒兮兮」、「皺巴巴」、「高低不平」、「羽毛」等詞語。有一天,他發現一個怪東西,見獵心喜,馬上把所看到的事物一一貼上標籤:「很巨大」、「坑坑疤疤」、「又尖又刺」⋯⋯結果這巨大的怪東西突然張大了嘴,鼴鼠以為自己要被怪東西吃掉了,沒想到怪東西只是打了一個大呵欠。

鼴鼠又在怪東西身上繼續貼上他的見解:「很危險!」、「有人可能會受傷」等話語。最後,這怪東西甦醒了,原來他是一隻大鱷魚。鱷魚二話不說,把身上所有的標籤都吃進自己嘴裡。鼴鼠氣呼呼的對鱷魚大聲指責,把之前貼在鱷魚身上的標籤形容詞都拿出來咒罵他。不過鱷魚真是好脾氣,他默默一直跟在鼴鼠身後,直到鼴鼠自己體會到「友誼」的珍貴。

原來,很多事物跟鼴鼠看到的並不一定一樣!亂貼別人標籤,不僅對他人有人格上的傷害,也可能錯過真正美好的事物,所以千萬別有「亂貼標籤」這種習慣才好。

《熊媽媽愛上了手機》:忘了身邊愛的人

Visual Portfolio, Posts & Image Gallery for WordPress

現代人拜科技所賜,城鄉差距拉平,連世界都零距離,但是無論大人或小孩,都有手機使用成癮,以及網路成癮的重度使用行為。

手機是數位時代的必需品,為人類生活帶來許多便利性。有的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為了平息孩子的吵鬧,或為了讓大人有時間去忙其他事情,經常直接將手機或平板交給嬰幼兒使用,據研究,台灣有超過9成的3至5歲的幼兒在家會使用3C產品,這個新玩具也造就了「手機成癮」的文明病。

作者汪菁繪製了《熊媽媽愛上了手機》這個符合時代現況的故事,小熊兄弟有一位手機成癮的媽媽,與兄弟爭寵的是媽媽的手機。這手機讓媽媽目不轉睛地盯著看,根本完全忘了身邊所愛的家人。

繪本不僅是給孩子看的閱讀作品,也能讓大人獲得自省,從繪本中我們也去理解彼此的需求。看了這本繪本之後,我們可以自問:每天花多久時間滑手機?是否如同書中的熊媽媽一樣,沉溺於手機的聊天或虛擬世界,而輕忽了身邊家人間的相處呢?現在在餐桌上,經常看到大家雖聚在一起吃飯,但是人人卻都只盯著自己的手機,彼此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時光與溫度,全被手機給搶走了。

《誰是真正的朋友?我有500個網友!》:真實友誼的可貴

Visual Portfolio, Posts & Image Gallery for WordPress

耽溺於網路虛擬世界,是否會忘記真實世界中與人的互動感受,而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呢?不分大人小孩,網路成癮是現代人面臨的問題,其中沉溺於網路社交的人不在少數。《誰是真正的朋友?我有500個網友!》中的小鳥迷上了網路交友,因快速擁有了數百個網友而感到興奮,但當他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困難,需要網路好友幫助時,這些好友真的存在嗎?

孩子也許擅於操作科技,對社交軟體運用相關熟悉,在網路上能夠輕易結交到朋友,但同樣的網路上也充斥著許多我們看不見的危險。繪本裡小鳥因不了解「網路發布禮節」,以先入為主、自以為開玩笑的方式發布了不當的資訊,導致他和現實生活中的好友禿鷹產生了誤會,友情岌岌可危。

作者用幽默的敘事方式,闡述了從日常生活中培養起來的真實友誼,會比在網路上輕易結交的朋友,來得重要和有意義許多。網路與手機等3C產品帶來了很多便利性,但我們也應該思考、拿捏其使用之道,學習跟手機保持適當的距離,把時間多留給身邊重要的人事物,「愛」和「陪伴」才是有真正溫度的。

《奶奶的白房子》:把愛和陪伴留給身邊的人

Visual Portfolio, Posts & Image Gallery for WordPress

無論是網路成癮還是先入為主的主觀意識形態,會成癮或上癮,無非就是一種尋求依賴的過程,可能是想要抓握著什麼,或是想要掌控著不願意放手的事物。

韓國作者李玧雨2011年榮獲韓國安徒生大獎,《奶奶的白房子》全書運用黑白與彩色的畫面,對比奶奶的白房子前後的大幅轉變。在一棟乾淨漂亮的白房子裡住著一位愛乾淨的老奶奶,和她雪白的貓。這棟漂亮的白房子是奶奶的驕傲,她每天都非常勤勞的打掃,深怕有人弄髒了她的房子,也因此,奶奶從不邀請任何人到家裡作客,白房子雖然一直維持著乾淨潔白,卻因為像樣品屋而毫無生氣。

有一天,白房子「闖入」了小紅、小黃和小粉3隻小貓,從這天開始,這棟一塵不染的白房子有了180度的大轉變,奶奶整天緊張兮兮地打掃。奶奶雖然一度因生活習慣被小貓攪亂而感到慌張、疲憊、混亂,卻在接納小貓之後,慢慢感受到幸福與趣味。

潔癖也是一種癮,想要維持某種程度的純淨,掌握自己所能掌控的事物,讓內心得到一種安定。就像此次介紹的這6本繪本中任何一種行為一樣,其實,無論你是大人或小孩,無論你有沒有什麼上癮的事物,我們在人生道路上,總是希望自己能更加的獨立,並且能在照料與控制自己的情況下,不因自己的行為而影響他人或危害社會。

學習認識自己,了解如何跟自己好好相處是很重要的事。生活中許多微不足道的習慣,其實會形成習慣與牽絆,如果閱讀也能成為一種癮,也許我們也能從眾多繪本中學習認識自己,或是以同理心去面對一些習性問題,共享更多美好的事物。

誰幫我們完成這篇文章

黃惠鈴 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研究所畢業。 曾在媒體與出版工作,曾獲一些獎,出過一些書與繪本,曾在大學兼任繪本與兒童文學課程;多次規劃舉辦創作工作坊、講座論壇和展覽、擔任各項... 了解更多 鄭涵文 曾任記者寫很多字,現下更專心畫畫。平生無大志,喜用圖像化繁為簡、嘰嘰喳喳說故事。成就感來自觀者看圖後的會心一笑。 了解更多 楊惠君 從沒有手機和電腦的時代開始當記者。記者是挖礦人、是點燈人、是魔術師──要挖掘世界的不堪,為喪志的人點燈,將悲傷的事幻化成美麗的彩虹⋯⋯常常會失敗,但不能放棄去做到。 了解更多 陳韻如 新聞系畢業後,就投入編輯這份工作,非常努力讓每一篇報導都美美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希望你也喜歡這篇文章。 了解更多

你的參與,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你的參與,
可以讓報導點亮世界

一篇豐富、精彩和專業的報導,要經過記者、攝影、設計師、編輯,還有許多專家才能完成,完成後還要靠著社群編輯、行銷企劃,才能送到你的眼前。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這個世界,更希望你對這個世界發出提問。讓每一篇報導點亮世界,訂閱我們、歡迎投稿。

歡迎訂閱
歡迎投稿

發布留言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Copyright © 2023 The Reporter

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 1101363853 號 隱私政策 許可協議